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溪(爸媽進化論主筆)
這兩天,15歲的「好年科學家」談方琳被全網追捧,網友直呼「又是別人家的孩子」!
談方琳研究的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很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讓人敬佩不已。
原來,談方琳的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受家庭環境的薰陶,她從小就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
父母看到了她的興趣所在,十分支持。雖然爸爸的研究方向和談方琳不同,但是,爸爸幫她聯繫了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數論的一個數學教授。
從初一暑假開始,談方琳就跟著這位教授做研究。她還在教授的指導下,去翻閱《美國數學月刊》上的文章。
她的研究項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作為應用,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真是「英雄出少年」!而少年英雄的出世,培養她的家庭功不可沒。從這位少年科學家的身上,我看到了父母支持孩子的興趣,可以成就孩子非凡的人生。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
強烈的興趣驅使,孩子便可在最適合的領域裡做得成績斐然。
一、興趣被看見,孩子就有勇往直前的勇氣
前段時間,一部耗時12年拍攝成的紀錄片《零零後》上映,引起了廣泛關注。片中池亦洋和柔柔是最具特點的兩個孩子。
在芭學園裡,被受李躍兒老師呵護的小霸王和小公主,升入小學後,表現出極度的不適應。
因為做不完作業,池亦洋把自己關在屋裡里哭,作業對於他來說好像是永遠做不完的。
數學對於柔柔而言就是高高的門檻,任她怎麼努力也邁不過去。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解,流著淚沮喪說:「這些數學公式就像森林裡的毒蛇。」
池亦洋再也不是那個擁有巨大氣場的孩子王了,柔柔也不再是踮起腳尖起舞,吟誦「風景風景,新的風景,我要呼吸一下風景」生命之詩的歡樂孩童了。
幸運的是,他們的父母都看到了孩子的興趣所在,並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池亦洋的父母決定給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機會,讓孩子體驗,從中選擇感興趣的。
池亦洋選擇了橄欖球,他愛這樣運動,從此他灰暗的世界又重現了光明。
15歲的池亦洋與隊友代表中國出征世界橄欖球青年錦標賽,陽光自信,從前那個意氣風發的孩子又回來了。
柔柔的爸爸在媽媽的勸解下,同意讓柔柔去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保留她的天性。
在父母的支持下,柔柔放棄高考,選擇去美國讀書,她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教育學,希望將來可以學有所用,幫助更多學生,就像大李老師幫助她一樣。
德國19世紀心理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認為 在培養興趣時,可以產生兩種心理活動,一是「專心」,二是「反思」。專心活動和反思活動,學與思交互進行,就構成了「精神呼吸活動」。
而父母支持孩子的興趣就是在助力孩子的專心與反思活動。
因此池亦洋和柔柔都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遇見了柳暗花明又一村,開啟了人生新征程。
因飾演《陳情令》中藍忘機一角而被備受關注的王一博也是一位幸運兒。
王一博從小就對舞蹈表現出了尤為的熱愛。13歲時,機會降臨,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主攻舞蹈。
在父母傳統的觀念里,孩子最好還是按部就班地上學、考學才是正道。但是父母看到王一博對舞蹈那麼痴迷,並為之付出的努力,他們選擇了尊重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干喜歡乾的事情。
自己的興趣得到了父母的尊重,王一博便有了最堅實的後盾。他更加賣力、刻苦地研習舞蹈,在這條道路上一往無前。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每個人行為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
父母理應成為認同孩子價值感和歸屬感的人,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
如果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被父母尊重,而是被逼著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輕則孩子心生不快,遺憾不已,重則孩子可能被逼走上絕路。
二、興趣被剝奪,帶來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丁一為何選擇跳樓這種決絕的方式?
