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晶片圈的第一次「聯姻」,誰能笑到最後?

2023-07-19     王新喜

原標題:國產晶片圈的第一次「聯姻」,誰能笑到最後?

國產ARM兩大頭部玩家牽手了。

7月12日,華為與中國電子宣布合併鯤鵬生態和PKS生態,共同打造同時支持飛騰和鯤鵬處理器的「鵬騰」生態。從同行競爭到生態合作,國產ARM一日間風雲變幻,讓業界吃了個大瓜。

事實上,這場突如其來的結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國產ARM危機日盛,同在賽道中爭渡的鯤鵬和飛騰選擇抱團取暖,是提高抗風險能力的常規操作。當然,在國產ARM日薄西山的背景下,兩者匆匆聯姻難免蒙上了一層「黃昏戀」的悽苦色彩。

尤其從目前曝出的合作模式來看,華為保持了一貫的強勢形象,幾乎主導了大部分優質業務板塊,但卻在晶片技術等領域仍對中國電子有所保留,很難讓人相信「鵬騰」接下來的合作中能否做到相敬如賓。

畢竟是同行,真正要做到雙贏難度很大。再疊加ARM新版本停售、自研通道受阻等不確定因素,國產ARM 的未來仍然撲朔迷離。

齊大非偶,同行聯姻恐難實現雙贏

儘管鵬騰合併的消息來得有些突然,但仍然無法否認華為在這場聯姻中的積極推動作用。

早在2021年,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公開提出:「推動把PKS和鯤鵬生態融合為一個生態,力出一孔,共同發展,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顯然,華為在這場聯姻中做足了鋪墊和準備。時隔兩年,就像是一個「單相思」的小伙子蓄謀已久終於追到了思慕的姑娘,迫不及待傳出喜訊。

但是好女也怕嫁錯郎,從此次合作公告內容來看,一向強勢的華為此次並未對中國電子放下姿態,在合作中主導和占據了大部分業務板塊,儼然將一口吞下國產ARM大半壁江山。

眾所周知,鯤鵬和飛騰是國內ARM陣營兩大主流,在很多業務領域都有重合。相對來看,華為鯤鵬覆蓋的產業面更廣,業務量也更大。

而在此次合作中,兩者將遵循「聚力發展、弱化退出、共同建設」的原則,「集中力量」發展鵬騰生態。如何理解這一合作原則?簡單來講就是,共同發展「我有你無」和「我強你弱」的領域,力量要高度集中在領先的一方。

領先者是誰一目了然。在基礎晶片、資料庫、主板、移動終端、雲平台、智能汽車、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中國電子相對華為來說都處於弱勢地位,要支持並且讓渡給華為絕大部分利益。

在「弱化退出」原則下,這意味著中國電子部分已經布局還未形成規模的領域將腹死胎中,積累多年的技術經驗和市場被迫縮減甚至停擺。

同時,業務大規模裁剪下,冗餘員工如何安置、過剩資源如何整合,都將成為未來合作發展中的包袱和問題。

中國電子作為國企,這些問題在將來只會暴露的更加明顯。而站在受益者華為的角度來講,如果不能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很難不讓人質疑是在透支中國電子的前提下採補自身。尤其對於信創賽道來說,這無異於某種程度上的「民進國退」。

挑肥揀瘦,鵬騰生態合體成全了誰?

鵬騰生態合作中,中國電子倒也並未將業務和市場完全拱手相讓,在一些強勢領域還是占據了一定份額。但如果以「劃地盤」的方式來判斷,在某些「共同建設」的環節,華為拿下的明顯都是膏腴之地。

根據目前外界流出的合作內容顯示,「鵬騰」計算體系形成後,中國電子將更加聚焦於傳統計算領域和數據應用領域,而華為將更多聚焦於新興計算領域。

顯然,新型計算領域更具發展空間;傳統計算領域則競爭激烈,毛利普遍較低。在優勢業務選擇上,華為占盡了先機。

從合作形式上來說,兩者之間的連結不可謂不緊密。但進一步從技術互通角度來看,華為對中國電子卻仍有所保留。

在主板產品合作上,華為保持了一貫的成品銷售模式,即不對下游整機廠商直接提供鯤鵬晶片,而是提供集成了鯤鵬晶片的鯤鵬主板。並美其名曰增強下游合作廠商的依賴性和黏性,建立穩固的生態合作關係。

但這本質上還是在搶占價格主動權,以技術操控下游廠商的一種手段。對於中國電子來說,只能拿到鯤鵬主板就意味著鯤鵬晶片仍然是「黑匣子」,裡面到底有沒有真技術暫且不論,飛騰的利潤空間將完全操控於它手,倘若未來中國電子的項目運作還要先向華為申請價格,就真的是貽笑大方了。

這種綁架生態夥伴的策略在過去並不鮮見,業內也不乏吐槽華為過度強勢的合作廠商。

客觀上這也可以理解:作為鏈主,華為對國內下游廠商天然具備生殺大權。可是,鯤鵬之前一直不願分享晶片內核設計給各大oem廠商,還可以辯解為節省友商獨立開發的時間,但在「鵬騰」這種深層次合作中還要留一手,很明顯已違背了「共同建設」的初衷。

合作不是兼并。目前可以預見的是,「鵬騰」這種過分偏頗的合作模式很難長治久安,未來兩者必然會在自主權問題上產生齟齬。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把問題蔓延到更多生態夥伴中,現在看似繁榮的鵬騰生態體系可能會朝夕間崩塌星散。

孤注一擲,國產ARM存在團滅風險

此次「鵬騰」合體暴露了華為在生態合作中過度強勢的作風問題,過去還可以掩蓋在產業整體的高速增長和鏈主的不可替代性之下,但此次合作從根本上涉及到國家信創大業,仍寄望於中國電子在合作中一味妥協退讓,已經變得不太現實。

從法理上講,中國電子作為國有企業根正苗紅,是信創產業的第一載體。華為作為民企,能否保證信創絕對安全性還未可知,在合作中仍然咄咄逼人大劃地盤,難免有以利為先、越俎代庖的嫌疑。

而從宏觀來看,國產ARM路線合流是大勢所趨、政策所向,鵬騰生態合併可以視為國家推動信創和國產自主的一個試點,備受各界關注的同時也應起到示範作用。

尤其生態建設涉及的相關方和環節很多,要考量到各方面利益的權衡與博弈,華為和中國電子需要不斷為此作出取捨。這種情況下,是否能秉承一片公心,是否具備梳理複雜利益關係的智慧,將變得非常重要。從當前情況來看,華為作為主導者,在心態上還未為此做好準備。

結合當前ARM新版本停售、自研受限等現實困境來分析,華為綁定中國電子突圍其實也不失為一種應對危機的方式。但驟然從同行爭渡變成同舟共渡,心態的轉換也一定要適時同步。尤其在共同建設的核心領域中,決不能以透支對方發展潛力為代價只為鞏固自身利益。

畢竟同在一條船上,如果不能少一些權謀,多一些公心,岌岌可危的國產ARM最後的希望也將變得渺茫,且要面臨全軍覆沒的巨大風險。

過去三十多年裡,民族品牌紅利加身的華為在國內市場遊刃有餘,一定程度上要受益於用戶市場上的民族主義情緒。但成也人設,敗也人設。市場情緒可以為信創大業買單,但不應將個體利益放大,以此來綁架用戶和友商共擔風險。

接下來華為需要警醒的是,如果不能在生態夥伴體系中調整大家長心態,做好利益平衡,舟沉之時恐怕將迎來更大的反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30a5211505e49e5a97cc2dbc132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