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從世界上所有的「Dream bike」中選一輛,你會選擇哪個?為了幫你做出決定,我們選擇2019年市面上最令人興奮的幾台車型,前往Girona進行一系列的集體測試。創新的方案、優秀的設計理念、極致的碳纖材料,究竟哪種才是最好,「最好」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來測試一下。
這是兩年來,我們第二次來到Pro們最喜歡的路線之一——美麗的Girona小鎮,這次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到2019年度的最佳單車。小鎮中的海岸公路為我們測試人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讓他們能在連續幾天內測試、分析、辨別和討論自行車的相關數據。有一件事從一開始就很清楚:整個測試團隊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最尖端的性能。為此我們要求廠商將其品牌下最頂級的車型送過來,他們也沒有讓我們失望。至於預算,這方面的限制不存在的,一切以性能優先。幾周後,我們便得到了一個由測試車型組成的車隊,昂貴的售價和一系列技術專利讓人眼花繚亂,所有廠商都承諾他們的車型是最好的。然而,究竟一台整車該如何評判呢?如何能把性能和研發方向可能完全不同的車型放在一起比較呢?
為什麼我們不在實驗室里測試自行車?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評估自行車整體性能最公平、準確的方法是什麼?我們如何為讀者的購買決策提供儘可能準確詳細的知道?根據一個嚴格的評分系統,比如規格、重量和實驗室的測試數據來打分,僅僅根據數字得出的結論,這樣做有意義嗎?
既然我們談論的是競賽性自行車,諸如空氣動力學、重量等模型數據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們也已經對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思考,聽取了眾多專家的意見,並用最新的測量技術在實驗室中進行測試。也正是因為此,我們認為實驗室數據反而相對片面,比如下管、頭管、前叉剛性數據往往是脫離車架整體單獨測量的,隨著圖表圖線的表達數據直觀易間,且乍一看測試數據十分優秀,但作為一個車手,我們不應當只單看一些可測量參數的抽象集合,需要觀察車型的整體表現,看最終騎行在路上整體的感受。
試圖完全基於實驗室數據的觀點有點像玩吃雞遊戲,知道槍械數據孰強孰弱,但在實戰中仍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在現實中,你不僅需要知道車型的加速剛性如何,還需要知道剎車的性能如何,且剎車性能由主觀帶來的影響非常大,這一切都需要整體來看。
甚至實驗室的不同的測試方法得出的結果可能並不相同,比如說應該是在靜態還是在動態下測量,動態下的負載又應該選用什麼類型?如果套件和車架的整體配合不協調,那麼單擁有一個超硬的車架又有什麼意義呢?因此,不考慮整車整體的性能,無條件的為特定的標準打分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傾向於關注整體的概念,換句話說,關鍵不在於孤立零部件的剛性,而在於整體系統的柔性。比如我們考量的不是整體自行車的重量,而是這款車的重量分布。不僅了解一款車架在風洞中如何適應人工模擬氣流,更要了解在現實生活中,車手如何在實際路面上撕破空氣。所有的都應因素綜合考量,且互相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空氣動力學並不優秀的車,卻會給車手提供非常優秀的騎行舒適度,反而能讓成績提升,因為它可以讓你保持一個有效的騎行姿勢更久,降低體力消耗,畢竟人要占整體迎風面積的75%左右。
另一個問題是,一些特殊的解決方案,比如Trek的IsoSpeed阻尼系統,不能通過基於某些傳感器的點在實驗室中得出系統的結論。也正是這種抽象的概念和性能吸引了一部分買家。在我們看來,唯一重要的就是車手真實的騎行感受,決定性因素最終是人,人的騎行風格和個人需要帶來不同的感受。
所以,並不是所有實驗數據都很有價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更依賴與經驗豐富的測試人員實際反饋。
什麼是競賽車型最重要的品質?
