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鎮吳山,原名岍山,亦稱岳山、吳岳,位於陝西省寶雞縣新街鄉西北的廟川村。
寶雞為古雍州之地,吳山為古雍州第一大名山。其山山勢巍峨,高峻清秀,叢林蒼鬱,雲海盪。《山海經》稱:「吳山之峰,秀出雲霄,山頂相杆,望之常有海勢。」
吳山峰巒連綿,逶迤排列,有十七座。其中以鎮西峰、大賢峰、靈應峰、望輦峰和會仙峰最為著名。鎮西峰位於其他四峰之中,卑而獨秀,諸峰列峙,被視為吳山主峰,歷代帝賜封吳山之號,即為此峰。大賢峰位於鎮西峰之左,凝峭插天,秀拔突起,有儼然拱肅之狀,故之名賢峰。峰右有四座山峰。靈應峰在鎮西峰之右,峰下有湫池,值歲天旱,鄉民來此祈禱雨水,每每靈驗而名。峰左有二小峰,右有一峰。
會仙峰在應靈峰之南,層巒疊翠,林窈幽窕,時有高士逸人,游棲於此,故名會仙。峰北有一小峰,南有四座小峰。望輦峰在大賢峰之上,秀並群峰,形若北顧,好似有所盼企。故名望輦。左有幾座小峰。
吳山自隋以後,便有許多建築。這是為歷帝衛祭祀方便而為。這些建築以吳岳廟為主,成一頗具特色的古建築群。《隋書札記》記載:隋開皇十六年正月,朝廷准許西鎮吳山造建廟字,後歷經唐、宋、明、清各代均有修建。明洪武十二年,降敕增修,建築煥然一新,明王朝並遣官頒賜金香爐一座,永樂、正統年間,均有修建,永樂皇帝以後各帝登基,皆遣重臣祭祀。
吳岳廟在吳山下二公里處。廟宇鱗次櫛比,巍峨堂堂。
廟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後五代時遭兵,屢毀屢建,明代大為擴建,廟東十華里處還修有遠門殿。殿建築輝煌,亦甚壯觀。廟內的吳岳塑像中堂而坐,文武大臣手持笏板,肅立兩旁。人物塑像,栩栩如生,有的莊重嚴肅:有的兇悍;有的沉毅果決。所塑士卒,有的稚氣未脫,有的蒼老削瘦;有的微微含笑,有的愁眉不展:有的默然豁達,有的茫然無措。立射、跪射的「武士」,出嚴肅認真的神情。
山門前有陶馬,馬腿直立,四蹄攢動,馬耳短促,躍躍欲奔,正如杜甫的兩句詩中所說的「竹批雙耳峻,風人四蹄輕。」廟宇大門兩側有坐獅兩座,兩根盤龍鐵旗杆頂端鑄有二層方斗,四角豎有四支小鐵旗,下垂四個鐵馬。每當夜深人靜,鐵馬烈風,頗有雄壯悲烈之氣。廟內建築分兩部分,東院有翠竹蓮池,西院為欽差館。吳山還有御香亭、仰止亭、激玉亭、振衣亭、嘯月亭、望海亭、珍珠娘娘廟等建築。
漱玉亭翹立溪水之旁,可觀直瀉而下的瀑布。倚雲樓周圍,白雲繚繞,立於樓中似站立雲頭,有飄飄欲仙之感。振衣亭於一天門上,站在一天門可觀主峰。嘯月亭頭有山月朗照,望海亭上可遠眺秦川萬頃碧波。上有三十八盤,中有七十二司,水簾映日,天柱插空,乃吳山一大美景。
廟宇院內還有碑石130餘通,多為宋、明、清各代所立。
這是歷代皇帝來此祭祀的見證。尤其清代,祭祀頻繁,三年小祭,五年大祭,每祭必立石碑書刻詔旨、祭文及主祭人姓名。明成化四年,曾刻吳山全圖碑一通,清康熙帝親筆手書的「五峰挺秀」碑一通,尤為吳山石刻中之珍品。山上現有千斤古鐘一口,頗為奇偉,對於吳山美景,歷代詩人讚不絕口。明人揚時篤詩日:「天外英雄五朵開,崔巍山勢亦雄哉。鳳凰巢上雲初聚,鸚鵡峰前雨欲來。望輦幾思通帝座,會仙何必羨蓬萊。數重煙霧建巒境,雅與相攜謝屐回。」
吳山,山峰挺拔俊秀,既有西嶽華山之險,又有桂林山峰之秀,實在是一座不可多見的風景名勝山。除了建築、風景外,這裡還流傳唐太宗長孫皇后與昊山的動人故事。
據說吳山先稱岍山。唐初,秦王李世民娶大將長孫無忌之妹為妻。長孫的老家在現在的寶雞縣香泉公社孫家村。李世民登基後,長孫氏被封為皇后。
一年,長孫皇后患奶瘡,久治不愈,太宗十分著急。長孫皇后見自己非但無法替太宗分憂,反而使他長伴病榻,就推說自己一則思鄉心切,一則到民間尋偏方治病,便回到故里。途經賈村西塬吳家溝酒店時,得知該店有陳年黃酒,可洗治奶瘡,小店老闆昊岳,老實厚道,見皇后瘡傷甚重,就用自己的蛇酒洗治,不到半年,皇后病情痊癒。
皇后回宮後,念念不忘吳岳之恩,派人接他進宮領賞。
吳岳聽信謠言,皇上因他觸過皇后乳房,要捉他問罪。便弔死在山下的一棵柏樹上。
太宗、皇后聽說吳岳已死,十分傷感,傳下御旨,封吳岳為成德王,把岍山改名吳山,並增設吳山縣,並派尉遲敬德在吳岳自然之處監修廟宇,塑造金身。從此以後,這裡香火不斷。每年三月十三日(吳岳自縊日),陝甘人民來此趕廟會。據說唐太宗與長孫皇后還親自上廟祭奠。
吳山不僅風景宜人,而且還有許多珍奇的植物、動物;爛漫的山花,婆娑的修竹,北山坡上的牡丹,橡林坡上的靈芝草,錦雞、白鶴、大鵬、羚羊、黃羊、麝鹿等等,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COnk3MBpJjknVhJOCy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