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越上奇葩說被diss沒文化,擁有這種思維的人註定走不遠

2019-11-10     迪迪乾貨

01.diss楊超越才是王道?

最新開播的《奇葩說》請來了女神楊超越,楊超越一開後,我就看到彈幕上很多人都在說:"怎麼會請她來,她聽得懂嗎?"這類的話。彈幕里一堆人都在罵她,認為以她的智商不適合奇葩說。

事實上,楊超越的表現並沒有網友說的那麼糟糕,相反在保持耿直的個性前提下,又很會說話,有自己的觀點。

對於屎味巧克力,巧克力味道屎這樣的問題,能夠接住蔡康永的梗,還重新定義了「坨坨」,在「精緻窮」這個觀點上,她也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我覺得很贊啊。我不相信你年輕的時候,會沒幹過像楊超越這樣的事情。在第二個關於「救貓還是救畫」上,她可能沒有像黃執中那樣會升華,但她求心安。

除了楊超越之外,還有羅振宇。他一開口就說聽不懂,不好。可我聽完之後,發現羅振宇前期鋪墊有點長了,但也有一個新的觀點,並沒有彈幕中形容的如此不堪。你可以不贊同楊超越和羅振宇的觀點,但你不能一上來就直接罵。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聽到某個人年紀輕輕有不錯的收入,有人眼紅來了就會說:"肯定是假的,他們家是富二代,不然怎麼可能賺這麼多。

又或者看到某一篇文章,就說垃圾,就是寫心靈雞湯,我也會寫啊,這有什麼值得探討的。

又或者看到有人在看書,就說:"裝正經,真以為自己是學霸啊。"

還有的看到有些人抖音玩得很溜,自己酸溜溜地說:"我才不要玩這麼low的東西。"

面對這種現象,用現在流行話說就是槓精。碰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直接就罵過去,毫無理由,覺得這樣才能提下自己的個性,彰顯言論自由的權利。

就像楊超越,她的出道確實惹人爭議,但到現在還是很火,就說明她有不可或缺的商業價值,有你不知道,沒有看透的東西存在。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以不贊同別人的觀點,但你不要當一個井底之蛙。

用自己狹小的眼光看待世界。

就像薛兆豐說過:「我有一個習慣,如果世界上大多數人長期都這麼做的時候,我們先不要指責他,我們先去想想背後是什麼道理。」

02.每一個槓精腦子裡都有一盞紅燈

那些不管別人說了什麼,只要他不習慣看不慣,就反駁指責的人,可以簡稱為「槓精」。

在槓精的世界裡,他們擁有黃曉明的明言明語,只能聽我的,別人說得都不對。

這就是典型的紅燈思維。

紅燈思維就像行人遇到紅路燈止步不前。他們自以為自己是天才,什麼都懂,自己說得話就是真理,遇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下意識直接反駁,否定。擁有紅燈思維的人他們拒絕接受新的觀點和知識,就像一個跟不上時代的朽木,故步自封。

那些在彈幕上總是習慣性罵楊超越,楊超越一開口,就覺得她說的不對,就覺得她人傻,沒見識的人,他們絕大數都是紅燈思維。

每一個槓精的腦子裡都有一盞紅燈,不允許外人侵入。

紅燈思維是一種思維現象,叫做習慣性防衛。

當我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樣的新觀點,就會觸發習慣性防衛。

《第五項修煉》中提到:習慣性防偽的根源是害怕暴露我們想法背後的思維。

每一個想法的背後是一個人的思維,那些下意識就反駁的人,他們害怕別人說自己有錯,覺得一旦承認自己有錯,就是丟面子,皇冠就會掉。

為了讓皇冠不掉,死命硬撐就是不肯承認自己有錯。

就比如,我們做了一份PPT,領導或者老師看了,把你交到辦公室,批評你說:"這個PPT做的很差勁。"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你懂什麼呀!是你看不懂我做的東西。

這就觸發到你的習慣性防衛,衝動一點的人就會直接跟老闆槓,稍微慫一點,從辦公室走出來之後,開始罵老闆,始終沉浸在自己的思維當中。

從來沒有靜下來心想一想:領導或者老闆說得對不對,自己的PPT是不是存在哪些問題。

李佳琦在接受GQ採訪,負責人問這樣一個問題:我也採訪了其他淘寶主播,他們對數據特別惶恐,有人乾了幾個月不幹了,因為完全不知道幸運為什麼眷顧到我,又為什麼突然失去流量,是一種命運不在自己手裡的感覺。

李佳琦說:"我覺得做所有是事情命運都在自己手裡。我們現在都有後台監測數據,如果你可以讓每個粉絲停留在你直播間一個小時,我不相信你沒流量的,數據越好的時候,你流量自然就起來了。現在都是算法推薦的,你達標了就推送更多流量給你,你不達標就不推。你做不到就怪不什麼"別人不給我流量"什麼的,我覺得先想想自己的問題,再去找平台的問題。"

