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嬛吟風 五地琴友聚眉山

2020-01-02   眉山東坡文化

古有蘭亭論道,曲水流觴,今有以琴會友,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帶來的精神滋養。

12月29日,一場名為「琅嬛吟風」的別開生面的古琴交流雅集東坡區尚義鎮龔村舉行,來自成都、樂山、犍為、夾江及眉山5個地區的百餘名古琴愛好者們齊聚一堂,以古琴交流的形式辭舊迎新。


點擊上方觀看視頻

在雅集現場,身著各式傳統服裝的古琴愛好者們紛紛踴躍上台演奏古琴,琴音時而松沉而曠遠,時而清冷如天籟,吟猱餘韻、細微悠長。

從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高山》《流水》,到「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欸乃》;從表現梅花的高潔與傲骨的《梅花三弄》,到笑傲煙雲、醉鄉酣美的《醉漁唱晚》……一首首古琴名曲從各位演奏者的指尖流出,裊裊餘音,宛若一幅幅潑墨寫意山水畫卷徐徐展現。

據主辦者唐書琴介紹,參加此次雅集的古琴愛好者年齡最長者69歲,最幼者11歲。

桐木七弦 一襲文脈傳千年

古琴作為最早出現的彈撥類的樂器,在中華大地上已存在數千年,東漢蔡邕所撰之《琴操》一書里有「伏羲作琴」之說,《禮記》中記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詩經》等典籍里「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等詩句,都是對古琴的記載和描述。

「琴」為四藝之首,從古至今,一直被文人雅士推崇,在民間也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西周時期,已出現了第一位專業琴人鍾儀 。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發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湧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經典千古傳誦。

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典範。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著, 劉向、揚雄、司馬相如和桓譚等都是此間著名的琴人。

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

斫琴在唐朝有了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環佩」為傳世名琴,唐琴在歷代都被視為稀世之寶。初唐時琴也傳到朝鮮和日本。期間著名琴人還有李白、白居易、韓愈、趙耶利、薛易簡、陳康士和陳拙等。

宋朝抑武揚文,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期間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倪雲林、耶律楚材和苗實等。金元時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間廣為流傳。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期間著名的琴人有汪芝、蔣克謙、楊掄、嚴澄、徐常遇和乾隆等。 清末至20世紀60年代,古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傳授琴藝。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也嘗試創作新曲。民國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我國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古琴文化愛好者如雨後春筍,紛紛加入傳播者的行列。

文風濃厚 眉山古琴有淵源

在古琴的流派里,川派是主流之一。關於眉山的琴史,目前雖無源可考,但在「三蘇」父子的詩詞里,卻有很多相關記載。

《歷代琴人傳》引張右兗《琴經·大雅嗣音》說:「……琴世其家,最著者……眉山三蘇」。

蘇軾在《家藏雷琴》中記載「余家有琴,其面皆作蛇蚹紋,其上池銘云:'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村。』其下池銘云:'雷家記八日合。』不曉其'八日合』為何等語也。……其岳不容指,而弦不?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獨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如薤葉,然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此最不傳之妙。」蘇軾的這張唐代古琴,琴面布滿蛇蚹紋,正是被後世視為珍寶的唐代雷氏家族製作的「雷琴」。

從蘇軾兄弟兩人所作的《舟中聽大人彈琴》《舟中聽琴》《大人久廢彈琴,比借人雷琴,以記舊曲,十得三四,率爾拜呈》《次韻子由以詩見報編禮公,借雷琴,記舊曲》等詩,不難看出其父蘇洵演奏古琴的技術水平非常高。正是由於這樣的薰陶,蘇軾一生對古琴文化的發展都有所建樹。

他在《雜書琴事》十三則的一則中說:「琴非雅聲,世以琴為雅聲,過矣!琴,正古之鄭衛耳。今世所謂鄭衛,皆乃胡部,非復中華之聲。自天寶中,坐、立部與胡部合,自爾莫能辨者。或雲今琵琶中有獨彈,往往有中華鄭衛之聲,然亦莫能辨也。」對當時認為古琴只是上層社會士大夫們的樂器進行了批判,指出琴在周朝時就已經是老百姓的樂器了。

蘇軾不管是遊山玩水(《游桓山記》)、會客訪友(《題贈田辨之琴姬》),還是寫詩作文章(《雜書琴事》),甚至連睡覺做夢(《書仲殊琴夢》)都與古琴形影不離,可以說古琴是蘇軾一生中相隨相伴的「知心朋友」,是一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營養品」和精神支柱。他一生詠寫關於古琴的詩詞非常多,如《聽武道士彈琴》《次韻子由彈琴》《書醉翁操後》《九月十五觀月聽琴西湖示坐客》《聽賢師琴》《減字木蘭花·琴》《書士琴二首》《聽僧昭素琴》《雜書琴事十首》《雜書琴曲十二曲》《破琴》等八十多首。他拓展了琴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據《蘇軾與古琴藝術 ,及其音樂美學思想》)

《陽關三疊》是唐代著名琴曲,至宋時,在究竟是「三疊」還是「四疊」上產生了爭議。蘇軾在《記陽關第四聲》一文中的論證極為重要,為後世對此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近年來,眉山提出了文化立市、文化強市的文化發展之路,眉山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們紛紛站在了時代的浪尖,用熱情和執著譜寫著一首首時代讚歌。唐書琴也是其中之一,她目前正在籌辦眉山市東坡區古琴文化協會,立志把眉山的古琴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周華/文 半輪秋月 六樓 楊琴/攝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