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是都想撿漏嗎:有一種仿品正在掏空你的錢包

2020-04-03     九門提督談收藏

目前古玩市場上最困擾收藏愛好者的問題就是贗品了。

自清三代開始,慕古風盛行,

曾以「官仿官」的方式仿製了大量宋和明成化一朝的瓷器,

但不是刻意作偽,因此屬款有別。

但清中晚開始,仿製三代官窯,大量的瓷器連款一併仿製,

自清末民國外國古董商大量進入中國淘寶之後,仿製清三代的官窯作品,甚至是琺琅彩瓷之風盛行。

解放後,仿製工作一度作為四舊被荒廢,

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拍賣行業和文物經營行業放開許可之後,仿古作偽之風又開始風生水起。


那麼普通收藏愛好者應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呢?

首先我們要正視的去看待現在仿古瓷器在古玩市場中大量存在的現實。

景德鎮,中國的瓷都,傲視天下千百年,但同時也是中國古瓷仿品的最大產銷地。

只不過現在從這個地方出來的贗品,數量之多,品種之豐,技術之精,手段之高,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近年來,還有不少贗品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國際性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成交價越高,對新仿作偽者的刺激也越大。

例如,由於元青花稀有,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的一件鬼谷下山大罐拍到2.8億多人民幣。

這就釣起了廣大藏友的胃口,誰不想發財?

搞到個真元青花不就什麼都有了。

為了適應市場,元青花仿品也最多,

在仿古瓷批發市場的一條橫幅上寫著:「鬼谷下山罐,外國上億元,本店只售300元」。

低成本的仿品充斥著全國的古玩市場的,藏友們樂此不彼的花幾千元、上萬元淘回各種各樣的仿品,當做國寶珍藏。

熟不知這些低價的仿品正在一步一步的掏空藏友們的錢包,

日積月累下來總得有幾十萬,上百萬都花出去了,

收了一屋子的仿品,卻見不到一件真品。

玩收藏學習鑑定是必然的過程,識真辨假正是收藏的樂趣所在。

如果說收藏有門檻,這可能就是最大的門檻了。

虛心地學習,既可以減少錢財的損失,又可以避免買到仿品。

系統的鑑定學科,就是觀察與比對的眼力學,

拼的就是知識儲備和實戰經驗,

它考驗的不是你的膽量和勇氣,而是你的眼力和心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9gQ3EBiuFnsJQVun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