直播沒人看,你怪淘寶不分你流量;

文章沒人能,閱讀量不高,沒有推薦,你說讀者,編輯是傻逼;

工作找不到,你說人事不識慧眼。

反正別人都有問題,所有的錯都是別人的,自己是無辜的。

始終抱著紅燈思維做事的人,無論你天賦有多高,最後都無法取得成就。

與紅燈思維的人交流,也註定是痛苦的,因為有理他們也不聽。

就像《歡樂頌》一句台詞: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03.想要改變紅燈思維,你需要一盞綠燈

與紅燈思維相反的是綠燈思維。

綠燈思維是指,當我們遇到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不是反駁,而是思考,他說的有沒有道理,哪些觀點是對我有幫助,我該如何改進。綠燈思維的人,他們用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對待新知。如同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的觀點也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種新途徑。

《令人心動的offer》有一集,第一個課題成績出來了,何運晨獲得第一名,第二名是李浩源,李浩源有些失落和不解,他不明白自己明明列了提綱,思路都對,為什麼獲得第二名。

於是,他主動問何運晨能不能把他的報告發給他看,李浩晨通過對比知道問題的所在之後,帶著問題又向領導請教,領導也耐心解答李浩晨的問題。

李浩晨採用的是綠燈思維,對於第二名的成績雖然有些不高興,但第一反應不是領導偏心,領導沒眼光,而是復盤整個報告哪些地方存在不足。

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就想起剛畢業的時候。

那個時候剛畢業,我給客戶發郵件,客戶總是會不理解,要來來回回溝通好幾遍才知道到底要準備什麼材料。

有一天快要下班,有個同事給我提了一個建議:「以後你給客戶發郵件的時候,抓重點講,而不是洋洋洒洒寫一大段。」

當時我聽到後,很不服氣,想著寫多一點,這樣出錯率會更小啊。但當時我忍著沒有反駁 ,而是裝作虛心的樣子請教他:「郵件內容寫長一點不好嗎?」

同事看我虛心請教,很高興,耐心對說:「郵件內容當然可以寫長,但你的郵件里時不時會出現一些囉嗦的語句,你要抓重點,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講清楚,這樣客戶就知道要提供哪些材料給你,雙方減省了溝通成本。」

聽到這裡,我才明白。原來自己的發郵件的過程中,缺少為客戶著想,只顧著站在自己角度。

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我們會聽到或者看到一些意見,如果你一上來就反駁和拒絕,長久以往別人就對你敬而遠之;而你抱著開放虛心的態度去傾聽,會收集到多元化的信息,別人也願意幫助你。

成長路想要越走越寬,我們需要綠燈思維。

04.從「紅燈思維」轉向「綠燈思維」

既然綠燈思維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培養綠燈思維呢?

我們要先打破先入為主的觀念。

《奇葩說》在每場辯題開始,都會讓現場觀眾選擇支持正方還是反方,其實這個時候的按鈕大多數是先入為主的判斷,也就是我覺得應該支持正方,或者要支持反方,而聽到辯手在相互辯論,傳遞出不同角度和維度的觀點,觀眾接收到新的信息。辯論結束後,又會進行第二次投票,這一次投票是對這個辯題有了新的認識。

試想一下,如果觀眾對於新事物或者新觀點持反對和拒絕態度,那一群討論一道題就沒有意義了,也不需要進行投票了,我們只要一直保持自己已經有的觀點,這樣別說人會進步了,整個社會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我們在面對一個新事物之前,先預設新事物和新觀點是對的,然後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反覆思考這個觀點的價值所在。

第二種方式是要學會區分「我」和「我的觀點」。

成甲在《好好學習》中提到一個觀點:把"我"和"我的觀點"進行區分。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會不自覺的把"我"和"我的觀點"綁在一起,形成我=我的觀點=正確,別人對自己的觀點提出質疑,就覺得是對這個人有意見。比如對方覺得你寫的文章太爛了!你的第一反應不是看這篇文章到底哪裡出現問題,而是會惱羞成怒,指責對方:"你看看你自己的,更爛。"

先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明確"我"和"我的觀點"不一樣,當對方說你的文章寫的太爛了!,你可以反問一句:"可以說一下到底哪裡不對嗎?"如果對方給你提供建設性的想法,那對你來說是一次學習交流的機會;如果對方就是說:"沒為什麼,就是覺得你寫的爛。"那這種評論可以選擇忽視,沒必要跟他抬槓。

喬布斯曾說過:"我特別喜歡和聰明的人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聰明的人不是沒有尊嚴,而是他們能夠分清楚"我"和"觀點",從而學會接納別人的觀點。

一個人始終陷入紅燈思維,你可能會錯過很多次「升級自己」的機會,而一個人擁有綠燈思維,不斷地學習和接納,永遠保持求知慾和好奇心。

在成長的道路上,低頭走路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抬頭看看路,環顧四周,耳聽八方,這樣走得更順暢一些,更省力一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otMXG4BMH2_cNUgxu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