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制勝論,解密美國戰略轟炸機家族

2020-04-05   軍史解密

戰略轟炸機作為作戰飛機中的巨無霸和空戰之神,它幾乎貫穿著整個軍用飛機的發展歷史。因為它的出現,才有了奪取制空權的概念,促進了戰鬥機、防空武器裝備的發展。

作為世界上最重視轟炸機發展的國家,美國憑藉非凡的工業實力、敏銳的嗅覺和極強的工匠能力,先後設計、製造出B-17、B-25、B-29、B-52、B-1B等70 多種近乎完美的戰略轟炸機機型,建立起一支以戰略轟炸理論思想為指導的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從而引起了現代空軍作戰樣式和方法的深刻變革。

美國軍事戰略隨著國際形勢和國家及國防戰略的變化而適時調整,對裝備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尤其深刻影響和制約著戰略性裝備的發展。戰略轟炸機是美軍重要的戰略性進攻裝備,是維護國家安全,對敵實施核與常規威懾和打擊的主要遠程作戰武器,是美軍裝備體系中重要的武器節點。研究美軍軍事戰略對該國戰略轟炸機發展的影響,對於深刻理解美軍戰略轟炸機在軍事衝突中的作戰運用,發展我國的戰略轟炸機,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都使用過飛艇或轟炸機空襲對方縱深地帶的軍事和民用目標,拉開了戰略轟炸的序幕。而此時的美國航空製造業卻極為落後,只是根據英、意的專利進行設計, 且產量較少。因此, 美國參戰時不得不購買盟國的飛機來裝備赴歐參戰的航空隊。

為了擺脫窘境,實現趕超,美國飛機公司一戰後開始獨立設計和製造轟炸機。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里,美國自己設計和製造了第一代轟炸機,這9種型號轟炸機均系雙翼,速度慢、載彈量小。其中,MB-1轟炸機是美國轟炸機史上第一架自己設計製造的轟炸機。1921年7月美國早期空軍戰略家、空軍倡導者威廉·米切爾使用MB-1轟炸機炸沉了泊在美國維吉尼亞海岸的德國「法蘭克福」號巡洋艦,3天後在2分鐘內炸沉了泊在同一海區的2.7萬噸級「東弗里斯蘭德」號戰列艦,打破了海軍認為戰列艦打不沉的理論,並證實了轟炸機的強大威力和在戰爭中的有效性,解開了「空中戰艦」的舞台。

進入30年代,二戰烏雲密布,美國決定加快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和投產,以加強航空隊,準備赴歐參戰。

1932年,世界上第一種批量生產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金屬結構轟炸機——B-10誕生。美國飛機製造商馬丁公司於首先採用鋁質全金屬結構新技術、馬力更大的發動機、變距螺旋槳、整體油箱、高效率襟翼、炸彈內置、可收放起落架等先進技術和設計,製成了B-10雙發動機單翼轟炸機,最大超過40公里的時速可與當時的戰鬥機匹敵,運載1噸重炸彈的戰鬥航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000公里,飛機升限更是達到了2萬米以上,開創了新的轟炸機時代。馬丁公司為此被授予「最高航空設計獎」。B-10一直服役至1943年,共炸沉包括1艘戰列艦在內的26艘敵艦。

1935年,製成的B-17被謄為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載彈量最大、航程最遠的戰略轟炸機。B-17採用下單翼常規氣動布局,恆速螺旋槳發動機,載彈量2噸,航程2980千米,速度每小時322~402千米,機組乘員4~6人,奠定了「飛行堡壘」威名——B-17在二戰中投下了任何美軍機種都要多的炸彈,高達64萬噸。

於此同時,美國其它公司製成的還有B-24、B-25、B-26等,都參加二戰,並創造了多項世界空中記錄:

——「解放者」B-24轟炸機被稱為當時世界上三種最突出的轟炸機之一,共生產了19151架,是二次大戰中生產最多的轟炸機,在作戰中還創造了戰勝戰鬥機的紀錄。

——「米切爾」B-25轟炸機則被認為是多用途性能最好的飛機,是二戰中產量最大的美製雙發輕型轟炸機,在戰爭中該機幾乎參加了美國陸航在所有前線的作戰。

——B-26轟炸機在戰爭中創造了最高的安全紀錄,損失率不到0.5%,每百架次出擊損失少於1.5架。

進入四十年代,隨著二戰的擴大,美國又製造了更加強悍的新一代轟炸機,並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貢獻。

波音公司於1941年研製「超級空中堡壘」B-29轟炸機,最大航達15000餘公里,最大時速為590公里,可載彈9噸,也可攜帶威力巨大的原子彈——一架B-29投擲的一枚原子彈相當於2000架B-29攜帶的常規炸彈的威力。1945年8月6日,「漫天奇光霞彩,猶如聖靈逞威,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保羅·蒂貝茨駕駛一架B-29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枚原子彈,3天後查爾斯·斯威尼又在長崎投下了另一枚原子彈,造成了數萬人喪生,隨後,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落霞與孤鶩齊飛,與B-29競爭的是B-32重型轟炸機。除航程只有6800公里外,其他性能大致相同,但由於交貨較晚,B-32轟炸機總共只生產了115架,其中15架隨第386轟炸機中隊在沖繩作戰,另外40架TB-32是教練機配置,僅用於教練飛行。

