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電視劇,禁播後又復播,該怎麼看待這種意外情況?

2020-01-21     冷絲說人文教育

文|冷絲

欄目|影視文化

不同時期的三部電視劇——黃渤主演的《生存之民工》,劉智揚、於毅、肖茵主演的《靈魂擺渡》(三季),汪東城和金晨主演的《萌妃駕到》,它們都遭遇過「下架」,後又復播。

《生存之民工》改名為《春天裡》後復播,無論是主演還是群演,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真實。仿佛沒有任何的藝術加工,直接展現了民工們的生活。也許是因為太過真實,該劇遭到「下架」。

《靈魂擺渡》共有三季,每一季都很受歡迎,但也遭遇過短暫的「下架」,因為有很多鏡頭給人有不適之感,經修改後很快就復播了。

《萌妃駕到》也是如此,面臨短暫「下架」後,應該是做了一些修改,很快就復播了。

冷絲也很好奇一個問題:到底該如何處理一部影視劇的下架問題?

對於主管部門來說,電視劇播出的管理將更加科學化、制度化。因為,按照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公正公開透明地對電視劇進行分類與規範,才能把積極健康又富有創新生命的節目帶給廣大觀眾。

也正因為如此,新聞、出版、廣電管理機構應當儘快將此前作為審查標準的各項細則公開透明化,並徵集社會意見,將標準進一步完善、細化,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管理模式,才是杜絕此類問題再度出現的長久之計。

對於觀眾,應該提升自身思想境界,關注我國電視劇行業的發展,學會不盲從、不盲信,對於事件能有自己的認識與判斷。個人素質的提升還是要依靠教育和文藝批評的方式來實現。一方面,推廣美學與藝術教育,提升受眾的欣賞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大眾傳媒上的文藝批評,培養受眾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在魚目混珠的文化市場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欣賞真正具有價值的文藝作品。

即使我國的行政執法部門內部有確定的機制,來決定是否接納來自社會輿論的反饋而採用必要的措施,還有一個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是,由於我國至今沒有任何影視劇分級相關的行業規範。

因而,有這樣的現實問題需要深思:

如果一部電視劇通過了行政部門事前的審核,則說明對所有年齡段的受眾——不分男女老幼都有權利觀看這部電視劇。如果在修正的過程中,是以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利為由,而責成製作方修改,就說明這部電視劇之前是適合青少年觀看的,而之後「因故」又變得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所以,如果只是以輿論的反應來解釋這一現象顯然是不夠充分的。這其中所暴露出的問題說明涉及電視劇內容的標準不夠詳細,且幾部法律法規在對電視劇內容性質的界定上權威有限。

鑒於媒體報道可能造成巨大的輿論影響和社會關注,所有的反饋機制和修正機制都必須嚴格納入制度的規約之下,避免行政干預過程中的偶然因素。在對行政行為進行修改的過程中,需要儘可能公開修改依據;對尚未明確的標準和依據,應儘快體現在制度的完善和補充過程中去。

不可否認,影視作品分級制度是一個長期的文化積累和產業發展的過程, 在美韓等影視劇分級制度較為成熟的國家,這一體制的形成也經歷了漫長的考驗和磨合過程,我國暫時沒有通過行業協會的方式來進行自治的成熟經驗。

在相關法律和規定都給予了影視分級制度充分的合理性依據和制度保障,影視分級制度的達成,在我國有充分的法理基礎。

關鍵問題在於,行政和司法權力應如何賦予觀眾觀看的權益,同時又給予行業內部充分的自治空間?

這從表面上看是行業自治權力與行政管轄之間的博弈,但從宏觀層面上來看,同樣可以認為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實踐。

對於現階段我國的審查體制來講,應該在判例制度的基礎上,將審查的主導權由政府行政部門向行業內組織轉移,在多媒體融合的特殊環境之下,以現有法律和規章對內容的評價標準為參考系,儘可能積累行業自治的經驗。

只有這樣,行業內自治才有了體系化和獨立化的可能性,分級制度才有了技術上的積累和保障。

也許,只有更加細化的管理辦法,類似《生存之民工》《靈魂擺渡》《萌妃駕到》這樣「下架」又復播的現象才會越來越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Jdn-28B3uTiws8Kb3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