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後,請不要用自己的淚眼換取孩子的進步

2019-11-29   爸媽精讀



作者:698的久兒(爸媽進化論主筆)


希望在自己不斷學習提高的同時,也能用文字溫暖別人。用行動告訴女兒,我想和她一起努力。

上星期各大學校陸續結束了期中考試,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在各大教育平台上都是各種關於期中考試後最該做的幾件事的內容,我也毫不例外地被家人@了一份。

家長一次次從這類文章中自我學習、提高,可是到下一次考試,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有大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孩子的成績,還是平穩地維持在原來的區域。

為什麼呢?是我們的方法不對嗎?


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不講道理,那該如何引導孩子?


其實,教育家想告訴我們的是:


不囉嗦的講道理,不一味地只發泄自己的情緒,不做用母愛裹挾孩子的事。



01

不要相信

眼淚能換回一個少年的自覺學習

朋友女兒上小學時,每當考試成績下來的那一晚,她們家裡會經常上演這一幕。

媽媽指著卷子上的錯題,無奈地說:「你怎麼就記不住?媽媽給你講了多少遍?你但凡認真一點,就不會錯。」女兒用沉默回答了她媽媽的問題。

然後怨氣未消的媽媽再次加碼,狠狠地說:「你就氣我吧。我看,我一定是咱們家最先死的那個,你爸啥啥不管,等你沒了媽就知道了,沒人管你、沒人批評你、沒人逼你做數學題······」

一句句專挑扎心的話講。

孩子在也憋不住了,哇的大哭。


「我不要媽媽先死,我會好好學習。下次一定考好······」

朋友從孩子的哭聲中得到了些許安慰。雖說下次也不一定真能考得越來越好,但至少孩子能勤奮一陣子。


但從孩子11歲以後,這招慢慢就不靈了。現在無論朋友在孩子面前怎麼扮演祥林嫂,孩子已不買帳了。

想讓一個少年自發性的主動學習,不是用幾句掏心窩的話,幾行眼淚就能換回的。


有人說,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別人掏心掏肺講道理。


深以為然。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到:有些溝通方式是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教育專家提出與青少年溝通時,如果談話變得情緒化,只會傷害孩子的感情而於事無補。請暫時走開,最好是在冷靜下來後重新開始。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但別讓無辜的孩子成為你情緒的垃圾桶。



02

認知理性思維

背後的成長

一部讓許多成人流淚的電影《少年的你》,她淡定的看完了。從面部表情上,讓你看不出什麼心裡的跌宕起伏。

一篇標題為《深夜監控拍下的這一幕,看哭無數人: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的網絡爆文,她淡定的讀完了。我緊盯著她的眼睛,想知道她會不會和我一樣感動到流淚。可是,什麼都沒有。

她,就是我的女兒,一個13歲的少年。


是她冷漠?沒有感情?還是她內心太強大?


不,只是這個世界有太多事物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當看到10歲女孩深夜騎著電動車去給媽媽送錢的視頻時,女兒沒有像大人一樣瞬間淚目。


我問女兒:「你看著不感動嗎?」


女兒回答:「有一些感動,但不至於哭。那個女孩應該不是第一次騎電動車吧?她的家長怎麼能讓一個10歲的孩子學會騎電動車?」



當看到四歲男孩兒,被神經病媽媽用棍子抽打過後,還給媽媽喂飯的暖心舉動。


我問女兒:「你看著不感動嗎?」


女兒回答:「沒有。但是,神經病怎麼能生孩子呢?國家不是不允許嗎?」


我回答她:「具體報道中沒寫。也許她媽媽是得神經病之前生的他。」


聽了女兒的話,我心中很是詫異,覺得自己在某些層面太不了解現在的少年。

我不可否認,女兒想到的點是對的。

本想可以用溫情的畫面感動、啟迪她些什麼。


當我被那些直戳軟肋的畫面,感動到「老淚樅橫」時,女兒一眼就看到事件背後那深層的東西,它揭示了很多社會問題。

我想這也是那篇報道,除了給我們讀者揭示孩子無私的愛的同時,也能引發更深層思考的意義。

這,就是現在的少年;


這,就是少年冷靜背後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就是我們眼中的少年。


很多家長都會套用一句網絡金句來教育孩子:「將來的你,一定會感激現在拚命的自己。」希望這句話能成為孩子用功學習的座右銘。可是效果如何呢?他們甚至可以在給你補上一句「現在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

現在的少年,懂得太多,道理聽得太多,但就是沒有幾句能走進他們的心裡。

所以,請用朋友的眼光與少年相處,用成人的方式與少年約定,用成人的方式與少年談心,然後找到他們的軟肋,將這些人生感悟背後的真諦,直抵內心。



03

請做到與孩子感同身受

何為感同身受?在一個不理解對方的前提下,何來的感同身受。

李教授是一位清華學霸的媽媽同時也是一位心理學老師。

在一次講座上,她拿出一個像希臘文字的圖案,問我們是否認識它。她說:「這是一個符號,代表獨立、勇敢、強大。它就紋在外甥女的腳踝處。」

自己的外甥女,16歲,叛逆、逃學,一副對自我放棄的態度。身在不同城市的嫂子,經常向她這求助。當嫂子得知女兒逃學去紋身的時候,瀕臨崩潰。那天嫂子一個人在家反思了與女兒之間的種種過往。


當女兒回家後,嫂子忍住了所有的情緒,看看女兒腳踝處的紋身,只說了一句「你疼嗎?」女兒愣住了,然後回到自己的房間大哭。


哭完後,出來對媽媽說了一句「媽媽,我錯了!」


嫂子也一把摟著孩子大哭,因為她已經很久沒聽到「我錯了」三個字。



就像電影《少年的你》中,陳念問劉北山「你痛嗎?」一樣,說出這句話的人,一定是和自己感同身受的人,和自己站在同一邊的人。



劉北山流下的淚和這個女兒流下的淚,都是得到關心後情感的釋放。這淚是接受、是邀請你走近他的信號。

真正愛孩子的家長不會粗暴地對待孩子,他們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04

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隨著《奇葩說》的熱播,又有很多人記住了這樣一個名字——詹青雲。

這位哈佛博士,當年卻是一個被老師定位於「考不上高中的孩子」。


她的媽媽不焦慮,不絕望嗎?



看到一篇文章是這樣介紹詹青雲媽媽的做法。

小時候每當詹青雲苦惱,自己怎麼總學不好時,媽媽就很堅定的說:「別著急,媽媽能掐會算,媽媽算過了,你到四年級就會變成好學生了。」


到了四年級,成績仍然不見起色。媽媽仍舊不著急,還是很篤定地告訴她:「媽媽重新算過了,你變成好學生的時間就是初二!」


但,直到高中一年級,她才終於變成了好學生。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

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一定是溝溝坎坎,布滿荊棘的。

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工,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美國的心理學家提出「自我決定理論」,就告訴我們,如果想讓孩子能積極、持續地做一件事情,就需要滿足他們的三大心理訴求。


自主感:當我們把一些決定權還給孩子時,他們就有了「自主感」,他們是「自己的主人」。


勝任感:當我們在孩子失敗、沮喪時,給他們一些鼓勵、認可,為它們重新建立「勝任感」。


需要感: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倦怠時,傾聽他們的聲音,引導他們看清自己的內心,找到那個真正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那麼就讓我們從改變自己、認知孩子做起,從放棄無畏地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開始,與孩子成為朋友、成為戰友,與他們一同成長。


作者簡介:698的久兒,富書專欄作者,全職媽媽 從女兒小學到初中,一直陪伴其身邊,努力做到陪伴而非「陪著」;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