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洋華僑的傑出人物,大多以經商成功而聞名,但是今天要分享的這位傳奇人物卻是一位不一樣的大豪傑,他開荒拓土,保境安民,俠肝義膽,受人擁戴,二戰時為抗日英豪,戰後更是受中英兩國同時授勳,世所罕見。
他就是開闢新加坡林厝港的梁後宙。
一、梁溜心懷四方誌
梁後宙,別號其宇,1884年生於福建南安縣翔雲鄉。自小家境貧航,沒上過學,但是因為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演義小說故事,他就把所有認識字的人當老師,隨時向人請教,用這種方式,不僅認識了許多常用字,還能開始讀《三國演義》、《七俠五義》、《東周列國志》等章回小說。通過讀這些小說,他深為中國傳統的忠孝俠義精神所感染,常有心懷天下的氣概,日漸成長為一個氣度不凡的人。
1896年,13歲的梁後宙就隨同親友一起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因為年紀小又沒什麼技藝,就從做小工開始,靠著勤勞節儉,也漸漸有了一點積蓄。18歲那年,回鄉成婚,第二年便又南渡。梁後宙為人十分大膽且有冒險精神,少年時就勇敢出洋,而且在這五六年時間內,梁後宙並不像一般人那樣安於一處,而是十分大膽地在星馬各處不同地方闖蕩,一方面尋工,一方面四處觀察風土人情。
當時,同鄉們都叫他的名字省稱梁宙,因為他這樣不安分地四處溜來溜去,宙和溜的閩南語有接近,所以老鄉們就開玩笑式的給他個外號叫「梁溜」。這個外號其實無意間顯現了其性格和命運,就是要這樣溜來溜去,落拓不羈地過一生。
婚後再返新加坡的梁宙,也曾和許多華僑一樣學著經商,做過牛車生意。但他個性豪爽不拘小節,不適合經商,又到馬六甲車站做過工頭,而後在峇株安南擔任有兩千多個工人的橡膠園總巡。業餘時間,全無吃喝嫖賭等習慣,專愛讀小說,藉此斷文識字,也通達很多人生道理。他也愛為人講古,為人豪氣又剛正直爽,總能得工人的眾心。
1912年,梁宙開始任職於舅舅王明的源盛磚窯,當時磚窯有一個重要客戶叫啟信局紳,是個愛爾蘭建築商。當時的星馬地區是英國殖民勢力範圍,大量的土地所有權都歸這些外國人所有。梁宙因為業務往來,和啟信局紳日漸熟悉,深得啟信局紳的好感和信任。到1914年,啟信局紳看重梁宙動員和組織管理工人的能力,聘請他負責開闢位於新加坡西北部林厝港的一片面積達800英畝(約3.23平方公里)的荒蕪山地。這塊山地當時尚無人煙,榛莽草萊叢生,毒蛇猛獸出沒,開闢難度很大。
或許他也沒想到,從這一片山區開始,林厝港將在他的手上成為新加坡一處美麗而繁盛的聚落,而他的號也由此從「梁溜」到「宙伯」,梁宙之名也將和這個地區變得密不可分。
二、篳路藍縷開林厝
面對林厝港山地難進的狀況,梁後宙開動腦筋,決定另闢蹊徑。他受任之後,就著手招募工人。有了第一批工人後,他便率隊先從星柔海峽由海路開入林厝港,找到合適的地點登陸後,就從海岸開始砍伐叢林藤蔓,搭建工人宿舍。用了兩三天的時間,終於有了第一間「亞答厝」(亞答是一種熱帶大葉樹的馬來語,亞答厝即當時南洋常見的一種草屋)。繼而一面開路,一面建屋,並開始擴增工人。最多時有十三座「估俚間」,800多個工人。(這個「估俚間」其實就是閩南語「苦力間」,當時華人下南洋大多都是從做苦力開始的。)
其後,梁後宙就以此為起點,帶著這800多個工人,一路開山伐林,平整土地,鋪通道路,搭建茅屋。從1914到1916年的兩年時間,先是開發了沿海岸1英里(1.6公里)以內的區域,第三年又向內開發1英里,到第五年整個規模初成,並於雙溪港建了碼頭,使得交通得以暢通。
在為啟信局紳開墾了750畝園地的進展後,當時林厝港還有波斯商人南馬芝的900多畝和依利爾200多畝園地,他們眼見梁後宙組織動員人力開闢荒地的速度成效如此出色,也在取得啟信局紳的同意後,聘請梁後宙開發他們的園地。梁後宙這時早已駕輕就熟,只是從手下分了一部分工人過去,就順利地展開了建築和墾植工作。
