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李谷一,生於1944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享有「通俗唱法第一人」美稱。1961年至1974年,作為湖南省花鼓戲劇院主要演員,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個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年輕姑娘形象,因主演《補鍋》一劇拍成電影而成名,於1964年和1965年獲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戲劇匯演優秀獎,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親切接見。
[轉載]李谷一主演《補鍋(花鼓戲)》(珠影1965)
1999年2月26日,受中宣部委託,東方歌舞團在團長田斌、黨委書記李谷一的帶領下,帶著黨中央國務院對洞庭湖區人民的親切關懷和慰問來到岳陽。
華容的慰問演出安排在華容縣一中大操坪,從華容賓館到縣一中有好幾里遠。聽說中央派東方歌舞團來慰問,聽說李谷一要親自來,方圓幾十里的群眾早早地趕來了,從縣城到一中的路上儘是行人,用水泄不通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一時間上十萬人擠進了一中的大操坪,人如潮湧,人頭攢動。而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節目,更是把觀眾激情鼓得足足的,都說這是一輩子看過的最精彩的演出。
「親愛的各位父老鄉親,你們的鄉友妹子李谷一回來看你們來了!」李谷一是在台上台下互動情緒最高潮的時候出場的,她的出場,一時使得掌聲無法平靜下來。面對台下觀眾席上扯起「湖南出辣妹子,湖南出美女歌唱家」和「李谷一,家鄉人民歡迎你」的大紅橫幅,她激動不已。她清了清嗓子,也調整了激動的情緒,連唱了兩首保留歌曲。但群眾還是覺得不過癮,一個勁地鼓掌,李谷一隻好再次上台,這會她跟鄉親們拉起了家常。她說自己這次真的是回家探親來了,她說華容這地方她小時候就很熟悉,她說外婆的親戚就住在北景港,她小時經常在這裡走親戚。
她說,那個時候,北景港新河口一帶的花鼓戲就很出名,她經常隨著戲班子從這個村趕到那個村去看戲、去學戲。那個時候還不通車,也沒有公路,最好的交通工具是牛車,這些演花鼓戲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都喜歡她,也常常教她唱上一段,她說她的花鼓戲真真實實是在華容這裡啟蒙的,她至今都還記得起那些教過她唱戲的人們的名字,她說那個時候跟戲班子跑著看戲學戲,不交學費,吃飯也不交錢。
述者激動,聽眾感動。多麼美好的回憶,多麼美好的故事,多麼感動的鄉情,多麼感動的鄉親。因此,李谷一深情地說:「當年的蘭英妹子為報答鄉親們,想給家鄉的親人們演一段大家非常喜歡的當年的成名曲《補鍋》,要得啵?」
「嘩!」掌聲響起,歡呼聲不停。
「冒得小聰哥怎麼演?」李谷一輕鬆地調侃。「華容的小聰哥哥來了沒有?」好一陣沒有應答。
「冒得小聰哥,這戲演不下去啦!」李谷一還在挑戰。
觀眾席一陣燥動,幾個小伙子推搡著一個高個青年上得台來,有些不自在地站在李谷一面前。
「你貴姓,在哪個單位工作?」李谷一和藹地問。
「姓楊,在縣文化局工作。」小伙子回答。
「你以前唱過戲嗎?」
「唱過,以前在縣劇團當了幾年演員。」
「那你跟我一樣,是從劇團下崗了。沒關係,大膽唱就行。」說完,把話筒遞給了小伙子,一段《補鍋》對唱深情淋漓,喝彩聲此起彼伏,久久不平,觀眾的激動情緒到了極點。總不能在台上老唱下去呀,我們著急。
「只要鄉親們喜歡,我下次還回娘家《補鍋》,要得啵?」這時,李谷一好像知道了我們的心思,她深情依依地向觀眾告別。
回到後台,李谷一的情緒還沒有平靜下來,來到這個曾經學藝的地方,她感慨萬千。她說,在華容學花鼓戲,最難忘的就是坐牛車和鄉親們的熱情了。那時候,沒有車,出門學戲基本上是坐的牛車。有時候,下雨路滑,牛車碰上泥濘時,牛車上的人會下車推車,鄉親們不讓她下來,對她非常愛護。同時,李谷一還說,湖南花鼓戲還搭幫花鼓戲的一代宗師何冬保老師等等一代西湖路藝術,何冬保大師是正宗的花容人,也是西湖路藝人的創史人,西湖路藝人為湖南花鼓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谷一
點擊最頂端關注,帶你了解不一樣的華容!別忘了點個贊哦~~
喜歡,就點右下角分享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