公路競賽型車有多種選擇,從針對爬坡的超輕車型到極致空氣動力學的TT車型,客戶的需求和要求多種多樣。頂級裝備不僅僅是為頂級車手準備的,即使那些周末騎士或偶爾會報名參加長距離騎游的愛好者,他們有同樣的權力選擇最好的材料。這或許可被稱為「911現象」:保時捷911最初是為最有經驗的職業車手而設計的,因此這款最具標誌性的車在通勤者和日常用戶中聲名鵲起,也因此保時捷在後續的研發上為911不斷加入日常功能,更適應普通用戶。
自行車目前也經歷一個類似的發展,了解頂級車手和休閒騎用戶的需求同樣重要,既要滿足經驗豐富的職業車手的高要求,又滿足那些周末騎士的舒適性要求。為了決定哪輛車究竟可以勝出,我們的測試人員根據以下標準進行了評估:
1.加速度和速度
無論你是和騎友吹噓,還是衝過終點線登上領獎台,在關鍵時刻,一輛靈活的自行車都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優勢。輕量、巧妙的重量分布、低慣性的套件、在平地上保持的效率都很重要。一款空氣動力學車儘管有更重的重量,但較低的風阻加上高框輪組更有助於保持動量,讓你在巡航更有優勢,然而這樣的車型在起腳衝刺卻是不利的。一台完美的公路車一定會有一個平衡點,適用於以上兩種情況。
2.敏捷性
自行車必須能很好的被駕馭,如果不能,不管它更輕還是更硬都會輸掉比賽。我們對自行車的敏捷性進行了評估,依次以活潑、好玩、沉穩、遲緩評價。車頭指向性有多靈敏?前後協調性如何?這些都是我們在這一背景下研究的問題,在這項測試中,頂尖車型在靈活性和流暢性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通過它們可以讓你在轉彎中更有信心,更加從容。
3.操控性
如果操控性變差,那麼其他一切技術特性將變得毫無意義,因為你的潛意識裡一直忙著使用精力來調整車身的穩定,只有當你真正把控你的自行車感到安全時,才能把自己的成績推向更高的水平。在我們的測試中,最好的自行車就像最可靠的夥伴,具有可預測的操控,幫助我們在可控的範圍內挑戰自己的極限,最重要的是,只有完全信任自己裝備的車手才能付出他們所擁有的一切。
4.舒適性
我們普通騎友大多負擔不起每次騎行後按摩師的費用,舒適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舒適、符合空氣動力學的騎行姿勢讓你騎的更快、更久,對身體的負擔也會更小。一輛舒適的自行車特點是整體兼容性良好,並不僅僅通過單個零件來實現的,必須有效的處理高頻振動和大的顛簸,通過所以零部件交互作用來實現。
5.騎乘樂趣
字面意思,一切個人感受。O(∩_∩)O
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的測試車型,你會發現沒有一台圈剎。為什麼我們在測試中只選擇碟剎公路?或者問題是,為什麼不選擇呢?撇開玩笑不提,我們在2018年讀者調查中顯示,79%的讀者希望他們的下一台公路車是碟剎公路,根據這樣的趨勢,我們必須選擇。
Argonaut Road Bike
在一個車型命名越來越模糊的時代,「Argonaut Road Bike」是一個清新簡單的名字。在我們的測試中,這款來自美國生產的定製車型是是最貴的,這個價格意味著只是被炒作出來的定製碳架?還是性能最優異的夢想之車,讓我們來看一看。
經典的架型,傳統的審美和先進的套件相配合,乍一看Argonaut像一款經典的鋼架車,但我們走進仔細觀察以後發現,這是我們測試過的最漂亮的碳纖維車架之一。閃亮的綠色漆面從純手工製作的頭冠延伸至後叉,模模糊糊可看到下面的碳本色,ChrisKing陽極色的碗組造出鮮明的色彩對比,座管和輪組上獨特的ENVE標誌奪人眼目。
我們測試的這台Argonaut搭載Shimano Dura-Ace R9170 Di2大套件,前後均為140mm碟片,外胎採用Continental GP 4000 S II,把立下的Di2接線盒有一些礙。56尺寸的車型整車重6.85kg,售價達到13500歐元,也可以單獨購買車架,售價為6350歐元。
Argonaut公路車配置細節
套件:Shimano Dura-Ace Di2 R9170 2 x 11
傳統配比:52/36T和11-30T
剎車:Shimano Dura-Ace BR-917 140/140毫米
座管:ENVE Road Carbon後飄25mm
把立:ENVE Road Stem Carbon 110 mm
彎把:ENVE Road Bar Compact 420 mm
輪組:ENVE SES 3,4 Disc
外胎: Continental GP 4000 SII 25C
為了追求側向剛性等性能,工程師們把上管做成方形。
碟剎支座用鋁件嵌在車架中,易於維護更加美觀。
T47規格中軸結合了壓入中軸及BSA的優點。
外掛式Di2接線盒稍顯冗雜,我們更希望可以集成至車架內。
Argonaut公路車幾何細節
Argonaut公路車道路實測
Argonaut加速靈活,儘管它不是我們所有測試中加速反應最敏捷的車型,卻是加速最溫柔舒服的車型。雖然車型的設定更側重輕量爬坡,但在高速巡航非常高效,真正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在入彎時,完美的操控手感讓你興奮不已。
Argonaut轉彎靈活卻不會讓人感到不安,騎行質感直接而不突兀,平穩而不枯燥,能激發你的自信心。140mm的碟片在下坡時可能稍顯疲軟,為了安全你可以換成160mm的。
Argonaut的舒適性來自多方面,每一個小零件的配合最終形成一個舒適的整體系統,這個系統能夠有效的處理小震動和大的顛簸,而不會讓人感到粘滯,這一點很像長距離適用的鋼架車型。
結論
Argonaut是經典鋼架愛好者的理想碳架,令人難以置信的平衡性是這款車是所有車手的選擇,新手、休閒騎、專業車手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雖然價格稍高,卻也對得起它的品質。不過,Argonaut在加速上稍稍缺了一點激情,無法獲得「最佳測試」的徽章。
