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沉魚落雁?維納斯在法興寺彩塑面前也只能算一塊雕過的石頭

2019-07-25     跋山涉水之李苒

上篇)被慈林山煤礦挖倒的唐塔宋塑

法興寺,這個深藏在潞州小山村中的古寺,它到底有什麼神奇的魅力,讓我幾年中三次造訪,頭兩次都因各種原因被拒之門外,直到今年五一節歷盡艱辛第三次造訪,在大門口整整等了一個小時才得以進入,但僅僅在圓覺殿門口立足一分鐘,我就驚呼,太值了,不來那是終生遺憾!

「圓覺」者,圓滿覺悟之意,也就是功德圓滿的覺悟者。佛教對佛祖、眾菩薩和皈依佛門取得較高成就者稱為「覺悟」者。建於唐,興於宋的法興寺圓覺殿中供奉著佛祖及其12「圓覺」,即12位功德圓滿的菩薩,而12「圓覺」的彩塑乃是國寶中的國寶,所以法興寺在佛界,在學界,在古建愛好者、研究者,在雕塑藝術家心目中,它就是中原地區的莫高窟,毫不誇張。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國雕塑史》中說:「(宋塑)要之大體似唐像,之表現,衣褶則流暢,乃至飛舞。」後半句所說不假,而前半句我嚴重不同意。梁先生說宋塑「面容多呆板無靈性」,我知道梁先生從未到過法興寺,也沒到過四川安岳的圓覺洞、毗盧洞等處,如果他去過、看過12圓覺,看過安岳毗盧洞的紫竹觀音他一定說,宋塑在唐塑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進步……

法興寺位於山西省長子縣城東南20公里張店鄉莊頭村,該寺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的後涼神鼎元年(401年),當初的名字為慈林寺。

根據唐代舒元輿所寫的雜記記載,顯慶五年唐高宗李治陪同武則天到她的老家文水縣巡幸,途中曾遊覽慈林寺,李治皇帝開金口改寺名為「廣勝寺」並將從文水帶來的的牡丹送給寺院。

看到這個資料,才解開了我的一個謎團——在府城玉皇廟,在冶底玉皇廟,在布村玉皇廟,在高都玉皇廟、東嶽廟等處都見到了碩大的牡丹爭艷開放。

老婆好奇,問山西天氣寒冷,怎麼會種牡丹,而且還開得這麼好?牡丹應當是比較嬌氣的植物,一般家養都難以成活,而山西卻處處能讓牡丹安家落戶確是奇蹟。在府城玉皇廟牡丹尤其開得富貴嬌艷,保安自豪地說,這兩顆牡丹可是好幾百年了,年年都開花。我當時半信半疑,沒想到真的很有來歷。說不定,府城玉皇廟的牡丹還真與李治皇帝賜花有關,真如此這些千年古廟又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

此圖片來自網絡

和這次巡幸有關的牡丹後來又有了新的傳奇故事——武則天成為女皇后,某一個寒冷的冬天裡,她在御花園看到臘梅盛開,寫了一首《催花詩》,命令百花都要在寒冬開放。聰明的園丁們用高溫的方法,讓百花全部開放。但唯有牡丹不開,武則天震怒,命宮人燃炭火烤炙枝梗,牡丹依然不開。盛怒之下的武則天下令把御花園中幾千株牡丹逐出長安,下放到東都洛陽,以示懲罰,洛陽因此成為牡丹之鄉。

依我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不必較真,重要的是,人們意圖通過這個故事來展示則天女皇的霸道不講理的個性。

此圖片來自網絡

法興寺註定與唐王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對這座古寺十分讚賞,與高僧論道十分投機,於是便大施錢財擴建法興寺,並親自主持建造了寺中這座彌足珍貴的唐代石塔。這還不算,他還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了法興寺,並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自此法興寺就有了半皇家寺廟的身份。

但此「唐塔」非彼唐塔。現在我們看到的「唐塔」是1980年法興寺搬遷,歷經10餘年後重建的塔,而不是唐代的原作。我們看搬遷前的唐塔是什麼樣的:「舍利塔通體用砂石板構造,平面為正方形,外形呈重檐樓閣式,四坡施檁椽、斗栱支檐。內部構成四方藻井,四角為攢尖寶珠頂。下層內槽,四壁有壁畫,寶頂藻井內浮雕精美,壁畫人物形象端莊,全塔造型十分精緻。塔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安拱形石板門……」這是當年唐塔的模樣,而現如今——

「四坡施檁椽、斗栱支檐」哪裡去了?

