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和愚人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捨得和捨不得

2019-06-25     今智塔老闆課堂

佛家說,

舍,就是得。

不舍,哪有得。

放下,便得自在。

舍與得本就是因果。


捨得二字,本出於《易經》的「損卦」和「益卦」。什麼是捨得?通俗來講就是願意付出,不吝惜。有道是:」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捨得是一種人生智慧和態度,是擁有超越境界來對已得和可得的東西進行決斷的情懷和智慧。也是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可是如果你仔細思量便會發現,關於捨得的解釋,從來只解釋了「舍」卻沒有解釋「得」。「舍」是付出,是不求回報,是道德良知。但「得」卻是索取,是貪婪慾望,是缺乏道德感。所以從古至今我們說談論的捨得便成了一味的付出,變成了一碗看起來誘人聞起來美味的雞湯。

殊不知,當古人創造「捨得」二字時,是為了順應萬道,已達微妙的平衡。告訴我們:有舍便會有得。且舍,在得之前,先舍才能得。從那時起,它就成為一種精神、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鬼谷子曾說:欲取反與。一個縱橫家一定要學會給予,只有給予之後,才能獲取。而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的管仲也曾這樣定義捨得: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意思是說:給予是為了有所收穫,懂得這份道理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在管仲看來「給予」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本質上其實是一種投資行為。你的付出會和你的回報成正比,這才是捨得的目的。


雖然這樣解釋可能有些露骨,或者太過現實。但不得不說管仲「予之為取」的做事方式實則高明。所謂「予」,其實就是管理者在通過管理手段對被管理者採取寬惠的政策,「取」則是獲取被管理者,也就是員工的部分勞動成果及支持,以期達到企業發展的目的。

管仲不但對民心有深刻的把握,其管理手腕的運用也十分嫻熟。他深知員工喜歡什麼,哪怕是很小的好處,他們都會高興的,比如發獎金。反之,如果從員工手裡拿走什麼,不論多少,他們總是不太痛快的,比如扣工資,這就是所謂「予則喜,奪則怒」。

「予」是手段,「取」是目的,這是我國古代頗具影響的謀略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管子「予之為取」的謀略也被成功地運用到各種經濟活動之中,被演繹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然這樣的捨得也只是片面的解釋,相信也會有很多人反對這種觀點。必須承認,管仲的行為屬於投機倒把行為,為人所不齒。孔子就曾經這樣評價過管仲:器小、不儉、不知禮。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曰:「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那麼管仲到底做了什麼人神共憤的事情,才讓孔老夫子這般評價他呢?

原來管仲繼任齊囯的囯相後,開創了一個稅賦經濟改革,制定了《正鹽莢》,通過改革,強化了齊國專控食鹽產銷,也就是說只允許官鹽販賣,這項制度延續了2000多年,直到近代才允許私鹽販賣。再比如管仲改革提倡百姓按土地分等徵稅,有多少地納多少稅。只要交了稅,貴族就不能隨意掠奪民眾的耕地。

管仲的所有的改革都在強化一件事:納稅。因此當管仲給民眾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官鹽時,同時也有了大筆的稅收。管仲的經濟改革,主要的著力點就在民生的衣食住行上,每推出一項經濟舉措都會促進民眾消費,進而在消費的過程中徵收稅賦。

對此,孔老夫子持反對意見,孔子以」仁德」為第一思想。以民為主,重德輕利,做人皆應抱有大公無私的付出心態,作為一國君王更應如此,所以孔子對於管仲的改革並不認可,於是有了「管仲之器小哉!」的評價。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免費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因為「免費」的存在,就意味著要改變「索取」的方向,用更多的錢來維持「免費」這項服務。

捨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俗話說的好「不刮春風,不下秋雨」,實際就是舍和得的因果關係。現代人應該明白,「舍」就是付出、是貢獻、是投入。「得」是成果、是產出、是認同。事實上,舍,就是付出。捨得,捨得,不舍何談能有得。

鬼谷子說:「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一個縱橫家一定要學會給予,只有給予之後,才能獲取。正所謂: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沒有舍,又何來得呢?

只可惜,這個世界上太多人捨不得,又或者把捨得讀成了雞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dMDMWwB8g2yegND4B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