提示:歷史上的烏孫人去了哪兒?其後裔至少融入了今日中國這2個少數民族:哈薩克族與塔吉克族。雖然他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少數民族,卻共同守望著漢朝公主的傳說,結合史籍分析,二者間的一部分人或共有一個祖先。
關於烏孫
其實,民族融合是很難劃等號的,有些人常把歷史上某個民族劃等號給今天的某個民族是很不科學的,因為民族更多時候屬於一種文化概念,而不是種族的血緣概念。另外,只有在文化融合中保持自我特色才可以稱得上是民族,否則只能停留在種族的層面,只能是一種被曲解的狹隘的民族觀念。
以烏孫人為例,今天有一些民族學者就將它與哈薩克族劃等號,原因是哈薩克族內有名叫「烏孫」(玉遜)的部落,進而認為漢代烏孫是現今哈薩克族的主要族源,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誤會。因為,「玉遜部落」是一個中世紀形成的蒙古部落,他們是操標準蒙古語的蒙古人,而不是兩千年前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烏孫」。當然,從相似的發音來看,「玉遜部落」及「漢代烏孫」可能曾經接觸過。這一點,學術界沒有定論,但是,生活在一個基本相同的區域範圍內,即使有一定的時間間隔,而沒有任何交集是完全不可能的。
現在,我們來說烏孫。從族名與人種說來說,學界一直沒有為它給出一下正確答案,關於族名有人說它有「凝固」、「凝結」的意思,也有人說它是崇拜鳥或者馬的民族;關於人種也大概是這麼一種情況,大家都各說各的,一直沒有定論:一認為屬於亞利安人種,二認為屬於蒙古人種,三認為兼有兩者特徵。有人還用做自新疆古墓人頭骨,做現代的DNA,結果發現它們有幾種不同的類型。
我國古籍對此的說法也是難以定論的:《焦氏易林》是西漢易學家焦延壽撰寫的一本書,又名《易林》,其中寫到烏孫女子時說她們眼窩深、皮膚黑,有點難看,慾望愛好各不同(烏孫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唐代顏師古對《漢書·西域傳》作的一個注中提到「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
這些記述至少可以說明這樣兩個「不同」:第一個不同是烏孫人本身不同,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即是有黑眼睛的也有藍眼睛的,有黃人也有白人。他們中間有很多的類型;第二個不同即是烏孫人與漢族人不同,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種不同。這就是說,烏孫本身就是一個混雜的民族,很難用「黃白」或者「東西」將它說清楚。對此,考古得出了這樣一個粗略的結論:歐洲人種特徵占優勢,又具有少量蒙古人種的特徵。
一個傳說
有這樣一個傳說,被今天的中國塔吉克族共同守望:在很早以前,波斯國王曾夢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從此他不忘夢中人,就派兩名大臣前去求親。大臣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中國,並向中國皇帝獻上求親的書信。皇帝被國王的誠意所感動,許嫁了公主,還派男女侍從隨行。
當他們到達帕米爾時,道路因戰爭受阻,不能通行。為了公主的安全,他們在險峻的高山上築起城堡宮室,供公主居住,大臣及侍從們都在山下守衛。後來戰爭平息,他們準備西行,不料公主已有身孕。據宮女說,公主住在高山上,每當正午時分,有一位美丈夫,從太陽上下來,與公主相會。兩位大臣知道回去不好交差,決定在這裡暫時住下,免得招來殺身之禍。後來,公主生了一個男孩,成了當地一個名叫朅(qie)盤陀國的第一代國王。一天,公主得了重病,囑咐她的兒子國王說:「我是東土之人,死後要把我埋在宮室東方一百步的地方,讓我的墳墓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公主死後,國王一一照辦。
這就是關於「公主堡」的傳說,來源於玄奘《大唐西域記》,位於塔士庫爾干縣城以南約70公里,古絲綢之路咽喉地段卡拉其峽谷的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是我國目前所知的最高的古代城堡之一。朅盤陀國的後裔因母是漢士之人,父乃日天之種,故自稱漢日天種,這在我國塔吉克族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宋、元之際,塔什庫爾干稱為色勒庫爾,朅盤陀的後代也隨之成為色勒庫爾人,而色勒庫爾人基本都在我國塔吉庫爾干縣境內,境外只在塔吉克有個1000人的村子,被認為是中國塔吉克族的祖先。
漢朝公主與烏孫及波斯
雖然傳說不是信史,但也全不是憑空杜撰,它反映了某些史實。在我們的史籍里,雖然沒有中原王朝嫁公主給波斯國王的記載,但漢朝卻嫁過2位公主給烏孫:一是細君公主;二是解憂公主。另外,還有一個沒有嫁成功的相夫公主。
