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牛人,都有N段「至暗時光」

2019-10-05     迪迪乾貨

01.只有經歷過失敗,才知道什麼叫做「差距」

最近中國女排是大家討論的話題。趁著小長假,我也補看了之前落下的幾場比賽,其中有一場中國女排對戰荷蘭,前兩局中國女排打得很順,第三局郎導換上了沒有大賽經驗的李盈瑩上場,結果出現了問題,要麼接傳不到位,要麼沒有防守,用解說員的話來說,打得很糟糕。這也導致第三局被荷蘭隊扳回一句。

為什麼明知道李盈瑩沒有經驗,在比賽場上沒有起到作用,頻繁丟分,郎導卻不換下她,寧願輸掉一局讓李盈瑩來打呢?

年輕隊員想要成長,就要上過場,經歷過痛苦和失敗,才知道差距在哪裡,才會有羞恥感,會懂得反思。

有了這種痛,才能成長起來。

現在成為新一代排球主力的「朱袁張」,在此之前,也經歷過這種痛苦。

以前,朱婷當攻守可以,可是防守不行。有一次比賽,因為防守不行,好幾次在比賽現場看郎導,懇求她換人,可朗導就是狠心不換,寧願輸。張常寧之前是主攻手,現在變成主攻與接應兩種身份都可以;袁心玥之前「零攔網」,現在成了最佳攔網手。

而這一切的進步都來源之前比賽場上的失利。

確實,女排姑娘們每天都在訓練,朗導也許每天都在叮囑這個,叮囑那個。可是,沒有自己經歷過,嘗過失敗的滋味,就永遠把叮囑當作耳邊風。

正是中國女排姑娘們經歷過低谷,經歷過因自己能力不足,輸掉比賽的感覺,才有了現在,一個多點開花的中國女排,在球場上不是傻傻地等待朗導的命令,而是有自己想法,有組織的「聰明」團隊。

木匠、車輪師傅、教練能交給我們製造與使用某個工具的規則,卻不能教會你如何巧用自己的頭腦將工具玩出新花樣。

知名專欄作家連岳曾經說過:「年輕人是有特權的,這個特權就是失敗權。」

想要成功之前,先多拿幾張失敗權才行。

02.害怕失敗才是最大的失敗

很多人提到害怕失敗,很容易想到的原因是追求完美。這確實是一個原因,但還有一個原因是太想證明自己可以贏,也就是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心態」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論斷。它源自真實事件,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以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演技聞名。他從來沒有出現過事故。憑藉前期出色的表現,有一個演技團要為一個重要的客人獻技,指派瓦倫達上場。

瓦倫達知道這次演出的重要性,全場都是美國知名人物,他想著:要是這場演出成功,我在演藝界的地位就非常牛逼了,還可以給演技團帶來前所未有的名聲和利益。

這一次上場,瓦倫達沒有用保險繩,他覺得這麼多年我都沒有出現過錯誤,這次名人來看錶演,我就更不可能出錯,要炫技。

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僅僅做了兩個難度不大的動作之後,就從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來,一命嗚呼。

心理學家說,瓦達倫就是太想成功,才會變得如此輕敵。如果他按照平常的狀態,以他的經驗和技能是不會出事的。

這種現象在平時生活中很常見,有些運動員只想到要拿金牌,除了金牌之外其他都是失敗者,如果有一天自己沒有拿到就會一蹶不振,他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外部,卻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不可以得到銀牌呢?為什麼自己不能夠失敗呢?

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其中在《歌唱祖國》的歌曲中,一面長90米、寬60米的巨幅國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冉冉升起,很多人看了很激動,很震驚。

事後張藝謀表示說起來其實很簡單。

但原理簡單不代表能完美呈現。

為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做了嚴格的試驗和專業準備,還進行令人驚嘆的檢查工作。最終才呈現出這樣的效果。

但即便在演出現場有完美的呈現,執行總導演甲丁也說:「認可奇蹟的創造,都要承擔風險,但要是沒有這個擔當,出來就是一般的行活兒,必須抗住。"

害怕失敗的心理狀態用一個等式來講就是:害怕失敗=期望+風險。意思就是說,對自己有過高的期待,但對於風險的把控非常低。這樣一旦真的失敗了,心態崩了,就很難崛起。

與其說你害怕失敗,不如說你是害怕失敗背後的羞恥感。

03.這個世道是非線性發展,只有承受住每一次的失敗,才能扛事

放假期間,我為了找選題,偶然看到一名清華大學演講的視頻,雖然有些雞湯,但不得不承認確實如此。

2014年,結構生物學領域風起雲湧,博士生二年級的萬蕊雪聽取導師施一公教授建議開始獨自承擔酵母剪接體提取的工作,2016年春節,他們研究小組在實驗室里24小時連軸轉,萬蕊雪本人負責晚上10點到凌晨6點的夜班,每熬夜一宿,她需要完成兩千步操作,憑藉著大家努力,萬蕊雪在RNA剪接領域不斷完成突破。

物理系本科生胡耀文震撼全場,作為四大力學全滿分的清華第一人,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的他,在短短三年本科時光里,在物理學多個領域展開探索。在哈佛研修時,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前都思考白天的課題。

一個零基礎的清華博士到全國大學生擊劍錦標賽冠軍,需要付出多少天努力?

