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君說
當一個消費者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僅被攝像頭記錄,還被算法評估是不是犯罪嫌疑人,算不算是一種冒犯甚至歧視?
作者 |敬一山
近日,有網友稱,盒馬不設防盜門,導致貪小便宜的人一而再再而三行竊,最終會被送進派出所,這涉嫌 「釣魚執法」。1月9日,盒馬回應媒體稱,對於惡意漏掃的人會及時報警處理,據不完全統計,盒馬過去不到一年時間,協同警方處理的犯罪嫌疑人超過千人。
盒馬是怎麼發現那些行竊者的?據一個店長說,「出現頻繁漏掃的人臉,監控後台會自動報警。比如三次故意漏掃,我們會與公安聯動報警處理。」從這句簡單的話不難體會出,盒馬在防盜方面的手段,比那些裝了防盜門的超市厲害多了。說白了,對新技術缺乏認知的人,才會以為「無人超市」更好偷,其實相比那些靠「人盯人」的傳統超市,盒馬才是更不好偷的地方。盒馬毫不掩飾這方面的厲害,這哪裡是「釣魚」,分明是威懾。
對於大型商超來說,如何應對失竊確實是個頭疼問題。2018年深圳有大型連鎖超市為了打擊嚴重失竊現象,把一些盜竊嫌疑人肖像張貼在收銀台附近,引起了廣泛的爭議。當時媒體採訪時,有大型連鎖商超負責人就表達無奈,他們一年商品損耗超過千萬,其中失竊占主要部分。現在掃臉技術、監控探頭,能更精準地捕捉消費者的每一個動作,也就為防堵偷竊提供了更有效的選擇。
盒馬現在的這種技術盯防,也算不上是「獨門秘笈」。據外媒報道,各國頭部商超近幾年都在進行新技術防盜的探索。比如沃爾瑪使用遺漏掃描檢測(Missed Scan Detection)的計算機視覺技術,通過攝像頭檢測商品在收銀台的移動,如果有商品未經掃描就裝袋,會立即反饋給收銀員;日本NTT與Earth Eyes合作打造的「AI Guardman系統」聽起來更「可怕」,其能通過攝像頭捕捉顧客的所有動作,並將其與「可疑」行為匹配,實時監測疑似盜竊的行為。
而當國外超市運用這些新技術時也曾引發爭議,但和所謂的「釣魚執法」無關,更多是關於技術倫理。比如,消費者知情權有沒有得到保障,當一個消費者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僅被攝像頭記錄,還被算法評估是不是犯罪嫌疑人,算不算是一種冒犯甚至歧視?而收集的這些影像數據可能涉及消費者隱私,將會怎麼處理,會不會有被濫用的風險?這些都是未知數。
那些被盒馬發現的千餘名嫌疑人的存在,以另類的方式反映出,消費者對盒馬收集數據「監控顧客」的行為缺乏充分認知。這說明盒馬在保障消費者知情權上,做的可能還不夠好。而這千餘犯罪嫌疑人,真的都是小偷,還是會存在誤傷?新技術的使用不能只考慮商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權益和感受。盒馬在這些方面做得如何,是真正值得關注和探討的。
※ 編輯|程仕才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uxlW8BxtCz63RLCC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