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A股涌動的一條暗線……

2022-08-10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7月A股涌動的一條暗線……

出品| 價值線

欄目| 雞毛信

作者| 風飛揚、南山

編輯| 風飛揚

價值線導讀

今天是7月份的最後一天,價值線迫不及待地發出了本月的雞毛信,和投資者朋友一起關注股市運行的一條最新暗線:各類新技術輪番登場,暗流涌動,走出了相當可觀的上漲行情。

「寧王」、「迪王」、「鋰王」、「矽王」、「茅王」這些大傢伙在7月份沒了啥動靜,股指失去了上漲動力,上證指數7月下跌4.28%,創業板指數下跌4.99%。但個股方面湧現出一批上漲凌厲的股票,隨便舉幾個例子:

攀鋼釩鈦:上漲94.47%;

京山輕機:上漲20.3%;6月份它剛上漲了106.5%;

鈞達股份:上漲71.86%;

愛旭股份:上漲18.44%,5、6月份它分別上漲了85%和36%;

晶科能源:、上漲16.41%;

而這些上漲的股票背後,都代表著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等大賽道中的細分領域的新技術趨勢,釩電池、鈣鈦礦、TOPCon、異質結、鈉離子電池、一體化壓鑄、復合銅箔等等……

而新技術的暗中涌動,7月份也許僅僅是個開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各家公司的技術路線,押對了可能是一飛沖天,押錯了可能是滅頂之災。

實際上,投資者何嘗不是這樣?

這一期,我們著重介紹一下光伏中TOPCon、異質結、IBC、鈣鈦礦和它們的押寶者。

眾「王」打盹,新技術爆發

自4月27日股市反彈以來,新能源汽車、光伏和儲能賽道一直是市場最耀眼的明星。4月底,長安汽車打響了反彈的第一槍;5月中旬,比亞迪直線拉升,衝擊萬億;5月下旬,「寧王」王者歸來;到了7月初,通威股份、天齊鋰業等紛紛創下了歷史新高。

然而,自7月5日大盤階段見頂後,「寧王」、「迪王」、「鋰王」、「矽王」們也全都停止了繼續向前的步伐,陷入了長達近一個月的橫盤和調整。

比亞迪

長安汽車

與此同時,市場將目光瞄準了全新的方向——熱門賽道中的新技術。

7月1日,釩電池概念橫空出世,龍頭攀鋼釩鈦僅用時一個月就實現了股價翻倍。

7月13日,鈉離子電池龍頭華陽股份啟動,至今已上漲54%。

7月15日,鈣鈦礦龍頭京山輕機在短暫調整後重拾升勢,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最高漲了55%。

此外,一體化壓鑄里的廣東鴻圖、文燦股份,復合銅箔里的雙星新材、寶明科技,鋁箔里的鼎盛新材等等,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漲幅,且上漲貫穿了整個7月,與大盤和昔日龍頭們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總之,7月的A股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誠不欺我。

明爭暗鬥,光伏技術路線之爭愈演愈烈

在眾多新技術中,光伏N型電池新技術不是漲的最好的,但確定性卻是最高的,也最具有故事性。

作為一個技術疊代頻繁的行業,光伏受技術革新的影響非常大。在光伏不長的發展歷史中,已出現過多次由新技術引發的全行業洗牌。

2009年,保利協鑫通過冷氫化技術實現矽料成本的快速下降,一舉走上巔峰成為了矽王。

2015年,金剛石線國產化並應用於矽片的切割,實現了單晶替代多晶,堅守單晶路線的隆基自此開始了稱王稱霸的道路。

2018年,P型電池(PERC電池)取代BSF電池成為主流,提前布局P型的通威股份和愛旭股份,從此逐漸形成了電池雙雄的格局。

如今,隨著光伏電池技術從P型向N型過渡,光伏行業再次來到了十字路口,也再度帶來了投資機會。

相比P型電池,N型電池有著更高的轉換效率,理論上最高可達28%以上,大大高於目前P型的23%。此外,N型電池還具有弱光效應好、溫度係數低等優點。

但與BSF電池向P型電池過渡不同,P型向N型的過渡有三條截然不同的路線,即TOPCon技術、HJT技術、IBC技術。

尤其是關於TOPCon技術和HJT技術的爭論由來已久,也各有擁躉,直到今天也沒有明確的定論。

這樣的情況也逐漸反映在資本市場上,兩大陣營的上市公司表現逐漸表現出蹺蹺板效應。

6月之前,由於TOPCon技術成本較低,量產進度更快,押注TOPCon的晶科能源在光伏組件四巨頭中一直是走的最好的一個,不斷創出新高。

晶科能源

但是進入6月,HJT技術開始不斷迎來利好,尤其是隆基宣布以26.5%的轉換效率再度刷新世界紀錄,邁為股份等押寶HJT的上市公司逐漸成為光伏賽道主線,押注TOPCon的晶科能源則開始橫盤。

