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思緒和感懷,欣賞十首關於清明的古詩詞,感受豐富文化內涵

2021-04-04     刺蝟看書

原標題:清明節思緒和感懷,欣賞十首關於清明的古詩詞,感受豐富文化內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逢一年一度清明節,我都會本能的想起這首詩。這首詩也是我認為的,所有寫清明的詩裡邊,最有意境的一首。

自小,便對清明節有很特殊的印象和情感,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的祭祀大節,在我的學生時代,記憶中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每年的清明節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大概3公里的路程,我們步行前往,整齊的隊伍默默的行走在去往烈士陵園的路上,每個人胸前佩戴著自己做的一朵小白花,除此之外,還會跟隨家人去掃墓,追思先人,這個節日總是給人感覺冷靜、莊嚴、肅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等,具有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除了上面說到的掃墓祭祖,清明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禮俗和主題,就是踏青郊遊。因為在清明節期間萬物生長,大地回春,隨著一場又一場的春雨,樹木和植物生機盎然,一派明朗景象,這個時候正是踏青出遊的好時節。

因此,與其他的傳統節日相比,清明節的特點主要有三個,第一,就是兼有節氣和節日兩種身份,自然與人文的交替;第二,就是清明節主要以戶外活動為主,也就是掃墓和踏青;第三,清明節兼有肅穆和輕快兩種情感氛圍,肅穆是指祭祀方面,輕快是指踏青方面,綜上所述,清明節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之處,在24個節氣中,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也只有清明節。

清明節作為節氣,早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作為民俗節日則是出現在唐朝,是在節氣的基礎上,融會了寒食等習俗活動之後演變而來的。在不同的朝代,清明節的習俗活動也有略微的不同,但是基本上大同小異。比如唐朝和宋朝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有上墳掃墓,還有蹴鞠,拔河,鞦韆,踏青出遊等等。而元朝以後,有一些習俗就漸漸的被替換掉,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習俗活動,而在中華民國時期還曾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

我國幅員遼闊。全國各地在清明節期間也有著不同的習俗和方式,拿兩個地區舉例:廣東地區將清明節掃墓稱為掃山、拜山,廣東對宗廟、祭祖非常重視,在清明祭祀、祠堂、祭祖被他們看作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北京,除了掃墓之外,還有踏青、插柳、放風箏等等。人們還會在清明前後吃寒食,為了紀念春秋時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寒食這個歷史典故。而基本上各地比較一致的習俗是,很多人會在清明節準備清明食品,比如說糕點酒水果品等,到親人的墓前敬酒祭拜,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寄託哀思。在廣西,有些家庭還會準備五色糯米飯,還有三牲,雞豬魚,寓意著子孫年年有餘,衣食豐厚。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之外,實際上還有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說韓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等。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

今日清明節,讓我們一同來欣賞10首與清明節有關的古代詩詞,在這些詩詞中一同感受古人在這一天的思緒和感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eBam3gBDlXMa8eq_O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