當時,解憂公主在烏孫國的威望空前的高漲,翁歸靡上書漢朝請求為自己的長子元貴靡再迎娶一位漢家的公主。漢宣帝隨即封解憂公主的侄女劉相夫為公主,讓她在長安上林苑居住,學習烏孫語言習俗,為成為未來新的烏孫國母做準備。烏孫也派使者三百人,來漢朝迎娶相夫公主,當少主一行到達敦煌時烏孫國傳來噩耗,肥王翁歸靡病逝。烏孫貴族另立軍須靡的匈奴夫人生的兒子泥靡為昆莫,漢朝對此十分不滿,決定迎回相夫公主。
在我國歷史上,獻身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的傑出婦女,幾乎史不絕書,和親友好也是各族人民渴望和睦相處的願望。公主堡是一處軍事要塞,是為保衛古絲綢路交通安全所設的一處軍事工程,建於南北朝。不能排除,這個沒有嫁成的公主,在後來被人們結合公主堡的地理演繹成了漢日天種的傳說。
關於中國與波斯的歷史是這樣的: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中國和波斯是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的國家,兩國民間很早就有間接交往。中國與波斯首次建立直接聯繫是因張騫通西域。《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安息王密特里達提二世令兩萬騎迎漢使于波斯東界,隨後遣使中國。從公元87年到公元101年,波斯兩次遣使中國。至南北朝時期,薩珊波斯又派出使節來到中國好幾次。
唐朝是一個強有力的王朝,可謂當時世界第一強國,根據《舊唐書》記載,阿拉伯人在公元661年入侵波斯薩珊王朝之時,波斯王子俾路斯遠赴長安向當時統治中國的大唐要求提供軍事協助。大唐於是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設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為都督,隸屬安西大都護府。公元662年,唐又冊封卑路斯為波斯王。公元670年到674年,俾路斯來到唐朝首都長安。唐高宗授予他右威衛將軍。可以看得出來,卑路斯把大唐看成了「避難所」,而在唐朝的眼裡,他只能當個都督,也就不可能嫁公主過去了。
哈薩克族的說法與烏孫人的神秘消失
細君公主是今揚州人。2100多年前,她走過萬里,從揚州遠嫁烏孫部落和親,來到了新源那拉提大草原。從此,揚州與新源縣結下了不解之緣,新源縣成了揚州「援疆」的對口支援縣,人們還在伊寧市江蘇大道旁為劉細君建立了漢家公主紀念館。可能是因為這個美好而富有親情的互動,如果來到今天的伊犁草原,生活在那裡的哈薩克人會笑稱江蘇人「舅舅」。不能說這沒有歷史依據,因為這一區域也曾經是烏孫人的牧地。與塔吉克人不同的是,哈薩克人守望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
我們說,一個民族不可能憑空而逝,但在歷史上烏孫的消失確有幾分神秘:北魏高僧宋雲、慧生西行取經,走遍蔥嶺及其以南,不見有烏孫國。60多年後,中國進入隋朝,隋煬帝準備經營西域,令大臣裴矩向西域商人調查西域諸國情況,寫成《西域圖記》三卷,《隋書》卷八十三《西域傳》根據《西域圖記》寫成,其中也不見烏孫國。這實際上說的是烏孫政權的消失,部眾與人民除了遷徙部分之外,其餘大多數應該還在原地。
另外,根據《漢書》記載,在西漢期間,有一些烏孫貴族統率自己的部落南下蔥嶺(今帕米爾),建立起數個小國,分別是休循國、捐毒國、尉頭國及無雷國。這些小國與我們前文中提到的朅盤陀國有著地理概念上的重合,都位於帕米爾高原,為絲綢之路上的要衝。這就和今天的塔吉克族有了一定的關係。
結語:我們認為,一個民族融入兩個或者多少民族在民族融合史上是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從地域的角度來說,哈薩克族與塔吉克族二者間的一部分人或共有一個祖先或是成立的。
另外,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過塔吉克族所操的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大方言,就可以看到,古代波斯對中國人種與語言的影響實在是有限的。即:色勒庫爾語在中國亦被稱為塔吉克語,但與塔吉克的塔吉克語並不相同,塔吉克的塔吉克語就是波斯語,只是在中亞地區被稱呼為塔吉克語,兩種語言關係不太密切。塔吉克的塔吉克語被歸入西伊朗次語支,中國塔吉克族所用的瓦罕語很難與色勒庫爾語互通。
所以,要說一個民族去了哪裡,它曾經的故地與遷徙地是非常重要的,而不能僅僅依靠語言及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判斷。(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