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邵逸夫,為何捐款超過47億,卻只願意給李小龍2500美元片酬

2020-03-23   週遊世界電影

說到香港傳奇的娛樂大亨邵逸夫,影迷們自然不會陌生,邵氏電影雖然已經沒落很多年了,但是它的那句「邵氏出品,必屬精品」的廣告詞卻成了很多人美好的回憶。邵氏電影在香港電影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上世紀50年代末,邵逸夫選擇返回香港發展,利用家族在香港的根基,他通過啟用新人,修建製片廠,加大投資等方法,迅速在香港娛樂圈站穩了腳跟,並在短時間內創建了一個娛樂帝國。

通過邵逸夫創建的邵氏電影的興起,香港電影成為了華語影壇一個最先崛起的電影基地,一度香港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邵氏電影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為了能夠製作出高質量的,能夠贏得觀眾的電影,邵逸夫經常要親自把關,據說邵逸夫曾在一年裡看過700部影片,就是在邵逸夫這樣孜孜不倦的努力中,邵氏電影迅速占領了香港市場,並獲得了世界範圍內華人觀眾的喜愛。

邵氏電影之所以能夠迅速在香港占領市場,關鍵在於邵逸夫對於人才建設的重視,在邵氏電影公司創辦的前期,邵逸夫籠絡了大量的電影人才,其中包括邵氏歷史上的頭號導演李翰祥,邵氏開朝的元老鄒文懷,以及邵逸夫親自洽談,花重金請來的影星林黛。這些早期的優秀人才,讓經驗豐富的邵逸夫如虎添翼,橫掃香港娛樂圈。

自上世紀60年代起,邵氏幾乎在香港影壇一家獨大,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初。在1970年,邵氏影業在人事上遭遇了重大變故,邵氏的開朝元老鄒文懷因為和邵逸夫經營理念不和,而另起爐灶,這個過程中鄒文懷還帶走了大批邵氏公司的電影人才。鄒文懷創立的這間電影公司,則是在短短的一年後,便和邵氏影業分庭抗禮的嘉禾影業。

和邵氏影業一樣,嘉禾影業是香港影壇歷史上的另一家傳奇公司。然而這間公司的起步階段並不順利,雖然鄒文懷協助邵逸夫建立邵氏帝國,但是他充其量只是一名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說到個人財富和家底,鄒文懷和邵逸夫並不在一個量級上。就在鄒文懷打出了他在邵氏公司帶出的一張王牌「獨臂大俠」王羽後,邵逸夫便以侵犯版權為由和鄒文懷對簿公堂,邵逸夫的初衷是希望通過耗費資金和精力拖垮羽翼還未豐滿的嘉禾影業。

就在這時,多年一直在美國好萊塢發展的動作明星李小龍找到邵氏電影談合作。此時李小龍在好萊塢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動作明星,但是他發展得並不能算是順利。在和邵氏談判的過程中,李小龍開出了三個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片酬1萬美金。邵逸夫在聽到李小龍的條件後,答覆為2500美元片酬,且是一口價。邵逸夫當時的報價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時邵氏影業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商業帝國,在這個公司內部明星的薪酬有著明確的規定。邵逸夫當時不想因為李小龍,打破自己公司長久保持的規矩。

而邵逸夫的這個決定,卻給嘉禾影業提供了機會。當時已經陷入困境的鄒文懷迅速抓住了李小龍這棵救命稻草,經過接觸,嘉禾影業答應了李小龍的所有要求,不久之後由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按期上映,這部影片打破了香港電影歷史票房紀錄。李小龍的成功,讓深陷困境的嘉禾影業迅速崛起。很多人為當初邵逸夫不答應李小龍的條件而不解,甚至很多人認為是邵逸夫的「吝嗇」使他最終讓出了香港影壇的霸主地位。

其實在邵逸夫的從影生涯中,他的「吝嗇」是出了名的,除了因為薪酬的問題錯過和李小龍的合作外,邵逸夫還因為沒有答應冷麵笑匠許冠文的分帳要求,而使得許冠文同樣去了嘉禾電影。而在更早些時候,邵逸夫還曾和邵氏電影的著名導演們也鬧了很多不愉快,其中就包括邵氏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導演李翰祥,以及和李翰祥八拜之交的武俠光影大師胡金銓。這些人在一段時間內,都因為和邵逸夫的電影理念有分歧而離開了邵氏電影。

其實說邵逸夫「吝嗇」也僅僅是指他對電影導演和明星們,這也僅僅是邵逸夫管理企業和經營事業的理念不同。邵逸夫到香港創建邵氏影業時,他已經年過50,在前半生中,邵逸夫經歷了很多創業路上的磨難。他對人生和事業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他雖然給自己員工開出的薪水並不高,但是他卻為他們的生活做出了十足的保障。

不僅如此,邵逸夫還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他在一生中,先後捐獻了大約47億港元的資產。而在很多學校,都有以邵逸夫名字命名的逸夫樓。作為一名電影商人,邵逸夫在對待電影時,和那些以藝術為目標的電影人有很大的區別。邵逸夫做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如果企業不盈利,邵逸夫的企業便很難存在。所以邵逸夫的「吝嗇」僅僅是他作為一名商人的本色。

至於為何邵逸夫不爭取和李小龍的合作,以及用金錢留住許冠文。完全是因為邵氏電影和嘉禾電影當時的處境有很大的差別。當時的邵氏電影已經是一家成熟的公司,由於發展多年,當時公司內部已經有完備的管理辦法,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對片酬的限定。誠然以邵逸夫的慧眼識人,他肯定也能夠認識到李小龍的商業價值,但是源於他當時是要為一家大型公司負責,而不能僅僅以一個暴發戶的姿態去對待市場。所以邵逸夫的決定,對於他當時的角色而言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為什麼後來邵逸夫又熱衷於慈善事業呢?做慈善事業和單純的給某一個人發工資是兩種概念,慈善事業是為了幫助社會中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而薪酬,則僅僅是商業行為中的權責歸屬。所以做慈善,是邵逸夫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對社會的一種態度,而在薪酬上「吝嗇」,是他作為一家企業的老闆,對整個企業狀態的判斷。

這也是為什麼邵逸夫願意捐出47億做慈善,而不願意用1萬美金請李小龍的原因。這是邵逸夫兩種不同的人生理念,他的善良和「吝嗇」並非矛盾,只是側重的點和看待問題的方向不太一樣,他「吝嗇」是對自己的事業負責,他慈善,是他對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曾生活過的世界負責。從兩個方向來看,邵逸夫都不失為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