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布達拉宮,籠罩在雪域高原神聖的日光下。
沉默靜穆的白牆金頂,訴說著來自古老東方的美麗傳說。
這是一位流芳百世,卻又沒有名字的公主的故事。
《新唐書》沒有把她單獨開篇,放入公主們的列傳里,因為她並不是皇帝的親女兒。
史書寥寥幾筆,只說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封一個宗室的女兒為公主和親,封號為——文成。
大唐貞觀十四年十月,一道不可違抗的聖旨落到了江夏郡王府。
詔書上說,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由金城郡君被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於吐蕃國。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番邦首領和親的事例。
李氏本該像其他貴女一般,嫁入門當戶對的人家,過完富貴榮華,親眷相伴的一生。
可是如今遠嫁吐蕃,卻是一件超級「恐怖」的事:
1、萬里迢迢的遠嫁之路,背井離鄉,一輩子都見不到自己的父母;
2、松贊干布是吐蕃人,語言不通,生活習慣「野蠻」,萬一是個髒陋暴力之人怎麼辦;
3、遠嫁吐蕃,基本上是孤軍作戰,一旦得不到寵幸,只能悲涼孤獨地死在異國他鄉。
這一去就是千萬里,從此與大唐故鄉,鴻溝萬丈。
換作一般的姑娘,得知走投無路,準是尋死覓活,戚容滿面。
可文成公主沒有。聖命不可抗,她選擇坦然接受。
因為文成公主深知,天數已定,人命卻掌握在自己手裡。若為了國家和平,兩族安定,
她願意,拿自己的一生去交換。
既然遠嫁吐蕃的命運不可改變,那就只剩下一條路了——當好松贊干布的王后,做好大唐與吐蕃的和平使者。
可松贊干布那裡,還有幾位先迎娶的王妃。
想要贏得敬重,文成公主手裡唯有牢握兩張王牌:
一張王牌不用說,那就是身為唐朝公主,她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甚至精通紡織,種植,醫藥,天文,擁有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財富。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朝和吐蕃為文成公主舉行了隆重的送親儀式和迎親儀式。
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使祿東贊護送下,由長安出發,西行三千里前往吐蕃。
這相當於從今天的陝西西安,一路跋山涉水,去往拉薩。
文成公主一路經歷了諸多艱難險阻,所經過的地方都留下了很多動人的傳說,最為神奇的是青海湖的由來。
因為大唐公主之身份,令松贊干布非常重視這次和親事件,便親自率兵來到青海一帶迎接。
與原始質樸的吐蕃女子不同,代表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唐帝國,神態端莊、氣度文雅的文成公主,一出場便深深讓松贊干布所愛重。
他不禁對部下說: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 。」
這座城池,就是今天的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夜景圖
而文成公主的另外一張王牌,是她沒有拘泥於世人給予的「公主」角色。
她沒有成為宮牆裡幽怨狹隘的小婦人,汲汲營營地做一個爭寵的花瓶。
而是開始找尋自我,成為命運的「導演」,盡己所能地去突破,去成就自己。
文成公主入藏之後,便把唐朝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了西藏。
當時藏族沒有文字,記事用繩子打結或以木刻劃記號來表示。
而在文成公主的主張下,松贊干布派人進行專門研究,創造了30個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結束了藏人無文字的歷史。
從此漢文書籍可以譯成藏文,對藏族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文成公主憑著自己的聰明才幹,從此為自己在松贊干布心裡種下不可替代的地位。
《新唐書》中也有記載,說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幾乎言聽計從。
如公主不喜歡吐番人「以赭色顏料塗在面部」的習俗,松贊干布當即下令予以廢止。
連松贊干布自己也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讀書。
如此深受重視,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心裡的位置,可見一斑。
儘管深得藏王之心,而史書記載,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松贊干布已經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為妻。
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文成公主地位低;
可按照當時國力強弱的大小,尺尊公主又遠遠不及文成公主的地位。
不過文成公主的格局,並不在爭男人和宮斗上,文成公主深知代表大唐的責任與使命,也深知一個女人的價值。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尺尊公主出嫁時帶來的佛祖8歲等身像,決定給這座佛像建一座大的寺廟供起來。
而文成公主也帶來了佛祖12歲等身像。為了表明建廟的公平,松贊干布用丟戒指的方式,決定供哪座佛。
結果,戒指掉到了8歲等身像那邊,松贊干布只好順了「天意」。
文成公主並沒有任何不愉快,反而在松贊干布建廟遇到困難時,挺身而出,為他出謀劃策,同時也向藏王證明自己。
松贊干布不懂建築常識,要按照「神明指示」把廟建在湖中心,建了倒,倒了又建,幾次之後很是惱怒。
文成公主讓自己帶來的唐朝建築師幫忙,把湖填平了,在上面建廟就可以了。
湖填平了,大昭寺在上面修起來了,藏王把尺尊公主帶來的佛祖像供了進去。
一般女人看見忙活半天是給別人做嫁衣,早就一哭二鬧三上吊,鳴不平了。
文成公主無所謂,她知道松贊干布是干大事的男人,需要的是智商顏值都與他匹配的女人。
而她早已在建廟的時候向松贊干布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也穩固了自己的地位。
文成公主又在大昭寺旁邊建了小昭寺,把自己帶來的佛祖供了進去:
這個廟雖然小,但是是我自己修的,它的大門,朝著我的家鄉。
建好大小昭寺,文成公主在西藏被尊稱為「甲木薩」,意思是「漢女神仙」,深受松贊干布寵愛。
作為一個女人,她的愛情貌似圓滿了,但是作為一個大唐最有名的和親公主,文成公主深知自己雙肩挑起的是兩個民族的關係重任,要做的還有很多。
文成公主把帶去的大量蔬菜和糧食種子,傳授正確的種植方式,改變了吐蕃人以青稞和肉食為主的飲食方式;
她讓隨行工匠在各地安置了水磨,利用水力來碾磨青稞,對青稞作了精細加工,讓吐蕃人吃上了更為可口的主食;
她和隨行人員穿的是輕便華麗的漢族服飾,吐蕃的上層階級便也放棄了野獸皮毛,開始學著穿起綾羅綢緞來;
她把唐朝的天文曆法應用於當地,讓吐蕃人們掌握了更先進的農業生產計算方法;
她和侍女把唐朝先進的紡織技術和染色技術教給了吐蕃婦女,使吐蕃婦女也能穿上鮮艷的服飾。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的日子裡,一直不遺餘力地將唐朝先進的生產技術介紹給吐蕃人。
讓吐蕃的經濟與文化水平快速提升,是利國利民,造福後世的大善舉。
公元680年,56歲的文成公主離開人世,深受人民愛戴的她被奉為「綠度母」,為她專門建廟供養。
從此,酥油燈伴著崇敬的燈火,延續著這位大唐公主的民族之魂。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一直備受尊崇,有神女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的待遇,深得吐蕃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她逝世時,吐蕃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記載在吐蕃史書里,這是吐蕃前所未有的事情。
直到今天,藏族的傳統八大藏戲中,第一齣就是《文成公主》,對於藏族人民而言,文成公主就是天女神的化身。
不輕易向現實妥協,堅持自己本心去努力創造價值的文成,如今流芳千古便是對她個人價值最好的見證了。
生命的第一個層次:為私慾而活。
第二個層次:活給別人看。
第三個層次: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活。
文成公主,就是最珍貴的的第三種人。
語非年:馬拉松愛好者,自律達人;文字抒寫內心,跑步窺探生活,致力於身體與靈魂同時在路上,隨性而不隨意的一枚追風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