到了1919年,林厝港已是初具規模的村區,但是主要還是外國人的種植園地。當時新加坡的英國殖民當局便開始在這一帶規劃建設一條從兀蘭到新山的星柔長堤,負責監督這項工程的是土地局長端羅尼。端羅尼每回視察工程,都向啟信局紳借用汽船,然後都由熟悉林厝港地理人情的梁後宙陪伴。
在從1919-1923年的長堤修建過程中,梁後宙給了端羅尼很大的幫助,兩人也因此建立了良好關係。於是,梁後宙就向端羅尼提出向殖民當局租下一部分荒地開墾耕種,其後又以安置墾荒結束後的閒置工人為由,向啟信局紳等商人租下一些土地,所租的價格都很低廉。梁後宙其後就把這些土地以轉租給這800多個工人,收取同樣低廉的租價,令他們得以安居下來。為了解決工人和其家人的食物和日用品供應問題,他又開了「南和」、「通和」兩家雜貨鋪,也都做到平價,力求物美價廉。
後來,聚落在梁後宙不斷地治理和開發下,逐漸發展成繁華的村落。其村落以他的雜貨店名命名為「通和村」和「南和村」,其主路被命名為「梁宙路」,村巷則被命名為「梁宙巷」,而且這些和梁後宙密不可分的名字可不光是當地人自己叫的,還得到了英國殖民政府的正式命名。
梁宙自己也通過開發漁船、果園、養殖雞鴨等業務,積攢了不少財富。但是他卻常常豪爽地帶頭捐款並籌款,為村落規劃修建道路、衛生院、學校等,到60年代林厝港發展成了超過十萬人的繁榮村區,而此時梁後宙聲譽崇高,人們已經不再稱他的「梁溜」這個外號,而是普遍尊稱他叫「宙伯」了。
三、排難解紛聚眾心
梁宙的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其從中國傳統文化中修來的忠肝義膽、公正嚴明、慷慨大度等精神。
開闢林厝港的八百多工人中,不僅有華人,還有印度人、馬來人。其成分也良莠不齊,有吸鴉片的,有沉迷賭博的,有好勇鬥狠的,這些人後來大多都被梁後宙引導向了正途。
當時,星馬地界有一個黑社會勢力叫私會黨。私會黨最早的根源雖在洪門,但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是作惡多端、聲名狼藉了。這個私會黨把勢力滲透到了林厝港,在那群工人中發展了60多個黨徒。
梁後宙遭遇此情況,深知絕不能聽任私會黨滲透進來,必需防微杜漸。他不慌不急,沉著應對,通過多個渠道探聽到了私會黨準備於某日在格蘭芝河對岸的林文慶膠園,為這批人舉行歃血為盟的正式入會儀式。掌握情況後,梁後宙當機立斷,向警局報案。警方在精確情報的幫助下,將位於林文慶膠園的私會黨勢力一網打盡,其中這60多個工人也被警方拘留到案。
但是梁後宙並沒有就此放棄這些工人,而是在配合警局讓這些人拍照按手印、登記在案後,給保釋了出來。這些本來要走向邪門歪道的人,此後對梁後宙十分感激和敬服,再也不敢有越軌之舉。膠園事件後,警方為了獎勵梁後宙的功勞,還頒發了500元獎金給他,但他卻毫不居功,將獎金悉數捐給了一家華僑醫院。此舉,更令他在官方和民間方面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梁後宙也在同鄉中展現了這股豪爽與公道伯的氣概,用其影響力團結了許多鄉親。當時南安人下南洋的極多,可是卻常常在生活和生意的接觸上同鄉間糾紛不斷。光是梁後宙所出身的翔雲一個鄉就有梁、王、卓三大姓在新加坡的鄉親常互有糾紛發生。後來鄉親們見這樣紛擾不是辦法,就各族推了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負責出面調解糾紛,這梁姓就推的梁後宙先生。
1925年間,在一次調解糾紛過程中,梁後宙覺得這樣非長久之計,就提議成立個三姓的聯誼會,平常多聯絡促進鄉誼,就可以減少很多糾紛,也可以抱團發展。後來在另一位南安著名華僑侯西反先生的共同促成下,將此聯誼會範圍擴大及所有在新加坡的南安鄉親。定下此議後,梁後宙和其他幾個南安華僑聞人就分頭募資,並用巨款購下安詳山會址,於次年創始成立了南安會館,梁宙先生是元老之一。
