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活,去協和!百年協和在中國的意義:中國現代醫學的里程碑

2020-10-21     狐狸先森幾點鐘

原標題:要想活,去協和!百年協和在中國的意義:中國現代醫學的里程碑

01

在民間,有這麼一個說法:想要活,去協和。

有些醫生也會開玩笑地說:得了病,去三甲醫院看,醫生說你沒救了,那不算,協和醫院的醫生說沒救了,那就真的沒救了。

協和的老教授也常常提醒學生說,「病人和死亡之間,隔著一個協和。

協和在中國的地位,毋庸置疑。

也正因為這個金字招牌響亮,所以很多山寨協和醫院也出來騙患者。

目前,中國只有三家協和醫院——北京協和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其他1千多家「協和」都是假的。

北京協和,是協和醫院的起源。

協和醫院的名聲,不是今天就有,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非常有名。

孫中山在協和醫院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幾個星期。

蔣介石、宋美齡定期飛到北京協和做體檢。

張學良在協和醫院治療過毒癮。

梁啟超生命的最後三年,前後將近十次都住進了協和。

北京協和,不僅僅是今天協和醫院的起源,也是中國現代醫院的鼻祖。

今天中國人生病了,能得到科學的醫療服務,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協和。

正是協和,一手催生了中國現代醫學,也一手把它帶大。

02

協和醫院,能在中國誕生,是一件非常機緣巧合的事情。

20世紀初,美國那時正在進行一場足以改變醫學教育的革命,這場運動最強大的助推力量,是當時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是19世紀第一個身價超過10億美元的富翁,他去世時的總資產摺合到今天來看,是比爾·蓋茨總財產的3倍多。

洛克菲勒雖然非常有錢,但他在生活中卻是有名的摳門,他給小費不爽快,朋友去他家做客,他還要收人家10美元的住宿費。

他非常討厭浪費,常常為了能想出來一個節約的方法開心好幾天,而且他極度看不起那些自己不勞作只是等待救濟的窮人。

這非常符合當時美國企業家以掙錢為榮、以花錢為恥的新教徒文化精神。

這點在《美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掙錢為榮,花錢可恥」的新教文化傳統》有詳細講述。

這裡的花錢,主要是指消費。

但資本家們賺到錢了卻不消費,那拿來幹什麼呢?

當然只能投資。

在投資慈善事業方面,洛克菲勒表現出了驚人的慷慨,而且他散財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要改造社會,而科學和醫學是洛克菲勒認為最值得投資的項目。

做善事,其實也是符合新教徒的文化傳統。

新教徒們認為,錢是上帝的,我只是幫上帝打理財產,所以我怎麼能在自己身上花錢呢?要拿去做善事,才能彰顯上帝的偉大。

當時的世界首富洛克菲勒,這樣想,也這樣乾了。

1901年,洛克菲勒在紐約建立了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從這裡走出了十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隨後,他又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基金會的作用就是要把慈善像經營企業一樣有系統地運營下去。

1923年,美國《時代周刊》雜誌在回顧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10周年時,除了讚嘆它驚人的撥款數字,還特別介紹了它巨額撥款的兩個重點項目:一個在美國,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另一個就在中國,是PUMC,北京協和醫學院。

今年疫情在全世界泛濫,對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大家應該比較眼熟。

美國和全世界的疫情報告,就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來統計和預測的。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是美國醫學院的頂尖代表,當時醫學院的院長甚至有個外號,叫「美國醫學的院長」。

現代醫學在黃熱病、鉤蟲病等疾病上的防治成功,向人們展示了科學的實用價值,老百姓甚至相信,醫學就像神一樣無所不能。

有了之前投資醫學研究的成功經驗,加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樣板作用洛克菲勒就想,能不能在中國複製一個霍普金斯呢?

03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洛克菲勒會想到中國呢?

他從來沒去過中國,無論從人種、文化、制度、信仰,中國人和他都完全不一樣。

這個連朋友寄宿也要收10美元的摳門資本家,為什麼想在中國砸上幾千萬美元建醫學院呢?

