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上線了他們的「新」歌。但這支偉大搖滾樂隊,早在 1970 年就解散了啊!也有兩名成員早不在人世:約翰·列儂 1980 年遇害,喬治·哈里森 2001 年死於癌症。
原來,上線的這首 Now And Then,是因為用上了 AI,才讓原本音源質量不佳而被擱置 30 年的 demo,得到重生。
就在昨天,這首歌的音源已經上架各大流媒體,還將在北京時間 11 月 3 日晚上 9:00 釋出 MV。
不少人的評價是「這聽起來就像是披頭士會唱的歌。」
早在 1994 至 1996 期間,當時在世的三位披頭士成員就曾嘗試修復、續寫過幾首列儂的遺作,並以披頭士之名發表,收錄在 Anthology 合集中。但其中一首 Now And Then 因為錄音質量欠佳,人聲和鋼琴疊加在了一起,以及樂隊成員喜好等原因沒有完成製作,至今擱置了快 30 年。
這首歌之所以能夠成型,是因為利用 AI 從已故樂隊成員列儂的一段素材小樣中,成功提取到了一段純凈的人聲音軌。本質上,就是用 AI 識別列儂的聲音,然後將其從嘈雜的環境聲中分離出來。
圖源:Unsplash
「這可能是 AI 在音樂行業中爭議最小的一次應用了。」科技媒體 CNET 寫道。
眼下,當人們談到 AI 在藝術領域的應用,尤其是 AIGC 的快速崛起時,常常將 AI 視為「破壞者」——它完全打破了藝術創作原有的邏輯和路徑。
但這次披頭士和 AI 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 AI「為人所用」的另一面。
等待 AI 拯救的歌曲
1978 年,約翰·列儂坐在自己紐約公寓的鋼琴前,用盒式錄音機錄下了還未完成的歌曲 Now And Then。但就在兩年後,他不幸遇害離世。
Now And Then連同其他幾首素材小樣被貼上了「獻給保羅」的標籤封存,最終由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於 1994 年交到了保羅·麥卡特尼的手上。
Free As a Bird|維基百科
其中,Free As a Bird 和 Real Love 這兩首歌經重新製作順利發表,但如果你聽過便會發現,原曲和續寫部分有著明顯的斷層,兩部分的錄音品質不同。受囿於當時有限的技術,樂隊沒法將列儂的聲音從伴奏中分離出來,只好疊加在原曲之上創作。
而 Now And Then 的錄音質量比以上兩首還要更差,甚至還把當時列儂公寓里電路發出的「嗡嗡聲」也錄了進去。樂隊幾番嘗試後就放棄了,這一擱置又是快 30 年過去,直到遇見成熟的 AI 技術。
因為「偷懶」而誕生的技術
麥卡特尼此次使用的 AI 技術,受啟發於團隊製作披頭士紀錄片 Get Back(2021)時一個偷懶的辦法。
Get Back 記錄了披頭士錄製專輯 Let It Be 的過程和那場著名的「屋頂演唱會」。
The Beatles' rooftop concert, 3 Savile Row, London, 30 January 1969|維基百科
成片整整有 8 個小時,原始素材的龐大體量可想而知,加上還有大量的談話內容需要整理,當時的錄音編輯 Emile de la Rey 一心想偷懶,他有了主意:通過訓練計算機模型來識別樂隊成員的對話,並進一步將這些語音信息,從背景噪聲和他們的樂器聲中分離出來,這樣後期便可以快速定位和剪輯。
麥卡特尼和列儂跨時空對唱丨YouTube 截圖
這個方法很受用。麥卡特尼在後來的演唱會上也用上了這項技術。他在演唱 I've Got a Feeling 這首歌時,跨越時空和列儂完成了一次對唱。其中列儂的聲音素材就提取自「屋頂演唱會」的現場錄音,雖然當時屋頂的錄音環境非常複雜,但通過 AI 處理後還是得到了一段較為清晰的演唱片段。去年披頭士專輯 Revolver 的再版重新混音工作,也是先從原始錄音文件中分離出不同的音軌,再進行後期的處理。
被擱置了快 30 年的 Now And Then 也成為了此項技術的獲益者。麥卡特尼在採訪中提到,從粗糙的錄音文件中提取出純凈的列儂的歌聲,正是 AI 幫的大忙,AI 讓後續的加工製作成為了可能。
實際上,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技術,只不過是「反向使用」。Apple Music 於去年底推出的「唱歌」功能,可以藉助 AI 將歌曲的人聲減弱,實現伴唱的功能。這樣不需要專門尋找伴奏帶,隨時都可以「K 歌」。
圖源:Apple
在這次 AI 修復後,列儂的聲音更加純凈了,能更好地融入到整首歌曲中。另外,這首歌當時並不完整,團隊並沒有用 AI 續寫,而是靠樂隊的真實演出來填充。這都讓這首歌的「AI 味」沒那麼重。
「這有點嚇人,但也令人興奮」
隨著近些年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AI 在音樂領域所扮演的角色也在迅速改變。從試探你聽歌喜好的推薦算法,變成一名全能的內容創作者(AIGC),從「猜你喜歡」變成「寫你愛聽的」,後者顯然來的更為直接,或者說高效。
2016 年,索尼計算機科學實驗室的 AI 輔助音樂製作服務 Flow Machines 曾創作了一首模仿披頭士風格的歌曲 Daddy's Car,我還記得當時聽到時的震撼,因為確實很有「那味兒」。
而這兩年,AI 生成的歌曲就更「有模有樣」了,比如現象級的「AI 孫燕姿」,最後連孫燕姿本人都在感嘆:「這種新技術將能夠大量炮製每個人所需要的一切。」
圖源:Unsplash
相比 AIGC 這股「洪流」,這次披頭士和 AI 的結合給人們帶來的衝擊要「溫和」很多。我想主要還是因為這次 AI 的參與主要是為了對聲音進行「還原」,而不是「造假」。
試想一下,如果這次的新聞是「虛擬的約翰·列儂將參與錄製披頭士的最後一曲」,我猜很多樂迷在情感上是無法接受的。
面對現在 AI 在音樂行業的應用,麥卡特尼在採訪中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有點嚇人,但也令人興奮,因為這就是未來,我們不得不面對它。」
我們該如何看待 AI 和藝術創作的關係呢?AIGC 引發「恐慌」的閾值在哪裡?這些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相信未來幾年也會經常被提起。
作為一名普通的內容消費者,可能無法避開未來的 AIGC 趨勢;從創作者角度來看,目前確實到來了一個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是全面擁抱新技術,還是堅守自己的情感表達?如何更好地使用 AI,又該如何解決版權問題?
這些問題恐怕現在還很難有答案,或許仍需要經歷更多的實際應用和議題討論後,我們才能逐漸找到科技和人文的「最大公約數」。
偉大的樂隊丨維基百科
從目前來看,人們對披頭士用 AI 完成「最後一曲」這件事態度偏向積極,因為這件事展示了工具可以如何更好地為我們所用。
「最後一曲」限量版磁帶,上有列儂的字跡丨Apple Corps Ltd
相信未來業界也會有更多同類應用。畢竟,有太多經典樂隊需要 AI 來彌補遺憾了。
參考文獻
[1] https://www.bbc.com/news/entertainment-arts-65881813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w_and_Then_(John_Lennon_song)
作者:rubber9soul
編輯:malt
封面圖來源:維基百科
如有需要請聯繫 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