美國康維爾公司還於1946年製成了「和平締造者」B-36轟炸機,雖未能趕上戰爭,但它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尺寸最大的作戰飛機:全長49.4米,翼展70.1米,高14.25米。在B-52服役前,B-36還在起飛重量、載彈量、續航力及滯空時間等多個領域保持著冠軍的稱號。雖然記得它的人已經不多,但在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那段時間,B-36可謂聲名顯赫,是絕對的空中巨無霸。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波音公司於1947年在B-29的基礎上改裝成B-50中型轟炸機。該型機是於1949年完成了中途不停的環球飛行,行程近3.8萬公里,可隨時把原子彈投入地球的任何地方,不愧為「冷戰尖兵」的稱號。

憑藉戰略空軍的獨特優勢,美國戰略轟炸部隊越過前線,直接轟炸了德國與日本的腹地, 總投彈量達150餘萬噸,沉重打擊了法西斯國家的戰爭實力。加之繼1945年製成原子彈之後,氫彈又於1952年試驗成功。因此,美國颳起了「空軍制勝論」,認為依靠核武器和戰略轟炸機就可取得戰爭勝利,這種想法成為以後制定「遏制」、「大規模報復戰略」的思想基礎。

在這個戰略思想指導下,美國削減常規兵力,大力發展核武器和戰略空軍,空軍的地位大大提高。1946年3月主管戰略轟炸機的戰略空軍司令部正式成立,翌年空軍正式脫離陸軍正式成為獨立空軍軍種,並對各國的空軍建設提供了借鑑。

繼1947年研製出渦輪噴氣式中型轟炸機B-47之後,波音公司於1952年10月對B-52進行了首次試飛,首次試飛3年後進入空軍服役,由於優良的設計和空氣動力性能,在此後的幾年裡,發展了A-H 8個型號,其中,最後一種H型具備了高空、低空突防和高空、低空轟炸的能力,可攜帶了機載巡航飛彈,無須突破對方的防空系統即可攻擊對方縱深目標。在越南戰爭中,美國空軍出動B-52轟炸機對越南北方總投彈量達240萬,轟炸密度遠遠超出了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

20世紀50年代後期,由於蘇聯飛彈核武器發展迅速,美蘇核僵局逐步形成,使「大規模報復戰略」的基礎發生動搖,美國既不敢動用核武器,又無力打有限戰爭,軍事進退兩難,大規模報復戰略走入困境,便主張實施「靈活反應」、「現實威懾」戰略。

隨著射程遠、精度高的防空飛彈發展,美國戰略轟炸機的黃金時代逐漸結束,面臨致命威脅。60年代,洲際飛彈和潛射彈道飛彈得到快速發展,當時甚至出現了戰略飛彈可替代轟炸機的理論。基於上述原因,美國在1962年6月第744架B-52出廠後,就全面停止了戰略轟炸機的生產。此後新一代轟炸機的研製工作處於舉棋不定的狀態。1964年試飛成功的XB-70「女武神」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由於逃不脫地對空飛彈的打擊,終於1965年被迫停止,造成「出師未捷身先死」慘劇。

不過,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和辯論,美國空軍認為儘管有了先進的戰略飛彈,戰略轟炸機的作用是其他戰略襲擊兵器所不能代替的,仍是洲際飛彈、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三位一體」」戰略武器系統的基本力量之一。

此後,美國開始發展B-1超音速變後掠翼遠程戰略轟炸機以替換老舊的B-52,但是卡特政府認為戰略巡航飛彈投資更小、回報更高,同時隱形轟炸機正在研製之中,因此決定擱置B-1轟炸機的生產,但保留4架原型機繼續試驗。

1981年里根總統上台後,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決定採取與之全面對抗的強硬政策。軍事上奉行「新靈活反應」戰略,以針鋒相對的強硬政策和靈活多樣的軍事手段制止蘇聯的擴張,在重點加強歐洲方向軍力的同時,全力與蘇爭奪太空優勢並謀求對蘇全面軍事優勢。同時,大力開發關鍵性軍事技術,以對抗蘇聯的擴張。當時美國空軍正在研製突防轟炸機——B-1B轟炸機。千磨萬擊終堅韌,B-1B是B-1的改型,其性能比B-52優越:最大時速可達1200公里,比B-52快240餘公里,載彈量是B-52的兩倍,而體積卻比B-52小,低空性能好,能在距地面60米高度飛行,採用了隱形技術,使之在雷達螢幕上的反射面積只有B-52的七分之一。


