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華容」珍貴老照片帶您了解華容一中的前世今生

2019-08-25   微醺華容

如果你是華容人,請先點一下右上角「關注」

我將每天帶你了解不一樣的華容!

華容一中歷史悠久,包括她的前身龍峰書院和沱江書院,已經歷了明、清、民國、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

沱江書院

四十年代的校舍


五十年代的校舍


六十年代的校舍


七十年代的校舍


八十年代的校舍


90年代校舍


現在的校園


明代,龍秀山圓覺寺旁建有龍峰書院(在今勝峰境內),明代重臣黎淳(1423—1492)狀元、劉大夏(1436—1516)尚書少年時曾就讀於此。乾隆初年,督學李侍御曾為書院題過匾額。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縣狄蘭標在縣署的東面闢地修建書院,因地近沱江,改名為「沱江書院」。嘉慶十九年(1814)左右,原龍峰書院匾額由知縣宗霈移到沱江書院講壇,可見沱江書院是作為龍峰書院傳續下來的。

光緒二十三年(1897),知縣劉朝昆將書院遷到縣城北面的黃湖山南麓。

光緒二十八年(1902),沱江書院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根據清政府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書院改為明達學堂。光緒三十年,再改為明達高等小學堂。民國十一年(1922),該小學由黃湖山遷至縣城文廟,與模範國民小學合併,更名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

1945年抗戰勝利後,華容知名人士劉公武、白瑜、袁雲雪等先生,極力提倡創辦縣立中學;時任縣長袁振基也極熱心教育,乃於當年11月成立縣立中學籌委會,張耀寰任籌委會主任,擇定黃湖山南麓的舊書院為校址。

1946年6月1日正式動工修建校舍,購置設備。因縣政府撥款不足,再加上物價飛漲,造成了巨大的虧空。籌委會主任張耀寰先生賣出了家中稻穀800餘擔和在護城官垸的50畝水田,才還清欠款。同時,社會賢達積極支持援助,如劉公武捐助黃金9兩,何長工捐贈了一批儀器,羅喜聞贈送了《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同年9月新校舍竣工,共修建房屋7棟,改建房屋40餘間,購置各項校具1500餘件,還添置了一些圖書儀器、體育器械,基本上能滿足教學之需。

9月26日,「華容縣立初級中學」正式開學上課,張耀寰為首任校長。學校設有教導處、事務處,共有教職員工11人。首屆招收初中新生一個班,學制三年;還附設簡易師範班(培養小學師資)一個,兩班共有學生121人。

1949年7月,華容解放時,縣立初級中學有初中班六個,學生272人;簡易師範班兩個,學生62人;教職員工15人。同年8月,縣人民政府接管學校。


1952年11月,奉湖南省教育廳之令,學校改名為「湖南省華容縣初級中學」。1953年11月7日,學校又改名為「湖南省華容縣第一初級中學」。1958年9月,學校改名為現名——湖南省華容縣第一中學,開辦兩個高中班,招生91人。此時學校共有初中班12個,學生685人,加上高中學生,全校學生已達776人。10月,學校與縣機械廠、造紙廠、黃湖苗圃等單位合併,成立「華容縣工業大學」,年底廠校分離,恢復「華容縣第一中學」校名。

1978年學校被確定為湖南省首批重點中學,1993年11月,通過檢查驗收,學校被省教委確定為全省第二批省級重點中學掛牌學校,(第一批全省共八所)次年元月,湖南省教育委員會下文,授予學校「湖南省重點中學」匾牌。2004年5月,省教育廳向學校頒發「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匾牌,替換了原來的「湖南省重點中學」匾牌。

1992年華容一中校園

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華容一中擴建工作完成,校園面積由原來的240畝增加到527畝,新增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

現有高中班60個,學生近3000人,在崗教職員工近300人。

至此,學校經歷了從「龍峰書院」到「湖南省華容縣第一中學」漫長的嬗變過程,逐步成長為一所桃李芬芳、譽滿三湘的名校。

來源:今日華容 作者:徐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