洛克菲勒選擇中國是有原因的。

中國作為最後一個向西方開放的大國,對美國人有特殊的吸引力。

最早一批來到中國的是傳教士和冒險家,醫學只是作為傳教士傳播宗教信仰的手段被帶到中國的。

教會學校的目標非常明確,治病救人只是給傳教士樹立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和一個能向病人傳播福音的機會,所以他們只處理那些很容易快速痊癒的病人。

轟轟烈烈的在華傳教活動,甚至還引起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注意,把「庚子賠款」的錢用於中國教育這個建議,就是傳教士提出的。

洛克菲勒對於中國的濃厚興趣,與這些傳教士的宣傳也有關係。

洛克菲勒創辦協和並不是為了傳教,他想乾的是把科學思想傳遞到遙遠的東方,讓他的基金會成為國際性的慈善組織。

試想,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因為他的慈善行為,而享受到現代醫學的服務,那將拯救多少人,造福多少人,上帝一定會誇獎他的這個決定。

創辦協和,就是他實現理想的重要一步。

協和這個名字,不是洛克菲勒取的。

「協和」這個名字,是傳教士在中國興辦的醫學教育機構。

當時中國各地一共有8家協和,有一家在北京,就叫北京協和醫學堂。

因為給清朝宮廷治過病,北京協和醫學堂還得到過李蓮英和慈禧的捐款,成為了當時唯一得到中國政府承認的教會教育機構。

洛克菲勒打算在中國複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所以就把北京協和醫學堂給買了下來,連帶著一起買下的還有它旁邊的豫王府。

這兩部分加起來就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最初的原型。

有人建議,應該給新的醫學院起名叫「洛克菲勒醫學院」。

洛克菲勒考慮到新的醫學院要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外國人的名字容易產生隔閡,於是還是使用了老百姓叫慣了的協和當成名字。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興趣點,除了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投資最多的地方就在中國。

而中國的協和,是基金會在海外所有單一項目中投資額度最高的,投資總數高達4500萬美元。

而從1913年開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十年時間花出去的所有錢加起來,也就8000萬美元。

可見,對於建立「中國的約翰·霍普金斯」,洛克菲勒是不遺財力。

04

為了打造「中國的約翰·霍普金斯」,洛克菲勒可是下了血本。

協和的優渥條件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可以說是過分奢侈。

從硬體上看,協和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精密醫療器械、實驗器材等,就連管道、馬桶和門鎖都是從美國運來的。

協和內部自成系統,幾乎能完全不依賴於外界供給,是個獨立王國。

師資上看,在協和最初聘用的151個員工中,基本都是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專家,這些人是從世界範圍內搜羅來的醫學大師。

當然,也有華人頂級醫生,那個用6個月就消滅東北鼠疫大流行、建立中國第一個鼠疫研究所的伍連德,也被邀請參與到協和醫院的建設中。

《110年前,伍連德用「封城」打贏了肆虐東北的超級鼠疫 》

除了建設自己的隊伍之外,協和還會定期聘請一些來自哈佛、約翰·霍普金斯等大學的學者來擔任客座教授。

中國兒科的發展,就來自於1924年來協和當客座教授的美國兒科權威豪特。

這位美國專家最後病逝在協和,臨死之前還提出要捐獻自己的身體用於醫學解剖。

這麼好的條件,協和培養出來多少人呢?

第一批協和本科生,入學的時候只有9個人,最終成功畢業的,只有3個人。

在協和醫學院建立的前 24 年中,一共只有 310多人畢業,平均每年16人。

協和這種操作,那是世界頂級奢侈品的打造方式。

協和的硬體在當時放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但寧願資源浪費,也要堅持嚴進嚴出。

從協和出來的,都是頂級的醫師,說優秀都是侮辱了協和招牌。

05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協和這樣培養醫生,對醫生來說,確實非常好。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數量是不是太少了。

當時中國的醫療條件和醫護資源太差了,協和的資源怎麼好,哪怕對學生放鬆點,出來的醫生就可以多10倍甚至100倍,這些醫生哪怕治不了大病,給老百姓看看小病也好啊,也能拯救不少中國老百姓啊。

一年16個頂級醫生,對當時4億中國人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這意義就是在於,協和想是讓這些醫學生當火種。

讓協和走平庸路線可不可以呢?