Basso Diamante SV Disc 2019
在我們測試之前,義大利的Basso Diamante SV Disc一段時間內在社交媒體上十分火爆,也因此我們便選入這款車型,來看看究竟神奇在哪裡。
我們在Basso品牌中猶豫很久,不知應該選取哪款車型來進行評測,考慮許久最終決定了Basso Diamante SV Disc,與其他相比,經典的塗裝和被議論的熱度使我們選擇的理由。
低調的閃灰色塗裝,搭配Campagnolo Super Record H11套件以及Bora One 35 Disc輪組,52/36與11-32的齒比搭配表明可以勝任任何路況。雖然車架選用隱藏式坐管夾等設計,但是並沒有隱藏走線,外露的走線在現在的設計理念中並不是很和諧。測試車型選用Continental GP 4000 S 25 mm外胎,最大可支持28mm,56尺寸的車型重量為7.51kg,售價10290歐元。
Basso Diamante SV Disc配置細節
套件:Campagnolo Super Record H11
齒比:52/36T和11-32T
剎車:Campagnolo H11 HO 160/160mm
座管:Basso Diamante Carbon 後飄25 mm
把立:Basso Diamante SV Alloy 110 mm
彎把:Microtech Quantum Carbon 400 mm
輪組:Campagnolo Bora One Disc 35
外胎:Continental GP 4000 SII 25C
座管依靠三個螺絲固定,在我們看來似乎有點多餘。
Basso的小logo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
Basso Diamante SV Disc幾何細節
Basso Diamante SV Disc道路實測
硬朗的五通和輕量的Campagnolo輪組提供了良好的加速性能和穩定的巡航。然而在平路拉扯時,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維持,而且在爬坡時車子更希望你能帶著它下山。它的入彎預測性和操控性都非常好,給你提供堅實的信任感。
然而,有一件事讓我們感到厭煩,那就是線管撞擊車架內部發出的巨大的咔嗒咔嗒的聲音——你絕對不想在一輛價值一萬歐元的自行車上聽到這種聲音!在所有速度下,你對這款車的操作穩定性都是一樣的,不管高速下坡還是起腳追趕,都給你堅實的信心。
就騎乘舒適性而言,Basso讓人感覺僵硬和直接。零件的配合提供了舒適握感,並抑制了大部分振動。然而,後部卻沒有達到這種舒適程度。車架的整體設計似乎是部分原因,上叉在靠近座管的部分有所收短,限制了過濾震動的幅度。
結論
Basso Diamante SV Disc下坡非常有趣可靠,適合膽大有野心的初學者,也能抱著業餘車手的賽場表現,如果你喜歡景點的外觀,Basso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Bianchi Oltre XR4 Disc
Bianchi Oltre XR4 Disc是比安奇做出的、真正的空氣動力學競賽車型,比安奇的情懷黨們可能難以接受這款造型,讓我們來看看這款產品在新時代究竟如何?
比安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自行車生產廠家,有著悠久的自行車歷史。經典的天青藍色表明比安奇純正的血統,現代的氣動造型和經典的logo相配,讓你不由自主的想要探索一番。卓越的設計和幾乎無聲飛輪的使得你在高速接近你的競爭對手時沒有任何噪音。
整車幾乎找不到一條直的線條,因為Bianchi的設計師已經在這個空氣動力學曲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測試的車型搭配Shimano Dura-Ace Di2 R9170和與車架配色相同的FSA Vision Metron 5D ACR一體彎把,整車重量為7.48kg,尺寸57,售價11449歐元。
Bianchi Oltre XR4 Disc配置細節
套件:Shimano Dura-Ace Di2 R9170 2×11
齒比:52/36T和11-28T
剎車:Shimano Dura-Ace BR-9170 160/160mm
座管:Oltre Full Carbon Aero Setback 25/- 10 m
把組:Vision Metron 5D ACR Integrated 120 mm 420mm
輪組:Fulcrum Racing Quattro DB 40
外胎:ittoria Corsa G+ 25C
獨特的隱藏手柄桶軸
在我們看來,塗裝線條中和了車架的弧度
義大利人使用Shimano,真的可以嗎?
Bianchi Oltre XR4 Disc幾何細節
Bianchi Oltre XR4 Disc道路實測
以其相當遲鈍的加速和堅實的巡航性能,Bianchi Oltre XR4 Disc在我們看來是缺少某種「狂野的義大利氣質」。
Bianchi爬坡完美無缺,而且非常高效——但是我們認為它只是一款KOM收割機,而不是競賽機器,一旦在競賽的陡坡中拉扯,它缺乏一種在起腳中的輕盈。但一旦你步入下坡,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平穩的操控能然你不斷的提高轉彎速度,溫和的反饋和可預測的脾氣幫助你精確操控每一個彎道。
前後端協調良好,並提供良好的機動性和穩定的轉彎性能,車架的剛性十分明顯,特殊的技術讓細小的高頻振動被處理掉,額外的大型衝擊也變得溫柔。
結論
Bianchi Oltre XR4 Disc以其平衡、可預測的操作方式說服了我們的測試人員。尤其是在下坡的時候,它會說服你去探索自己的極限。對於情懷黨來說也是一個適應新理念的好契機,但在正式比賽中,比安奇還是缺乏活力。
待續……
出處 : Gran Fondo Cyc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