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步兵: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景觀
據考古學家考證,中國在夏朝時便出現了用畜力駕挽的車,並將之用於戰爭。有了車,必配車兵和徒兵。當時車兵由奴隸主貴族充當,配有青銅兵器,是軍隊的核心和主力;徒兵由平民擔任,使用木、石,為車兵提供掩護和保障(到西周時,當青銅兵器被大量鑄造後,平民也用上了青銅兵器。「徒兵」名稱便改為「步卒」了)。
車兵的核心地位決定了車戰成為當時最基本的作戰方式:即車兵與步卒混編。交戰時,戰鬥隊形是否嚴整直接影響到戰鬥力的發揮,而且當時作戰的目的一般只要求對方臣服,並不強求殲滅,因此通常的交戰模式是雙方擺好陣勢後,決出勝負即告結束。所以可以「陣而後戰」。
春秋戰國時期,車戰進入鼎盛時期,在史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千乘之國」、「萬乘之君」這樣的字眼。隨著作戰規模的擴大,「陣的形式也日益變得多元化。後來為了適應在地形險要的地方作戰,又有了棄車戰改步戰之舉,或許也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個步兵大方陣就這樣誕生了——那是在公元前541年,由晉國部將魏舒創造的。
步兵方陣的出現,使戰爭更靈活機動。然而西周前所提倡的「陣而後戰」的兵法原則卻被完全廢止了,代之而起的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孫武的「兵者,詭道也」的觀點。從此,鬥智斗勇的各種奇陣出現在戰爭中,以至於今天我們還為諸葛亮的八卦陣所迷惑。
長矛方陣:馬其頓軍隊幾乎到了無戰不勝的境地
當中國的步兵方陣以奇與威著稱時,西方的古希臘方陣、馬其頓方陣、羅馬軍團方陣也在大顯神威。戰鬥時,手執長矛、盾牌的聯軍步兵組成密集的隊列向前衝鋒,兩翼有輕裝步兵和騎兵掩護。這種隊形既能攻擊又可防禦。
古希臘方陣中的長矛到了公元前五、四世紀的馬其頓王國手中時,更加可觀。為了奪取戰爭優勢,矛的長度被加長到13至18英尺。長矛加長後,士兵可以在敵人的梭鏢還夠不著自己的時候,就先刺將過去。
作戰時,整個方陣以堅固密集的隊形跑步向前,左右兩翼再配上輕裝步兵和騎兵,以及作為前鋒的重裝騎兵。沒有任何人能承受得了這樣的凌厲攻勢。在矛的風暴中,馬其頓軍隊幾乎達到了無戰不勝的境地。
馬鐙:把騎兵推向冷兵器戰爭的頂峰
真正的馬鞍是在漢武帝時代前後產生的。在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銅車飾上的圖像里,有一個張弓欲射的騎土所騎的馬便配有高高的馬鞍。馬鐙是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沒有它,當馬飛奔或騰越時,乘者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來。這給交戰帶來很大的不便。
馬鐙究競發明於何時何地,尚待考證。一種說法是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印度。最初只是種大腳趾的鐙,大約是在公元5世紀時,胡人將大腳趾鐙改為整個腳的腳鐙。中國最晚在晉代就有了馬鐙。
馬鐙的應用,使士兵騎在馬上有了一個穩固的依託,可以用上臂端著長矛,將人的力量武器的威力,以及馬的速度結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合力,造成巨大的衝力。它不僅使騎兵的近距離格鬥更加容易,還使騎兵成為一支強大的,快速機動的戰略力量。(這一戰略戰術為後來出現的以坦克、裝甲車為主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實戰提供了樣板和範例。)在西方,重騎兵從公元6世紀時興起,直到13世紀步兵重新興才走上下坡路。而中國騎兵,12至13世紀間由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則一度稱霸歐亞。
成吉思汗軍隊最顯著的特徵是單一簡潔的騎兵組織體制。其中約有40%是擔任突擊行動的重騎兵,60%是擔任偵察,掩護的輕騎兵。重騎兵一般身披皮製的盔甲或鎖子鎧甲,頭戴頭盔,手執長槍,還隨身攜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輕騎兵的主要武器是一種需要巨大拉力的弓和兩種可以用於遠射和近戰的箭。蒙古兵最為奇特的是,士兵身上披的絲製長袍。據說這種綢是用生絲製成,編織得極為細密,很難被箭穿透,一且被射中,只需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除。為了保持機動性,蒙古騎兵還帶有一匹或多匹戰馬,以備換用,換馬是按照接力的方式進行的,以保證安全。