邁為股份

到了7月,情況再度出現變化。主攻TOPCon設備的捷佳偉創開始逆勢大漲,晶科能源也在7月下旬重拾升勢,鈞達股份更是在過去的一周暴漲37.15%。反觀邁為股份則開始橫盤。

鈞達股份

正當TOPCon和HJT明爭暗鬥之時,此前相對沒有那麼受關注的另一種N型電池技術IBC卻不聲不響的異軍突起。重倉IBC技術的愛旭股份7月逆勢大漲18.44%,近三個月暴漲161.26%,不斷創出歷史新高。

愛旭股份

此外,更加超前的鈣鈦礦技術也賺足了眼球,龍頭京山輕機從6月開始發力,近兩個月已暴漲148.43%。

相愛相殺,光伏三路線誰將笑到最後?

從整個光伏行業來看,N型技術的疊代,無疑是一件好事。更高的轉換效率,可以帶來更低的度電成本,從而降低下游光伏電站的投資和運營成本,刺激下游的需求。

然而,縱觀光伏發展的歷史,因為選錯技術路線而被趕超甚至崩塌的不在少數。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選擇薄膜發電路線的漢能集團,保利協鑫也是在單晶替代多晶的過程中掉了隊。

因此,N型電池的發展過程中,三種路線註定會相愛相殺。一些龍頭企業可以憑藉資金優勢對每一種路線都進行布局(比如隆基),但對於那些單邊押注某一技術路線的企業來說,技術路線之爭甚至可能攸關企業的生死存亡。

那麼,究竟哪種技術路線會笑到最後呢?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考慮。

首先,無論是哪種技術,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都是降本增效。因此,轉換效率和成本是無疑最先要被考慮的。

轉換效率方面,IBC理論上限可達29.1%,領先於TOPCon和HJT的28.7%和28.5%。但IBC想要達到理論上限,需要疊加TOPCon和HJT,因此總體來說IBC在轉換效率上的優勢並不顯著。

成本方面,由於TOPCon設備與現有PERC產線兼容性強,因此當前成本較低。數據顯示,現在新建一條TOPCon產線單位成本僅為2億元/GW,如果由PERC產線直接升級更是只需0.5-0.8億元/GW。反觀HJT和IBC,單GW成本分別高達4.5億元和3-4億元。

不過,從遠期來看,三種技術的成本將大體趨同,且都將比現有PERC電池的成本更低。

量產進度是另一個被關注的問題。資料顯示,TOPCon目前有29GW在產,今年規劃超40GW;HJT有5GW 在產,今年規劃超9GW;IBC有0.2GW在產,今年規劃超8.5GW。

下游應用方面,由於IBC組件是單面組件,更加適合屋頂光伏。

此外,組件和電池企業基於三種技術形成的不同陣營也值得關注。尤其是組件企業,他們更靠近終端用戶,對終端用戶在不同技術間的選擇會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在四大組件企業和兩大電池企業中,隆基三種技術均有布局,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通威股份同時布局了TOPCon和HJT,愛旭股份和晶科能源則分別只重點布局了一種技術,愛旭押注IBC,晶科重倉TOPCon。

綜上,短期來看,TOPCon電池已開始大規模量產,進展最快,這也就意味著TOPCon相關公司的業績可能最快釋放。中期來看,三種電池技術將並存,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需求終端不同細分場景的規模和認可度。遠期來看,將向TOPCon、HJT疊加IBC的方向發展。

最後,需要再提一下鈣鈦礦技術,因為鈣鈦礦可以同時疊加以上三種技術,從而把轉換效率提升至遠超目前水平的程度,理論上最高效率可超過43%,量產效率可超過35%。

還有哪些技術需要我們保持高度敏感?

原來的各種「王」們,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紛紛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市場急需新生力量來承接饑渴的資本。熱門賽道的新技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因為它們既充滿想像力市值也不高,股價能夠被輕鬆拉起。

另一方面,從這些熱門賽道的基本面來看,在度過了0-1和1-10的紅利期之後,原有的競爭格局正逐漸固化,能夠打破這種固化的,唯有依靠新的技術。

更重要的是,很多新技術離完全商業化和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意味著即使股價被炒的很高,也很難在短期內去證偽這項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從而為資本創造了良好的運作條件。

價值線也對新能源這一熱門大賽道的新技術做了一個不完全統計,見下表:

以上這些新技術和相關的上市公司,有的股價已經起飛,有的還在伺機而動;有的技術前景廣闊,但也有的市場空間有限;有的即將大規模商用,但也有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炒作成分居多。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有必要對新的技術報以足夠的敏感度。只有這樣,當類似於光伏電池技術疊代這樣的大機會真正來臨之時,才能做到有條不紊,胸有成竹,才能盡情享受技術和時代給予我們的紅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5190bc87a04686b888c4e84db70e5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