一天。

每一天。

2012年倫敦奧運會,王子承夢見自己站上了擊劍的冠軍領獎台。那天之後,這柄劍就再也沒有放下過,零基礎的他,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趕上,他把科研之外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訓練中。

2016年,他在10比13的絕境之下上演大逆轉,15比14獲得冠軍。

看到這裡,你會說他們是清華大學的,天賦超群,學習能力強。

但實際上每一個人想要走的更遠,都會遇到困難。

萬蕊雪初入施一公實驗室,快節奏高效率的環境讓她感受到之前所受的實驗訓練都如同過家家;

胡耀文高考壓線進入競賽高手如雲的物理系,第一節微積分課上她就開始懷疑自己;

王子承第一次踏上全國比賽甚至在團隊賽上做了冷板凳。

我在《20多歲做什麼,30歲才能不後悔》中提到一個觀點:薪水與壓力是相關。這話放在學習上也是一樣。

你想要進入更高的階層,更大的舞台,你需要面對的壓力和失敗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難。

這條路註定荊棘滿滿。

我們總是單一的認為,學霸的成長路線是:幼兒園是學霸;小學是學霸;初中是學霸;高中是學霸;大學還是學霸。學霸這條路永遠都是一樣的對手,一樣的生活環境,一樣難度係數的挑戰,所以他們有天賦,學習能力強,他們做什麼都厲害。

這是典型的線性發展。

在真實世界裡,大多數的事情都不可能是線性發展。也就是說,今年工資上漲10%,明年還是上漲10%,大後年仍舊上漲10%,永遠都按照10%的上漲幅度,也就是以某一種固定的速率進行勻速增長或者減少。

可真實的世界都是非線性發展,也就是一會兒是S型曲線,一會兒是上下波動,一會兒又是爆跌之後再迅猛增長的曲線。

可以說,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至少一段的「劇烈滑落」的曲線,越往上走,這種挫敗感曲線越多,這就是人生中必須要經歷的「至暗時光」。

而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是,有些人在「劇烈滑落」中站起來了,有些人就此埋在「劇烈滑落」中,再也沒有回來。

能扛事的人,皮糙,心更糙。

這樣才能抵抗風雨。

04.要有反省心智,做一個對自己一絲不苟的誠實者

人生路很長,失敗是常有的事情,我們除了對失敗抱有一顆平常心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從失敗中成長,也就是反省。

自身不反省,永遠都是原地踏步。

我們需要反省心智。

反省心智就是對自己的心智進行監控、幫助執行決策與判斷的心智加工過程,就好像你的身後有一部攝像機,24小時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監控,判斷這件事情帶給你的影響。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智力提升一倍,而不具備理性思維,不對自己心智過程監控,他/她只會加倍愚蠢。

就比如很多人都說自己有「拖延症」,比如寫一篇稿子,腦子裡有很多想法,但一直都停留在腦子裡,根本不願意去完成和結束一個過程,也就是不願意動筆寫,只是腦子裡想來想去,一會兒覺得這個有問題,一會兒覺得那裡有問題,一會兒又大徹大悟,一會兒有覺得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越想越發現思路越亂,越不知道要怎麼寫。

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把腦子裡所有想到的內容都寫下來,這樣才能獲得反思的支點,然後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評估。

我的職業導師告訴我,一段事業或者人生的成功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反思的速度和次數。

不幸的是,我們大多數人一輩子基本上就反思一次,就是躺在病榻上。看宮斗劇,每次皇帝駕崩之前,躺在病床上,老淚縱橫,在自己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終於名表了對錯是什麼。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非常深刻的反思,但也是最沒有用的一次反思。

因為回不去了。

有時候,我們犯了一個錯誤,但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這個錯誤可能反而成全了你,一件很倒霉的事情也能促使你成就以後輝煌的事業;反過來,年輕時候遇到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可能到了年老時候才發現,如果沒有那件「幸運的事」,你自己這一輩子說不定過得會更好。

你要監控自己的行為,這樣你才能看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就像《老友記》的一句台詞: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You are gonna love it!

歡迎來到現實世界!它糟透了。但你會喜歡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Th3nG0BMH2_cNUgEq_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