其父道出真相,孩子一心想要報考地質大學,但是孩子媽媽堅持學習金融學。
因為媽媽覺得金融專業更有前途,便不顧孩子的意願死活非要孩子報考金融學專業。
眼看自己離喜歡的目標越來越遠,孩子便心生絕望,人間悲劇開始上演。
英子的經歷與之何其相似。
她對天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口口聲聲說愛孩子的媽媽卻視而不見。
英子想報考天文專業最厲害的南京大學,遭到了媽媽強烈的反對。
夢想近在咫尺,卻觸摸不到,英子抑鬱寡歡,夜夜失眠,最終差點鬧出跳河自殺的悲劇。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有喜歡做的事情,從中得到成長,得到歡愉。若喜歡的事情被強行剝奪,孩子該有多麼痛苦,更別提在不喜歡的事情上有所建樹。
類似的悲劇也發生在鄰家的哥哥身上。
哥哥從小便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夏天乘涼時,我們幾個小夥伴便圍坐在他身旁,聽他繪聲繪色地講歷史人物故事。
哥哥說,他喜歡歷史,將來要報考考古專業。
當時的我並不太懂考古專業是幹什麼的,但看到哥哥眼中放光的樣子,我知道他是真的喜歡。
可是在高中分文理科時,大伯強行讓哥哥選擇了理科。原因是理科生的就業面更廣一些。
哥哥離他的考古夢想越來越遠,他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哥哥在其他同學的影響下上網打遊戲,近乎痴迷,成績一落千丈,高考時勉強考上了一所專科學校,學了不喜歡的專業。
後來,再見哥哥時,我發現哥哥眼中的光亮不見了,他變得神情渙散,默默寡言,我知道那是他痛失所愛的無力抗爭。
伯父也很後悔當初的決定,如果當初不那麼武斷,尊重一下孩子的興趣,結果肯定不會如此糟糕。
可是沒有如果,一切已為時已晚。
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父母口口聲聲說著「都是為你好」,殊不知連最起碼的尊重孩子的興趣都做不到,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不負責,更談不上愛。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成為孩子最堅強的後盾,才是對孩子深深的愛。
三、成就孩子,從尊重孩子的興趣開始
1、承認孩子有愛好的權利
此前看過一個報道,說是6歲女童在爸爸的陪同下,每天給陌生人畫速寫。
當孩子表現出對畫畫強烈的興趣時,這位爸爸是看得見的。
他敢於嘗試不一樣的學前教育,支持孩子每天到公園裡給陌生人畫速寫。在爸爸的支持下,孩子小小年紀已經辦了第一個畫展。
看著孩子洋溢在臉上的微笑,便能知曉孩子每天過得快意十足。
孩子雖小,但他也會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父母要承認孩子也有愛好的權利。
2、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聽奶奶說,爸爸兩歲的時候就會拿著錘子把釘子打到木樁里,並且能直直地打下去,釘子沒有一點彎曲。
對於爸爸這樣的行為,沒上過幾年學的爺爺和奶奶不但沒有強行壓制,反而找了一塊大木樁讓爸爸釘釘子玩。
慢慢地,爸爸對木工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在17歲的時候就離開家門,跟隨師父深入學習木工。
後來爸爸正是靠著這門手藝,成為四里八鄉的名人,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爺爺奶奶沒有文化,但他們懂得尊重孩子的興趣,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
3、教孩子學會堅持
有了興趣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堅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成名後的朗朗很感激當年父親對自己的嚴格教育,如若沒有父親的管教,朗朗不會在彈奏鋼琴之路上堅持到現在,更不會取得這麼大的成就。
學術研究之路上向來是荊棘遍布、現象叢生,如若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談方琳便不會取得驕人的成績,也不會成為科學界的後起之秀。
成功之路上不會很擁擠,因為能堅持走到最後的人並不多。
被興趣滋養,被父母尊重,孩子的人生之路一定走得不差。
父母不妨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支持孩子的興趣,孩子定會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作者簡介:文溪,富書專欄作者,文若溪流,筆尖淌情。惟願溫情的文字治癒你我,照亮前行的路,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