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智慧,美好人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孔夫子告訴我們:再好的關係,相處時也要注意分寸。
無論多好的關係、無論多近的關係,都要有清晰的界限意識,彼此之間都要保持一定的分寸。
做任何事情,自己心裡都要有一把尺子,否則很容易過度或者不及。
與人相處更是如此,比如在交友過程中,什麼時候說話,說什麼話,一定要有自己的尺度。
在與人相處時,孔子認為要避免三種情況,更有助我們人際關係的和諧。
1
孔子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論語·季氏》)
大家一起聊天,話還沒有說到那兒,你就出來發表意見,這叫急躁,非常不好。
一群人在一起,一定有一個或幾個公眾話題,所以當大家期待這個話題時,你再徐徐道來,這才是最合適的時機。
現在很多人在網絡上都有個人的自媒體帳號,急於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示自己的學識、認知。
但是過去沒有網絡,人們只能通過說話來交流和了解別人的想法、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朋友聚會的時候,總有一些人成為公眾的焦點,他們分享著自己最近的生活、工作,滔滔不絕的訴說自己所關心的事情。
還有一些女性朋友們喜歡圍繞著自己的男朋友、伴侶、孩子展開話題,這些都是她特別想聊的話題,不管周圍的人是否也願意談論這樣的事情。
換句話說,他在聊天的過程中剝奪了其他人選擇話題的權利。所以在「言未及之」的時候喜歡跳出來說話是不好的,非君子行為。
2
孔子說:「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需要說話的時候,就該大大方方地講清楚。藏著掖著,反倒不好。
古代有一個美男子叫鄒忌,是齊威王的謀士。一日閒來無事,便分別問自己的妻、妾和訪客:「我和美男子徐公誰更帥?」
三個人都不約而同的回答道:「當然是你更帥!」可是後來他見到徐公,當即自愧不如。
但也納悶,為什麼沒有人和自己說真話。他冥思苦想,終於得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因為妻子愛他,妾侍怕他,訪客有求於他,所以都會向著他說話。
他想著自己尚且是這樣,齊威王的身份呢地位更高,豈不更甚?
第二天,他就將自己領悟到的婉轉表述給齊威王,於是齊威王廣開言路,成為一代明君。
如果鄒忌不說,結局又將如何?他會錯失良機,將齊威王對他的信任拱手讓人。
長此以往,沒有人敢勸諫齊威王,對自己的國家沒有任何好處,對自己也無益,覆巢之下無完卵。
在本該說話的時候,就大大方方說出來,而不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
自作聰明,語帶隱瞞,不是君子所為。
3
孔子說:「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ǔ)」。
也就是在說話之前,不看別人的臉色,張嘴就說,這叫睜眼瞎。這句話說的十分嚴厲,但也說明了事情的嚴重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縣官借過壽之名乘機斂財,邀請了很多人。行酒令的時候,一個賓客藉機諷刺道:
「生得長臂兩條,專把油水來撈。慣於挑肥揀瘦,也愛戳戳搗搗。本性兒貪得無厭,混得個油頭滑腦,若得此君不幹,除非它已吃飽。」
縣官聽後,瞬間臉紅,氣氛瞬間變僵。正當眾人面面相覷時,另一個賓客說到:「兄台的謎底想必是雙筷子吧?」
眾人鬨笑,也解了尷尬。出題人想要借題發揮,說話一語雙關,諷刺到位,確實聰明,但是縣官也不傻,怎會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猜出謎底的人,才是真有智慧,既緩解了尷尬,又不動聲色地解救維護了出謎者,真是察言觀色的行家。
在說話之前,要注意了解情況,多想一想,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自己心中要有掂量。既是顧忌對方,也是出於尊重。
懂得察言觀色的人,往往很少為說錯話而吃虧。
反之,若對談話氣氛視若罔聞,一味自說自話,輕則說不到點子上,重則說錯了話,遭人怪罪。這就得不償失了。
不管是親人、朋友,還是同事之間,都要有所顧忌,懂得察言觀色。
每個成年人的背後都有不願提及的隱痛,真正的為他好就不要去觸碰,這當然需要你的眼色,你的細心觀察。
任何時候,都不要以為彼此走得越近越好、彼此好的不分你我才對!沒有界限、沒有距離的感情,往往就是災難!
和任何人相處都要把握分寸,在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學會閉嘴,說話之前看人臉色,才是智者所為。
情是一杯水,冷熱適中才是最舒服的。朋友之間,慢慢交,淡淡處,彼此真誠,真心相待,友情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