南安會館在當時的星馬地區華僑中,是比較早的,不僅在當時發揮了敦睦鄉情的作用,後來二戰爆發後,還為抗日動員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的疫情期間,新加坡南安會館還組織向南安醫院捐贈防疫物資。
四、抗日英豪滿門忠烈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的南洋各地華僑聯合發起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籌賑總會)。總會之下,各地有分會,各地下再有各區支會。梁後宙先生也帶頭行動並積極參與,在林厝港開設支會。
這些支會普遍設在會館和學校內。當時各村社大多沒有會館和學校,只有神社和戲台,村私塾就在戲台上課,授課老師一般是神社的廟祝兼任,教學條件極差。當時華僑侯西反、華人視學官陳育松二先生就倡議各村社藉由創設支會的時機,將這些私塾聯合起來辦一個小學。既有利於下一代的教育,也有利於籌賑會的運作,還可進行抗日愛國宣傳。
結果其他港區都因為各自派系利益糾紛而沒能成功,只有在林厝港,梁後宙帶頭貢獻了5英畝的土地,並以此感召眾人齊心協力,興辦起了啟化學校。學校最初辦在痛和村,後來又在阿媽宮與南和村設分校,共有學生400多人。這三所學校時至今日,仍然是新加坡的知名小學。
抗戰時期,梁後宙是南僑籌賑總會武吉班讓區支會的負責人,但是面對民族危亡時刻,自小胸藏英雄氣的他不打算只是籌籌款,他想戰鬥於一線。1940年,他不顧陳嘉庚等華僑的勸阻,毅然決定接受國民政府的委任,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海外團務計劃委員兼新加坡直屬區團主任,實現其以身許國之志。他不僅身負南僑會的運作和籌款之責,還積極發動組織海外青年投身抗戰。他在南和村椰林里負責掩護的兩個秘密電台,成為東南亞與重慶的秘密通訊要點之一。
到1941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進攻南洋地區。梁後宙動員華僑青年,發起組織了華僑抗日守備軍,協助英軍抵抗日軍。直到新加坡淪陷前兩天,局勢無可挽回,他才和眾多華僑乘船取道印度洋,從印度返回國內,最後輾轉回到南安。返鄉後的他卻並不就此束手,又接受三民主義青年團南安分團幹事長一職,在故土上繼續動員組織青年抗日。
而新加坡陷落時,他的大部分家屬還來不及撤退,就全部集中到其二兒子建於武吉知馬的一處地下兩層地面三層的洋樓避難。沒想到日寇早已盯上了積極抗日的梁後宙,在攻陷新加坡後即列為須殺雞儆猴的對象,而大肆搜捕其家人。1942年2月14日,日軍找到該洋樓,並破門而入,極其殘忍地殺害了屋裡的梁後宙一家男女老幼35口人。除了他的四子四箴已陪同他回國,二子昆峇正好外出,全家均遭毒手。其中梁後宙的母親王太夫人、六子亞六和長孫添福因未身中要害,後來得以被救治生還。
獲知噩耗慘訊的梁後宙未暇傷痛,而是以更激憤而無畏的精神投入抗日。當時國民政府授予「一門忠義」之稱,並由陳誠將軍親筆撰稿「忠烈梁氏三十五人墓志銘」,待抗戰勝利後,梁後宙回到新加坡重新安葬家人時,就以此勒碑石刻。
戰後,為表彰其功烈忠義,中國國民政府授予梁後宙勝利勳章,而英國的喬治五世國王和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也先後於1950年和1953年頒發勳章。一人身配兩國勳章,當世罕見。
梁後宙一生傳奇,連他的去世也甚是傳奇。1975年11月13日上午,年已92歲依然身體健康的他剛準備從醫院檢查出院,忽然把自己平時喜歡的雪茄和火柴放到口袋裡,然後告訴家人說,我下午要回去了,請你們代發電報給外面的朋友,說我回去了。當時家人以為他在開玩笑,到了下午兩點,梁後宙先生卻在家忽然很安詳地走了,全無痛苦情狀。
雖然家人慘遭殺害,但或許是上天總會回饋於人,梁後宙離世時五代同堂,膝下兒、孫、曾孫、玄孫後裔達180多人,亦堪稱是一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