當然可能,而且在當時看來,這是一條最輕鬆、最正確、最好走的路。

大富豪把錢往各個地方一分,招聘一些過得去的醫學教師,招收一批資質普通的學生,搞上幾年,也能培養出合格的醫生,這些醫生也能給很多人提供基礎的醫療保障。

可是然後呢?

中國人獲得了先進的科學思想嗎?

獲得了最前沿的醫療技術和學術薰陶嗎?

中國的醫學能有大發展、中國的科研能力能有大突破嗎?

答案可能都是否定的。

中國需要這些頂級醫學生來當火種,點燃中國大地上現代醫學的燎原之火。

只有中國人從心底里都接受了現代醫學,中國才能脫胎換骨,擺脫愚昧,走向現代文明。

06

在精英化的嚴格選拔和培養過程中,協和出了一大批頂尖人才。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12個主要醫學院的領導,都是協和畢業生或者協和的前教員。

四成以上的協和畢業生都成了全國各大醫院的管理者。

1958年成立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時候,8個研究所中有6個所的領導是協和人擔任的。

中華醫學會的骨幹也大部分來自於協和。

1962年出版的《中華醫學雜誌》26個編委,有19個是協和的老師或者畢業生。

1965年當選的9名生物醫學院士中,有7名是協和人……

所有這些數字都說明,協和對中國醫學的貢獻已經超越了這家機構本身,變成了火種,產生了巨大的輻射效應,協和一度撐起了中國醫學界的大半邊天。

這次抗疫第一英雄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藩和母親廖月琴,都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

1946年,鍾世藩任廣州中央醫院副院長,1948年,出任廣州中央醫院第二任院長。

鍾世藩憑藉個人高超的醫術和管理水平,在廣東大地上建立起了中國人自己的現代醫院。

而廖月琴則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

如果協和走平庸路線,剛才說的所有成就可能都要推遲幾十年,中國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積攢到一批能帶領整個國家醫學發展的人才。

07

協和的誕生不止體現在現代醫學發展上,它還有超越醫學之外的作用。

它肩負著啟蒙中國人對現代科學的認知。

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的對立,一度成為當時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政治主張對立的焦點。

鴉片戰爭之後,很多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找救國圖存的辦法。

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傳統發展的軌跡,讓中國開始有了現代化的趨勢。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人對科學思想的需求更加迫切,洛克菲勒推崇的科學正是五四運動的口號,這讓中國的新型知識分子與基金會有了密切的合作。

比如,我們很熟悉的胡適,是當時積極參與宣傳科學思想的重要人物,胡適還進了協和醫院的董事會。

對於當時積極要求進步、渴望國家強大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協和也是他們的理想,是中國走向現代化、走向國家富強的重要一步。

因為協和帶來的是一整套的科學思維體系,中國如果要進步,必須要學習現代科學。

現在看來,這當然是正確的,但一個新事物在剛起步的時候,就像嬰兒一樣脆弱,稍微不小心,就沒有機會長大了。

協和就遇到過這樣的危機。

1926年,一篇題目是《病院筆記》的文章在報紙上發表,作者是梁啟超的弟弟梁啟勛。

這篇文章寫的是梁啟超在協和醫院看病的經過,字裡行間透露的是對西方醫學的失望。

事情說起來也簡單,梁啟超因為尿中帶血數年,先後去了幾家醫院都沒查出來原因。

後來他選擇去協和醫院,根據醫生的檢查結果,他接受手術,割除了右腎,但手術之後,血尿並沒有停止。

梁啟勛在文章中的意思大概就是,花了那麼長時間,受了那麼多罪,連身上的器官都被割掉了,居然還沒看好,這西醫真的是不靠譜,還不如去看中醫,不用受罪。

現在看起來,是病人家屬對醫院的幾句抱怨,但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梁啟超是典型的改革派,是西方醫學的堅定支持者,也是第一批對傳統醫學進行批判的中國學者之一,他對現代科學的認同影響了好幾代中國學者。