「四角為攢尖寶珠頂」 哪裡去了?

「四壁有壁畫」哪裡去了?

「寶頂藻井內浮雕精美」 哪裡去了?

「拱形石板門」哪裡去了?

「十分精緻」哪裡去了?

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我們看看世上僅存的另一處沒有搬遷重建過的,同樣制式的唐塔是什麼模樣?(請看安陽縣清涼山修定寺塔是什麼模樣)

修定寺塔

兩廂對比,法興寺「唐塔」如何好意思出來打招呼?盛唐氣象的作品是這樣粗製濫造的嗎?石塔的石牆不是寶塔的塔壁,而是堤壩的壩牆,胡亂拼湊的石塊幾乎沒有經過加工就胡亂摞到牆上,齊不齊一把泥,石縫寬如手臂,這不是供奉佛舍利神聖的浮屠,而是大戶人家養豬的豬圈!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罪惡,將盛唐的寶物糟蹋成豬圈?原來有這麼一段歷史——

「法興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舊,加之所處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礦的主要採掘區域,七十年代後期出現地面(塌)陷,廟基裂縫,殿宇傾斜,院牆走形,有倒塌被毀的危險。縣、市、省沿至中央文物部門反覆勘察研究,確認這座北魏建築原地已不能修復,於是,便確定把法興寺搬遷到對面的翠雲山上。」

原來如彼,一個盛唐時期的寶貴文物狗屎不如,必須給煤礦讓路,不讓路也沒辦法,煤礦早已把法興寺下面挖空,寺廟已經牆倒屋塌沒救了。我覺得大家應當記住這個挖倒唐代古剎的牛人——慈林山煤礦!

站在塔前正在憤憤不平,一位80多歲的老人主動搭話,他來自北京,六幾年就來過這裡,那時法興寺尚未搬遷。他說,那時候唐塔就已經塌了,而且塌的很嚴重,當時就已經看不出塔的原樣了,而且石塊也被人弄走不少……明白了,又是58年「大興水利建設」政治運動中,唐塔早已遭受毀滅,石塊被人拆走去「興修水利」去了。而現在修復的唐塔,絕大多數都是新開採的石料堆放上去的。但是,難道倒塌前的唐塔連個照片都沒有,全憑想像新修,為何如此粗製濫造?和安陽修定寺塔比比吧!

不說了,再說要氣出偏癱病來了!

除了唐塔,法興寺還有一寶——長明燈。從其中石刻上可看出「唐大曆八年清信士董希睿……於此寺敬造長明燈台一所」字樣,可知此寶的建造年代為唐代宗年間。之所以稱其為長明燈,是因為塔內只要點燃蠟燭或油燈,無論多大的風,從哪個方向來的風都吹不滅它,古人的聰明智慧令人敬仰。仔細觀察後發現,此燈塔之所以不怕風吹,原因是石塔的四門不在一個平面上,其錯落有致的開門高度,使得任何方向都沒有「穿堂風」,因而能保火燭不被吹滅。

(下篇)「東方無雕塑」?看了法興寺方知其無知與淺薄!

西方古希臘、古羅馬雕塑成就巨大,隨便有點美術常識的人都知道維納斯、大衛、摩西、雅典娜、思想者等等等等,整個文藝復興時期再現希臘羅馬時期的輝煌,雕塑作品燦若群星。於是個別淺薄的西方人在對中國石雕、泥塑作品基本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妄下結論:「東方無雕塑。」

且不說敦煌、雲岡、龍門和大足,你去過安岳,去過長治嗎?

安岳位於四川,那裡10多處國保石窟,佛、道造像全部是摩崖石刻,其美、其大、其精無不冠絕天下。如果再看看長子法興寺的12圓覺,誰敢說「東方無雕塑」?