當組織嚴密,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蒙古騎兵開始遠征後,其結果便可想而知了。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而這一切,馬鐙的發明功不可沒。
火藥:劃分冷兵器和熱火器的大發明
成吉思汗大軍西征給人類文明留下的痕跡歷歷可數,其中極為重大的就是把中國的火藥和火器傳到了中東,而後又遠播歐洲,在歐洲近代工業的卿化下,使人類軍事史從冷兵器走向了威力更大的熱火器時代。
其實在古代阿拉伯和歐洲的戰爭中,也曾使用過多種縱火劑,不過其主要成分是瀝青、硫磺、松脂、石油等,沒有製造火藥的主要原料硝石。而火藥之所以被稱做「火藥」,是因為其成分中含有硫磺、硝石這些能夠燃燒起火的藥物,是能著火的藥。
雖然至今也沒有真正考證出火藥的具體發明時間和人物,但被史書公認的是,至遲在唐朝已發明了火藥。真正的火器是在宋朝出現的,而且宋朝上下都極其熱衷火器製造,以至於湧現出許多兵器製造家。從公元10世紀到14世紀,中國發明了花樣繁多的火器:火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等。到了明朝,中國軍隊使用的火器,無論在數量、品種或是質量上,都居於世界前列。可惜這樣的榮耀,到清朝就一去不復返了。清朝政府一方面閉關自守,一方面不信任和限制漢人,明代研究火器的兵書如《武備志》等,概列為禁書,不准流傳、刊行;在明代已經使用的許多火器也不再製造,不准人研究。於是自清雍正以後,中國的火器製造技術就一直停滯不前。而此時的歐洲,在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萌芽下,正在用嶄新的軍事思想改造軍隊和武器裝備。
火炮:火炮+兵艦意味著現代海軍的誕生
從古代直到火炮運用于海戰之前,除了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進步以外,海戰的方式幾乎沒有變化,基本上就是接舷戰,即與敵格鬥,或殺死對方水兵,或撞毀敵船。在冷兵器時代,現代意義上的「海軍」是不存在的,它們充其量是勇敢的水手、商人和四處劫掠的海盜。但火炮用于海戰後,就徹底改變了海戰的模式。對此,曾經舉世聞名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有過慘痛的教訓。
1588年,西班牙組織了海上遠征軍——聯合艦隊,號稱「無敵艦隊」,於5月從葡萄牙的里斯本起錨出征。7月21日,與英國艦隊在普利茅斯海域遭遇,遂即展開廝殺。西班牙艦隊由130艘戰艦組成,水手和戰士近30000人,總共有火炮2431門,其中只有100門重型火炮,其餘的是輕型加農炮,這些都是針對陳舊海戰接舷白刃戰而設計的。英國海軍共有艦船130多艘,還不包括幾十艘補給船,主要戰艦有1800門重型火炮,而且其中許多炮的射程是西班牙火炮的3倍。
顯而易見,英國軍隊的成功秘訣在於它擁有強大的側舷炮火力,其射程超過了西班牙艦隊,使西班牙想以進行白刃格鬥的接舷戰的夢想落空。昔日海上霸主就此退出歷史舞台,而英國卻被送上了強大帝國的軌道。後來,美國海軍教員馬漢在研究了英國與西班牙、荷蘭、法國的海戰史後,提出了「制海權」理論,認為建立強大的海軍和強大的商船隊可以使一個國家獲得無盡財富和促進這個國家繁榮昌盛,這理論引發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海軍軍備競賽,最終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而現今的美國,不管世界上哪個地方出現了危及其利益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便是「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裡?」
來復槍:比飛機、坦克對時代的影響更大
自從18世紀發生工業革命以來,一系列科學技術發明便紛至沓來並成為支撐戰爭的基礎。同歷史上任何新武器技術相比,1850年到1860年之間發明的來復槍和圓錐型子彈對未來最具革命性的影響,並且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初的戰爭面貌。
在來復槍出現前使用的滑膛槍,由於子彈和槍管內壁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因此在射程和精度方面都不甚理想。1778年,英國的弗格森重新設計了槍栓,並在槍膛內壁刻上了具有天才般想像力的螺旋形紋路—來複線,在槍身上安裝了調整距離和瞄準的表尺。
