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這樣的國保寺廟嗎?沒有門票和功德箱,還免費與高僧同桌吃飯

2019-12-07     跋山涉水之李苒


離老遠就看到景德寺門前豎立著一頂紅頂帳篷,近前一看一位和善的年輕僧人守著兩個保溫桶,在供應免費菊花茶水。奇了怪了,到處看到的寺廟買高價門票,燒幾百上千的高香的,趁著集市還不趁勢漲價大撈一把?但這個國保級的寺廟進門不收門票,還在門口供應免費茶水,立刻對景德寺產生好感,對寺內僧人產生敬意。誰知寺內的與眾不同遠不止門口的表面現象,愈深入,愈加感到景德寺的不同凡響。

去過莫高窟、雲岡、龍門和麥積山,了解了中國佛教藝術的博大精深;去過四川安岳,知道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登峰造極;去過山西長子的法興寺、崇慶寺,去過澤州府城玉皇廟,方知「高人在民間」,這些深藏在荒山僻壤的民建寺廟,其佛教造像藝術水準,絕對讓某些美院教授們無地自容。尤其是法興寺的「12圓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雕塑藝術的精絕之作,西方的雕塑最高成就「米勒的維納斯」和法興寺 「12圓覺」放在一起,也就算是一塊被人類加工過的石頭而已。


這是古代、古人的成就,與今天、今人毫無關係。看看今天的粗製濫做,包括大名鼎鼎的美院教授們的「鴻篇巨製」怎麼好意思稱其為藝術,甚至讓人嚴重懷疑,這些人是唐宋漢人的後人否?

當然,自宋以後,中國的佛造像藝術史一直走下坡路的,也下降到了鍋底了,我預計,今後將趨上升趨勢,也許,這種轉折就自景德寺始。

沒見過這樣的國保寺廟——不收門票不燒香不設功德箱,與高僧同桌吃飯不要錢

景德寺,曾與澤州縣的碧落寺、顯慶寺、松林寺並稱「古澤州四大名寺」。據史料記載,景德寺創建於唐代。但景德寺大殿前檐柱上有明確的紀年——宋元祐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修)的題記,說明了該殿的建築年代。

景德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這是一個寺廟建築檔次的重要指標——普通的宋金(尤其是宋建)寺廟主殿多以單檐歇山頂,三開間、進深三間的規制進行布局,五開間的大殿較為稀少。布村玉皇廟、府城玉皇廟、高平崇明寺、高平定林寺、開化寺、冶底玉皇廟,長治遊仙寺、法興寺的主殿都是平面三開間(進深三間)的規制,只有高都景德寺大殿面闊五間,高出上述名寺一個等級。

但殊為可惜的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座彌足珍貴的古建,被用作了糧庫,還用磚瓦包裹了表面,也正因為此,這座古建幸運地躲過了「艱難探索」。但是,在近年的大修中,殿牆使用了新磚進行重建,大殿的主要梁架雖然十分嚴格地仿照原建進行翻新,但大多數原構建被放棄,幾乎全部使用了新構建,大大損害了古建的原有價值。

但是,這座在古建方面已無多少價值的寺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寺內的佛造像、楹聯牌匾、香案供桌都是真正的現代藝術精品,即使不用歲月的磨礪,它已經是藝術品了,假以時日也必成高檔次文物。


先說楹聯牌匾,寺內楹聯牌匾無一例外都採用了木質陽刻描金鋪底工藝,在木、石上進行陽刻是十分勞力費工的,把一塊木板除了文字外的剩餘部分全部剔除,現代人鮮有這份耐心,或用陰刻(將字體部分刻去即可),或用線刻(沿字體輪廓剔刻),或用假陽刻(將字體周邊挖去,使得字體凸現出來),更有甚者乾脆用塑料一類材料鑄出字體,而後粘在木板上冒充陽刻。在景德寺山門外,老婆問我這些楹聯牌匾使用什麼工藝製作,我說很可能就是用塑料做字粘上去的。

此話一出,惹怒了坐在遮陽棚下喝茶的本地老人,他說這是地地道道的陽刻,連材料都是清一色的紅木,怎麼說是粘上去的?雖受了頓搶白,但我並不生氣,因為從這裡看到了工匠在認認真真製作的「工匠精神」,我打心眼裡尊重。

楹聯牌匾上字體的選擇也十分講究,既沒有在電腦上下載難看死板的電腦體,也沒有請現代的所謂書法家胡畫那些奇形怪狀的、或者誰也看不懂的「樹杈子」。山門的「景德寺」題字者叫趙立忠,從古拙的字體看應當有深厚的老書法功底,年齡應當不低於70歲。上百度一查,趙立忠(1942.5一)山西晉城人。中國畫研究院副研究員。編輯《中國畫研究》叢書2—8輯、《行行重行行一葉淺予師生藝術行路團紀行》。看來應當是這個人,我的判斷精準無誤。大雄寶殿為趙朴初的字跡,其他各殿牌匾或出於大寺高僧,或處於俗家弟子,但無不精妙飄逸,均為書法精品。

邁步進入大殿,一股濃濃的木香味撲鼻而入,頓讓人神清氣爽,精神為之一振。老婆問這是什麼香味,好像很熟悉。我說這是樟木的清香之氣,趴到佛像前的供案上一聞,原來香味來自這裡,這座精緻華美讓人望而生愛的供桌是用樟木做的,這種精美的工藝品成為文物需要很久嗎,我看現在就可以看作文物。再到別處大殿,即便是偏殿,凡佛像前必有香案供桌,凡香案供桌必精美絕倫,所用木材非樟木即紅木,造型古樸色彩油潤,雕刻細膩精絕。我無名想起「回歸」二字,回歸什麼?回歸天性、回歸本源、回歸真我!