雕塑藝術,東西方走了兩條不同的路線。西方重寫實,東方重刻畫。西雕把人的身體各部分比例關係、骨骼、肌肉甚至毛髮都做細緻入微的精雕細刻,看起來真實可信。但它們是沒有生命的,即使你能在雕塑上看到凸出皮膚外的筋脈血管,但它只是個「木乃伊」。因為從它的面部包括肢體語言上,你看不出這尊雕像的情感、情緒,看不出它的喜怒哀樂和所思所想來,它只是一個逼真的人體標本。中國雕塑在人體比例、骨骼肌肉的表現上都不見長,因為中國沒有人體解剖學的科學支撐。但中國的雕塑能夠和善於捕捉人的瞬間情緒、表情,善於刻畫人物性格,更可以揣摩人的內心世界,把這些東西表現在一個石人或者是泥人的臉上,那才是雕塑的至高境界(個人觀點),西方藝術家永遠不會理解,中國人是如何做到的。所以兩條路線發展而來的結果我們可以公正地做出對比——西方參賽選手維納斯。

此圖片來自網絡

中方參賽選手法興寺12圓覺(西一)菩薩。

維納斯豐乳肥臀,性感撩人;(西一)菩薩乖巧可愛,親切陽光。維納斯面龐清麗,雙目空空;(西一)菩薩豐頰修目,顧盼流連;維納斯面龐清麗,目無表情;(西一)菩薩聰慧伶俐,親切隨和。維納斯面龐清麗,內心空空;(西一)菩薩慈愛悲憫,若有所思。

不說了,再比下去,維納斯就是一塊經人工加工過的石塊,而12圓覺就是……還是實地去看看吧!

據記載,北宋神宗趙頊元豐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圓覺菩薩殿,並更名為「法興寺」。由此可知,十二圓覺菩薩彩塑的塑成年代為北宋。但其雍容華貴,大度包容,氣定神閒,典雅豁達的藝術造型無疑保留了更多的大唐氣象,在無可超越的大唐氣象下,又融合了大宋的文質彬彬,造就了法興寺12圓覺登峰造極的佛造像藝術,

即使與敦煌號稱「最美菩薩」的45窟菩薩造像相比也是各有千秋。

「最美菩薩」的45窟菩薩造像

(附45窟菩薩造像,照片引用自網上,謝過),45窟菩薩的塑造年代為盛唐。

45窟菩薩豐頰修目,豐滿圓潤。髮髻高聳,朱唇含丹。雙目微閉但卻眉目傳情,眉黛高挑而顯聰慧伶俐。腰肢婉轉頭頸右傾顯頑皮不羈狀,充分顯示了大唐的無拘無束,開放包容,自信大度的社會心態。菩薩並不高高在上,並不管束和教導他人的人生,而是更像一位可以交心、可以知音、可以促膝長談的鄰家妹妹,與她在一起,如沐春風,充滿陽光溫暖。

再看法興寺的12圓覺菩薩。

這其中,與敦煌最美菩薩有一「拼」(恕大不敬)的是圓覺殿的西一菩薩,這是圓覺殿12菩薩最年輕的一位,似剛過20歲,與45窟菩薩相比,同樣具備豐滿圓潤,髮髻高聳,朱唇含丹。雙目微閉但卻眉目傳情,眉黛高挑而顯聰慧伶俐的共同藝術造型。明顯的不同處主要集中在3點——1.面目更加端莊,略顯秀麗;2.沒有了唐塑的「腰肢婉轉頭頸右傾顯頑皮不羈狀」,體態亦更加端莊(其實就是相對唐塑呆板了些許)但是,藝術大師又通過菩薩手勢的獨特肢體語言表達出了活潑可愛的一面。尤其是面部嘴角深陷的酒窩使得西一菩薩愈加像一位調皮可愛的鄰家少女。這裡多說一句,宋塑利用手勢來表達肢體語言乃是一次重大突破。此前中國雕塑是不具備這種能力和表現手法的;3.衣著是最大的不同。唐塑,衣裝依然保留了西域佛教初傳來的「健陀羅」風格,衣、裳及裙裾、飾帶都薄如蟬翼,緊貼於身體上,菩薩身體曲線畢露,衣服褶皺其實就是依附於身體曲線上的幾道粗線條。而法興寺宋塑則截然不同,菩薩身上的衣著已經換成厚重的類似毛呢的材料,厚重、質感,皺褶變化多端,較難表現,是對藝術家、工匠水平的一大考驗。