由於在20世紀70年代蘇聯已部署了先進的大型遠程雷達,帶下視下射功能的遠程截擊機、空中預警機和地面先進的S-300防空反導系統,使得美國傳統戰略轟炸機突防更加困難。此時,美軍急切尋求一種降低雷達可探測性的隱形戰略轟炸機,增強對蘇聯的空中突防能力。

1981年10月,諾斯羅普公司獲得此項研製B-2隱身戰略轟炸機合同——B-2轟炸機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種的隱身戰略轟炸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低可偵測性,即俗稱的隱身能力,能夠使它安全的穿過嚴密的防空系統進行攻擊,被美國空軍稱其具有「全球到達」和「全球摧毀」能力。目前,」三千寵愛於一身」的B-2轟炸機成了美國武庫中最昂貴、最具殺傷力的空中兵器,進行常規攻擊時,每架可掛80枚225千克的JDAM炸彈,這些制導炸彈,每個可裝定不同坐標,依靠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可以一次通過,同時投下,分別命中80個不同的目標,也可以裝定一個坐標,集中轟炸一個目標;還可掛載GBU一28炸彈,攻擊深埋在地下的重要工事和指揮部

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美國沒有全球性對手,國際安全環境趨向緩和。地區衝突、民族宗教矛盾、能源爭奪激烈,以中東地區最為突出,為維護美國利益需要,美軍戰略重心從歐洲轉向中東,在中東先後進行了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現代化戰爭。

美國原先的軍事戰略已不再適應新的國際形勢,美國以蘇聯為主要作戰對象的軍事戰略開始大幅調整,軍事戰略向應對地區性威脅、非對稱性挑戰、暴力恐怖和意外情況轉變。

由於缺少強大清晰的戰略對手和明確威脅,美軍原有戰略轟炸機規模縮減,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動力減弱,發展緩慢,在這一時期,美軍沒有推出新型戰略轟炸機。

20世紀90年代後,為適應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美國先後相繼提出「地區防務」「靈活與選擇參與」和「塑造、反應、準備」戰略,將美國的防務重點由以前對付蘇聯全球性挑戰轉向對付地區性衝突,作戰對象也由蘇聯轉向地區性軍事強國。美軍以美蘇全球大規模核對抗為基點的戰略武器裝備規模開始縮減,僅保留維持性威懾力量,突出常規能力建設,保持前沿存在。

長期以來,美軍高度重視戰略轟炸機的發展與運用,把戰略轟炸機視作實現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目標的可靠武器,是保持戰略威懾,遂行遠程打擊任務的重要手段,其發展受到國家軍事戰略的牽引、經濟實力的制約、技術發展的推動,並在與敵方防空系統的較量中,不斷完善與提升。二戰後美軍圍繞戰略轟炸機的研究、論證和發展工作一直沒有停止,戰技性能始終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二戰之後,美國不斷根據世界形勢變換調整軍事戰略,其中遏制和威懾、反應與干預是軍事戰略的基本方針,並根據不斷調整的軍事戰略建設軍事力量,發展武器裝備。戰略轟炸機是重要的進攻型戰略武器,擔負著核與常規的威懾實戰任務,受到高度重視,其發展方向和戰技性能始終受國家軍事戰略發展的影響和指導。正是緊緊圍繞軍事戰略的調整需要研製轟炸機,美軍才擁有突防力強、載彈量大、作戰優勢領先的戰略轟炸機。

不過,戰略轟炸機在美軍裝備體系中的地位不斷發生變化,發展進程受到軍事戰略的強烈影響,冷戰時期核戰爭戰略的需要使得美軍發展了現有的戰略轟炸機;冷戰後美軍核戰爭戰略需求的降低使得美軍新型戰略轟炸機發展緩慢;美軍戰略重心東移時期常規戰爭戰略需求的進一步提升使得美軍迅速決定研製一款新型遠程隱形戰略轟炸機,對抗「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的威脅。

戰略轟炸機研製生產需要很強的工業技術水平、雄厚的科技和經濟實力,是風險較高的軍機項目。從美軍戰略轟炸機發展歷程看出,只有以大國為作戰對手的軍事戰略才能促使美軍決心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正是冷戰時期以蘇聯為戰略對手的軍事戰略需要,美軍才在40年中接連成功研製出3種新型戰略轟炸機。也正是由於冷戰後缺乏強勁戰略對手的挑戰和地區衝突反應戰略的影響,研發新型戰略轟炸機的動力減弱,20年間無新型戰略轟炸機問世,導致B-52H超期服役。同時美軍決心優先發展的下一代轟炸機B-3,也正是美國對傳統強國和新興大國為潛在對手的軍事戰略需求影響的結果。

打造一支更加聯合的武裝力量,才能為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提供有力支撐。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作戰實踐的認知,美國軍事戰略既積極準備應對當前威脅,更著眼於未來戰略目標和作戰形式的變化,努力建設一體化、網絡化聯合部隊力量。為此,美國軍事戰略把建設一體化聯合部隊作為軍事戰略的重要內容,要求現役戰略轟炸機改裝和下一代轟炸機發展將從單個武器作戰平台向一體化聯合作戰節點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