中國人早在唐宋時就把大木作技藝推向世界之巔,沒有之二。明清時期中國的小木作更是發展成為了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成為中國人自豪驕傲的資本之一。而50年代之後,無論大小木作工藝、技術、藝術水平都一夜回到原始社會,到處是醜陋粗鄙,到處是粗製濫做,到處是敷衍了事。再不見精緻,再不見用心,再不見工匠。而這座被惡人毀掉的寺廟中,我們再次見到了我們本應有的精美、精緻生活。

再說佛造像,在這方面,從造型的基本要求,諸如比例、肌肉、骨骼方面來衡量佛造像藝術是遠遠不夠的,佛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理念,佛教體現的是修身養性、包涵內斂、超脫豁達、慈悲閔人、普度眾生。所以佛造像藝術更注重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展示肌肉,這與西方雕塑有著根本的不同,西方雕塑就是展示肌肉。不展示肌肉並不意味著中國雕塑對身體展示的缺失,中國佛造像用表現衣著來替代肌肉,羅衫華美猶如春花秋菊、束帶飄逸宛若流風回雪、裙裾曳曳恰似曲水回觴,霓裳熠熠仿佛輕雲蔽月。這段如詩如畫堪比唐詩宋詞的絕美文字是老夫原創,是送給景德寺佛造像的「頌詞」,景德寺佛造像配得上這段「頌詞」。

景德寺佛造像的精美當然不止於此,她對覺悟者的內心世界刻畫也是達到了極高水平的。大雄寶殿的佛祖面帶慈愛,安詳地打坐在蓮花寶座上,雙手持法界生或說法手印,似對弟子及芸芸眾生們做諄諄教誨狀。豐頰修目,兩耳垂肩,泰然自若,包容天下,其儀態大有盛唐氣象。比起生動傳神的佛祖造像,侍立兩邊的菩薩像則遜色了許多,無法從他們的眉目之間了解其內心世界,面目栩栩如生,但卻並不生動傳神。

倒是大雄寶殿的兩側山牆上的兩組高浮雕18羅漢塑造得生動傳神,不落俗套。尤其是他們身上的衣著,其質感、厚重感、飄逸感都十分到位堪稱精品。那種為了生動傳神而誇張過甚,把十八羅漢都塑造成怒目金剛,甚至是牛鬼蛇神的做法,其實恰恰暴露了藝術家的不自信與功底的不足。

樸實的面目,自然的神態,看似平靜的內心,但卻各有性格,各有心思,那才是雕塑的至高境界。所以我對景德寺佛造像的評價是,佛祖造像是藝術精品,十八羅漢是藝術品,菩薩的雕塑水平就勉為其難了。但是整體水平遠超其他寺院(僅限新塑),值得專程一看。


在澤州一代,我發現了一個問題,佛祖在其他地方沒有戴冠的形象,一般就是肉髻示人,佛經記載肉髻為佛祖與菩薩所共有,但佛祖的肉髻殊勝,是頭骨隆起其形如髻,故稱肉髻,乃尊貴之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可能為了區分, 造像中一般菩薩戴冠而佛祖不戴。但我在長治、晉城一代的寺廟中多次見到佛祖戴冠的造像,不知原因何在?

我在陵川的龍泉寺曾看到戴冠的佛祖,問管廟人,他說,佛祖有遠行和住家之分,他們廟裡佛祖是遠行佛,經常外出,山西天氣寒冷,所以戴冠。不知是管廟人的戲言,還是確有其事?望佛教造詣深厚者不吝賜言,以正視聽。在此謝過!

中午已到,正要離開景德寺,卻看到僧人們招呼吃飯了,看到僧人們進入齋堂,沒怎麼看到過僧人的就餐處,便想進去看看。誰知僧堂內並不是光僧人就餐,也有不少俗人,多數是老年人,也有年輕人。我問了一句:「都可以吃嗎?」僧人答曰:「可以。」立刻有老婦人招呼我們坐下,男人一邊,女人一邊就坐,幾位老婦人各端菜盆、米飯盆給來者盛菜加飯,老婦人的長相併非慈眉善目那種,但那滿臉的發自內心的真誠笑容像冬日陽光一樣,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讓我想起佛教之國的柬埔寨的「吳哥微笑」。

原來這是景德寺的一項福利,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在這裡和僧人一起就餐,就是素菜、饅頭和湯水,不怎麼好吃,但管飽。本鎮的鰥寡孤獨老人可以經常來此免費就餐,這種待遇在國內屬於首見,別無分號。吃過午餐後,我對老婆說,捐點錢,不能白吃寺廟的飯。這時我們才注意到,整個寺廟沒有功德箱,甚至沒有香爐。這意味著,景德寺不掙香火錢,更不讓遊客、香客捐功德。

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寺廟?「硬體」堪稱奢華,僧人樸實和善,老婦溫暖如春。在這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中,在其他寺廟無不高價收費、引誘遊客燒幾百上千高香的大壞境下,他們特立獨行,非但不從香客、遊客身上榨取一分一厘,反而施捨齋飯與眾生,他們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到的呢?必經維持一個寺廟的運轉,供應這麼多僧眾吃穿,還要施捨群人飯食,他們的經濟來源又是什麼呢?

文圖 李苒

請喜歡看我文章的朋友關注跋山涉水之李苒,以後還會不斷有新的遊記奉獻給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1ed5G4BMH2_cNUgRbI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