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街區寬窄巷子 品味成都生活韻味

2019-11-29     秉筆人

寬窄巷子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裡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寬窄巷子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爾之亂後,選留千餘兵丁駐守成都,在當年少城基礎上修築了滿城。清朝居住在滿城的只有滿蒙八旗,滿清沒落之後,滿城不再是禁區,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機在滿城附近開起了典當鋪,大量收購旗人家產。形成了旗人後裔、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同住滿城的獨特格局。此間的寬巷子名叫興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總督趙爾豐隨後交出政權,拆除了少城的城牆,一些達官貴人來此辟公館、民宅,于右任,田頌堯、李家鈺、楊森,劉文輝等先後定居在這裡,蔣介石也曾經來過,使得這些古老的建築得以保存下來。民國初年,當時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將「胡同」改為「巷子」。

寬窄巷子建築特色

  寬窄巷子北起支磯石街,南至金河街,東抵長順街,西含同仁路。占地面積近300畝,包括核心保護區、環境協調區。其中,核心保護區地處支磯石街以南、井巷子以北的寬巷子、窄巷子兩個街坊,占地80多畝;剩下的200多畝為環境協調區。

  愷廬位於寬巷子11號,院名愷廬,該門頭為寬窄巷子中最富標誌性門頭之一。院門用特製的青磚砌成帶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門,門洞上方嵌入中式傳統石匾,匾上採用大篆陽刻「愷廬」,二字寫法革新,一反當時中國人從右向左讀字的規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橢圓形圖案,代表高懸「避邪鏡」,意在鎮退各路妖魔,永保合家平安。

文化景觀牆

  《磚》文化景觀牆是井巷子中一條400米長的東西走向的雕塑牆,是中國第一個以磚為載體的博物館,一塊塊不同歷史斷面的舊磚,經過藝術的創作,壘砌成台、城、壁、道、碑、門等成都的歷史文化片段,闡述著千年成都,演繹了百年歷史。文化牆的西段,從「寶墩遺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築城廓」,再從「漢磚遺風、唐建羅城」到「宋磚古道、明末毀城」。展示了成都的滄桑歷史。

寬窄巷子·小洋樓

  小洋樓位於寬窄巷子內,羅馬圓柱,西式拱形門窗,窗欞上的大五星裝飾為西洋符號,木刻欄杆,雕花斜撐及掛落為傳統中式構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小洋樓。相傳上個世紀的30年代,王姓軍人買下這個帶有洋樓的院落。抗戰時,軍人被召喚至前線,再也沒有歸來。就在這個小洋樓里,妻子卻一直等待丈夫歸來直至去世。

  寬窄講堂每月舉辦一次,圍繞「擺成都文化、談人生百味、聊寬窄古今、論熱點現象、享天下藝術」等方面開展的公益性文化講堂。讓遊客能夠感受到地道的成都文化、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讓最成都、最傳統的文化和人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也從歷史、人文、建築、美食等方面細數成都的經典之處,向大眾呈現最精彩鮮明的成都特色,展現一個最不可錯過的成都。

寬窄巷子風貌

  井巷子緊鄰窄巷子南面,清代名為如意胡同,或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後改名「井巷子」。改造後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邊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長的歷代磚文化牆和500米長的民俗留影牆。寬窄巷子是成都休閒都市、市井生活的最佳體現。從清朝滿城時期的八旗子弟提籠架鳥、蒔花弄草;到民國時期達官貴人觥籌交錯、大宴賓朋,再到現如今文人遊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寬窄巷子已經成為典型成都生活的寫照。

  可持續性保護策略應遵循「循序漸進、有機更新、居民參與、動態保護」的原則。成都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實施過程,雖然以動遷居民為主,但是並不是簡單粗暴的拆遷模式,不僅對搬遷居民實施優惠條件,還逐漸增加了多種居民參與的形式。944戶居民最終有110戶留在寬窄巷子;而心甘情願離開的人不僅徹底改善了居住條件,有的還得到較豐厚的補償。留下的居民有的加入到合作建設、自我修繕的行列,也有的採用回遷的方式,這些都使得寬窄巷子保持了原有的生命活力。

寬窄巷子鳥瞰

  寬窄巷子見證成都了二干三百年來城市建設發展與演變的代表。成都市「兩江環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如今只有路網與河道的位置,而寬窄巷子還留存清末民初的歷史痕跡。中國的滿城制度在全國幾十個重要城市中,成都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寬窄巷子完整體現了清朝滿城近300年的歷史演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n5yG4BMH2_cNUgdm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