與法興寺宋塑相比,(45窟)唐塑更多的表現了佛教世俗化的傾向,表現的是更具人情味的人間煙火;而法興寺宋塑對佛教的認知則更加理性化、學術化和哲理化,這與北宋宋明理學的成熟與國學化息息相關。但這兩者指導思想影響下的藝術實踐,只是藝術見解的異同,而無關藝術水平的高低,只看你更傾向於活潑自由,還是更喜歡理性嚴禁?以我個人的認知,兩者相比,我更喜歡興興寺的圓覺。我有一個稍顯離經叛道的想法,法興寺圓覺就是「薛寶釵」;45窟唐塑就是「林黛玉」,一個循規蹈矩,一個古靈精怪,只看你願意接受哪一個而已。

法興寺(西一)菩薩體態豐滿而恰如其分,氣質沉靜而不失靈動,高貴典雅並不高高在上,親切隨和而又與人間拉開了適當距離。雙目微暝俯視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純真美麗的面龐上流動著醒悟的沉思。慈愛、悲憫、自信、含蓄、內斂。

12圓覺的藝術水平應當基本在一個水平線上,很難明確分出高低,應當是出於同一大師之手,據說是巧匠馮宗本於北宋徽宗政和初年塑造的,這也難怪,徽宗皇帝本身就是一代藝術宗師,在他的引導下一定大師輩出。但12圓覺的表現側重點是有明顯不同的。菩薩們姿態看似隨意,有雙腿盤膝跌跏而坐的,

有單膝翹腿隨欲而坐的,

有一手托腮做沉思狀的,有雙手合十恭敬聆聽的,

有雙臂揮動以助說法的,有頭頸微側若有所悟的,有面目凝重做深思冥想的,有嘴角微抿流露出覺悟的快樂的。12圓覺的肢體語言代表著佛法修行的不同階段和層次經歷,看懂這些對理解12圓覺的造型會大有助益。

總體來說,西側五尊菩薩代表著佛門弟子的學習境界,對佛祖的教誨理解程度各有不同,各有側重,各有聯想發揮。

西一菩薩即前面所描述的最美菩薩,她代表的是初入佛門的快樂時光,聆聽佛祖教誨後化解了種種疑惑困頓,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西二菩薩蓮台靜修,氣定神閒,達到了無嗔不怒的靜修境界;

西三菩薩目光從容,親切超然,學而時習,謹遵佛訓,終歸大徹大悟;

西四菩薩安詳沉靜,虔誠恭敬,一心向佛,沉浸於法音妙語的感悟之中;

西五菩薩左腿翹起踏於蓮台之上,是12圓覺中肢體語言最另類,最自由的一尊,它所傳達出的信息,即學佛達到放下之後的自由與超脫,這個階段已經成為了覺悟者,達到了自由的狀態。

東邊五尊菩薩表現的則主要是覺悟後的升華階段,不但圓滿自我,更要慈航普度、救苦救難。

東一菩薩功德圓滿,四大皆空,內心無礙無塵,舉重若輕,視天下若無物;

東二菩薩俯視蒼生,神情莊重,胸有成竹,慈航待度;

東三菩薩則錦心繡口,含蘭吐芳,言傳身教,循循善誘,開導眾生;

東四菩薩禪修有日,佛法瞭然於胸,含笑冥想玄思,何以救苦救難;

東五菩薩慈祥悲憫,點化蒼生,心存善念,頓悟成佛;

在此多嘮叨幾句,根據佛教《圓覺經》所記載,12位圓覺菩薩是文殊、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凈慧、威德自在、辨音、凈諸業障、普覺、圓覺以及普善首12菩薩。

文殊與普賢兩大菩薩已是功德圓滿,功成名就,開始將佛祖的慈愛與悲憫之心廣博天下,傳習佛祖大法,救苦救難。這兩位菩薩被塑造得最為老道成熟,年齡都分明長於其他10位菩薩。兩菩薩形象與大唐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極為相近,可見大師對佛法的理解深刻地融入了12圓覺菩薩的塑造之中。

整組塑像雕工細膩、神態生動、栩栩如生,被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原主任錢紹武先生譽為「東方泥塑一絕」。他認為:「中國的彩塑在山西,山西的彩塑在長治,長治是中國彩塑藝術的聚寶盆。」錢紹武先生將法興寺彩塑讚譽為「東方維納斯」,是其「平身未見之傑作」和「不可多得的國寶」。這種評價是中肯和恰如其分的。

文圖 李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_5hLGwBmyVoG_1ZWW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