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同學,和我在網上聊天,說自己最近非常苦惱。兒子上初中二年級了,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和小時候判若兩人。你讓他寫作業,他就坐在電視劇前,仿佛沒有看見你,沒有聽見你說話的聲音一樣。
確實,這樣的情景,媽媽是多麼氣憤,但是,這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
孩子的叛逆是比較讓家長頭痛,但是,叛逆也代表著孩子在不斷地成熟,有屬於自己的想法,有想要擺脫家長控制的獨立性正在發展。你想要一個時時刻刻都非常聽你話的孩子,等到孩子長大了,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悲劇。
我們小區裡面的王阿姨,兒子叫小軍,現在正在鬧離婚。小軍和妻子曉華有一對雙胞胎女兒,本來應該是非常幸福的一個家庭,現在卻搞得兩個孩子分離,家庭破裂的下場。
王阿姨說,是自己的兒媳婦不好,總是和婆婆作對。自己帶孩子這麼辛苦,兒媳婦兒不但不懂得感恩,還總是挑剔,這樣的兒媳婦兒不要也罷。
兒媳婦兒曉華說,自己當初愛上小軍,是因為他是一個暖男,特別貼心。但是,沒有想到他是一個十足的「媽寶男」。不管他媽媽說的是對是錯,都要有絕對的服從。
雙胞胎姐妹出生以後,奶奶一定要給她們捆起來包裹,說是這樣孩子會比較聽話,好睡覺。媽媽不同意,奶奶不高興了,小軍就斥責自己的妻子。說老人也是為了孩子好,趕緊就給孩子捆上了。
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只要是他媽媽的意思,小軍就趕緊應承著去做。只要是媽媽說的就都是對的,是一個十足的「大孝子」。只為了孝敬媽媽,讓她高興,多麼離譜的事情都做過。
小軍大概是從小到大都讓王阿姨很省心的孩子,媽媽對孩子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孩子總是在媽媽的威嚴下,做著各種讓媽媽感到滿意的事情。如果媽媽誇獎幾句,孩子就立刻感到了價值感和成就感。
媽媽高興,孩子就是幸福的,媽媽不高興,孩子就是痛苦的。這樣的母子關係是畸形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會被「廢」掉的。
警惕這樣的母子關係,會讓孩子成為媽媽的附屬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媽媽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剝奪孩子成長的空間。
孩子很乖,很聽話,這樣的媽媽往往會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的教育是很成功的,結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你想要管得越多,孩子的反抗也就會越多。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很緊張,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鬥爭就沒有盡頭了。
媽媽要正確認識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身體不斷成長,獨立意識也會越來越強,叛逆是孩子獨立能力發展的標誌,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件事情。
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維水平提高,讓他會逐漸擺脫媽媽的束縛,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父母控制欲太強,會剝奪孩子成長的空間,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孩子對媽媽太依賴,形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的成長,就是和媽媽漸行漸遠的一個過程。如果媽媽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性太強也不是一件好事。我們覺得孩子聽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就是對的,但是卻不是孩子應該有的樣子。
我們見過很多的孩子,他們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幾乎為零,生活不能自理,也不懂得怎麼和別人打交道,孩子依賴著媽媽生存,成為「寄生蟲」一樣的人。
媽媽對孩子管得太嚴,孩子總是按照媽媽的意願生活,「聽話」有時候也是孩子討好型人格的表現。孩子覺得自己只有做媽媽喜歡的事情,自己才能獲得媽媽的讚美,才是成功的。媽媽是成功了,孩子卻忽視了真正的自己,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父母養育孩子,要學會慢慢放手,孩子才能漸漸地長大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需要父母從呵護備至到一點點放手的過程。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長大。
孩子3歲了,我們就要讓他自己獨立地吃飯,孩子5歲了,就可以自己睡一間臥室了。孩子上小學了,他就有了自己的隱私,我們要多給孩子一些獨立的時間和空間。
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讓他們自己做主一些事情,學會如何選擇,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當孩子成為一個成年人,成家立業了,我們就要完全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過自己想要的的生活。
管教孩子,就像放風箏,你捨不得放出長長的線,孩子永遠都飛不高,學會放手吧。
孩子需要父母的教育,但絕不是教育成父母的附屬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但在大多中國父母眼裡,無論孩子都多大都是媽媽的孩子,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子,強行干涉孩子的思想及至生活。所以,家長一定要擺脫,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的意識,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獨立。
互動話題:孩子進入叛逆期後,什麼事情讓你無奈又頭痛呢?你是暴力鎮壓,還是春風化雨般地引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