來複線的作用是使子彈頭在飛行過程中旋轉前進,由此可以增強彈頭飛行的穩定性和穿透力,並且還增加了飛行的距離。在射擊速度距離以及精確度和殺傷力等方面比滑膛槍遠為優越。所以來復槍一出世,就迅速地淘汰了滑膛槍。19世紀初,用雷汞製造的火帽出現後,改進後的擊針式來復槍就成為19世紀中葉威力最強大的兵器,它使輕、重武器的殺傷力突然大幅度提高,因而動搖並淘汰了曾風行了200年的由17世紀時古斯塔夫創立的密集型線式橫隊戰術,給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提供了樣本。新式武器再一次把新的戰爭形式強加給雙方。
坦克:機械化戰爭的第一聲啼哭
正當人們被名目繁多的科學技術、武器發明弄得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滿腹狐疑地發問:「下一次戰爭如何打」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猝然爆發。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造成僵局的原因是機關槍、鐵絲網和火炮的使用。戰爭開始後,交戰雙方對峙的戰壕,一直從北海伸展到瑞士邊界。在西線主戰場,雙方几百萬軍隊在一條500英里長的戰線上開始了近4年之久的對峙。戰爭從19世紀「運動」的形式變為「靜止」面對圓局,各國軍政首腦們頗感需要製造一種既能攻又能守還能運動、突破對方防禦陣地的武器,於是,研製一種「機槍破壞器」的設想被提上議事日程。
這時,英國的海軍上校斯溫頓就被推上了歷史舞台。斯溫頓認為:儘管個別士兵是無法裝甲的,但可以和軍艦上的水手一樣用裝甲車輛來運載,這種裝甲車輛要作越野行動,所以必須使用履帶。這一構想,因為1905年美國製造了第一批裝有內燃機的展帶式拖拉機而有了可能。時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對斯溫頓的設想給予了支持。1915年,他在海軍部設立了一個「創製陸地巡洋艦委員會」。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武器應該像海上巡洋艦一樣1916年8月,英國人研製出第一批坦克共49輛,因為被油布遮蓋時的樣子很像艦艇上的「水櫃」,同時也為矇騙間諜,海軍部便給它起名為「Tank」(漢語音譯為坦克)。當時在設計和製造者們看來還是試驗品的坦克,卻被英軍指揮官調去參加在法國索姆河的會戰。在鏗鏘作響的履帶下,鐵絲網、塹壕,都被碾壓得支離破碎。而與此同時,從它們身上吐出的子彈,仿佛秋風掃落葉。
坦克的出現意味著20世紀的陸戰即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而索姆河戰役是機械化戰爭時代降臨的「第一聲啼哭」。
飛行器:未來的戰爭將依靠空軍取勝
雖然早在遠古人們就表現出了對飛翔的嚮往,但是文明的腳步行走了幾千年後才有了創造飛期的智慧。
1783年6月4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坐在凡爾賽宮前準備觀賞一場特殊表演。人們的眼睛被系在兩根高高矗立的木柱上的彩色大氣球所吸引。氣球的發明者蒙特戈菲兄弟不停地往一旁的熱灶里添加羊毛和乾草。從灶中噴出的一股股熱氣和濃煙終於將氣球鼓起,大蘑菇形的彩球緩緩地升起來了,隨之吊在氣球下的吊籃也升到了450米高的空中。裡面還有一隻羊、一隻雞和一隻鴨氣球在空中漂移了大約2.5公里後,降落在草地上,人類首次攜載活物飛行成功了!法國沸騰了。5個月後,兩位勇敢的航空先驅者——宮廷歷史學家德羅齊爾和達蘭迪侯爵,也爬進了吊籃里,並成功地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升空飄飛的偉大壯舉。
氣球成為登天工具後,立即有人想將它用于軍事。但直到蒸汽發動機等機器動力的發明,才使人自由控制飛行的願望得以滿足。一對美國兄弟萊特,在對一架用橡皮圈推動的模型飛機做了上千次的滑翔飛行後,獲得了大量有關升力、阻力和速度的數據,製造出一架裝有馬達的載人雙翼飛機。1903年12月17日,在他們擁有型飛機那是父親送給他們的禮物的一年後,他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一個小村子開始了飛行試驗。這兩位美國的自行車工人,用自製的飛機「飛行者」,在天空飛行了59秒、約260米。這一在現代人眼裡幾乎算不上什麼的飛行,卻有史詩般意味,這仿如蹣酬學步的孩子搖搖晃晃的一飛,卻宣告了人類飛行的代的來臨。
從1903年的第一次動力飛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僅隔11年,飛機已成為戰爭的工具。
回望人類五千年來的戰爭,我們仿如檢視者,對一件件兵器、一場場戰爭逐一清點正像杜普伊指出的那樣,人類在整個戰爭史上始終是按照「採用跟自身能力相適應的特定手段來發明、改進、選擇和使用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