「梁啟超被西醫錯割腰子」的事情一出,無疑給了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一批西化知識分子一記重重的耳光。

消息一下子就傳遍了街頭巷尾,反對西醫的知識分子開始寫文章,繪聲繪色地描述梁啟超事件,說梁啟超挨了刀子,受了罪,病一點也沒治好,還不如去看中醫。

文章中還舉出大量西醫治不好,但中醫藥到病除的案例。

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也拿這件事來調侃

這篇文章一發表,就廣受關注,其中最有名的支持者就是詩人徐志摩。

徐志摩寫了一篇文章,嘲諷西醫提倡的科學思想其實就是拿人做實驗品、當標本。

對於徐志摩等人的言論,真正學過醫學的魯迅白眼一翻,也發表文章,批評像徐志摩一樣對西醫一竅不通的外行,都是胡說八道。

魯迅確實也覺得西醫是存在問題的,只不過他認為,這不是西醫本身的問題,而是「中國人的問題」,是中國醫生受了中醫思維的影響,把「好經念歪」了。

總之,以梁啟超事件為話頭,整個社會對西醫,甚至對科學思想的信心都產生了動搖。

08

在這個節骨眼上,「被割錯了腰子」的梁啟超就特別重要了。

他發表文章,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右腎是不是一定要割掉,這是個專業問題,外行人都沒法說,但是根據檢查結果,右腎肯定是有問題的。

第二,右腎割掉之後,我確實好了很多,如果我現在能靜養兩三個月,身體一定能完全康復。

第三,這麼大的手術,我十天後就和手術前的精神狀態一樣好了,而且現在還比以前更健實了,協和醫生的醫術就是好。

這種表態在今天看來是很奇怪的,我們想啊,這很有可能是醫療事故,而且身上的一個器官被割掉了,怎麼可能精神狀態和身體情況比以前還好?

文章最後,梁啟超給出了答案,他苦口婆心地對讀者說:不能因為現代人對科學的認識還不夠了解,就懷疑科學本身,希望社會上的人千萬不要拿我的病當例子,阻礙了醫學在中國前進的腳步,這就是我發表這篇文章的目的。

雖然梁啟超不學醫,但梁啟超在用生命保衛著還處於幼年的中國現代醫學。

既然當事人都說到這份上了,這場社會風波也就慢慢平息了。

幾個月之後,梁啟超再次露面,出席了協和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並發表演講。

在演講中,他讚揚了協和,再一次表達了對西醫的支持。

後來的醫學史專家在評論梁啟超這件事的時候分析,梁啟超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西醫剛進中國,老百姓對西醫還缺乏認識,協和醫院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西醫醫院,如果這時對協和大加批判,最終吃虧的還是中國老百姓。

梁啟超要保住協和,其實是在保護中國科學的火種。

這也是為什麼說,協和的影響力不僅限於醫學,更是整個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示範。

協和所代表的科學思維,在進步的知識分子看來是強大國家的必需品。

這株科學的幼苗能夠一直成長到今天,中間有無數人的悉心呵護,這些人願意為協和的成長付出代價,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這不僅是因為對醫學的信仰,更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對國家富強的強烈願望,和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

現代醫學在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僅關係到醫學,更是一個國家能不能接受科學思想、能不能強大起來的重要指標之一。

以日本舉例子,從黑船來航到明治維新之後,蘭學(荷蘭學說),也就是西方人的思想,幾乎被當時的日本全盤接受,日本迅速拋棄了傳統醫學,全面擁抱現代醫學。

當時很多中國知識分子也提出,日本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與這種快速適應新變化、接受新思想的性格有直接關係。

百年協和的意義,豈止中國現代醫學的里程碑,更是中國現代化的里程碑。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PRASXUBURTf-Dn5kQkL.html

















如何對待窮人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