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最終以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而結束。
每一個帝王之路,其實都充滿了偶然性,就跟踢世界盃一般,冠軍大熱大多提前倒下了。決賽後,你怎麼分析都覺得這一屆的冠軍球隊有著必然性,那問題來了,從小組賽開始重新踢一次,他們是否依然能奪冠?那就未必了,所以你問我項羽走錯了哪一步?我覺得,回頭看,就是兩個字:時也,命也!
若是非要分析出個一二三呢?那也只能馬後了。
第一、項羽應該聽范增的,提前就殺了劉邦。但是項羽從心底沒把劉邦當盤菜,看不起劉邦的軍事實力。覺得自己穩操勝算,要做仁義之師。
第二、中國歷代起義軍的基本盤都是農民,項羽是貴族出身,與這些基本盤有天然勢差,容易脫節。而劉邦就是草根出身,懂農民訴求,自定義為農民利益代表者,從而夯實了基本盤。
第三、劉邦的痞子性格更厚黑更流氓更無底線,這樣往往在亂世叢林中更易得勢,項羽身上的那些「貴族精神」反過頭來害了他,例如兩家簽了鴻溝盟約,項羽遵守了,劉邦沒遵守,接著殺了個回馬槍,反而用了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什麼契約不契約!
從歷史來看,劉邦好像是更得人心。
有句話怎麼說來的?得天下者得民心,得民心也是兩部曲,在其當下會先得士心,經過史書的編寫,又會得到後來者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