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11.9% 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

2019-08-23     社區新報

國家統計局22日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十。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發生了兩次轉變。隨著老年型年齡結構初步形成,中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是進入新時代人口發展面臨的重要風險和挑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總人口由1949年的5.4億人發展到2018年的近14億人,年均增長率約為1.4%。龐大的人口總量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寶貴的人力資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7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和國家人口政策的變化,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發生了兩次轉變。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人口出生率為36.0‰,死亡率高達20.0‰,自然增長率為16.0‰,平均預期壽命僅為35歲,屬於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傳統型人口再生產類型。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環境恢復和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逐步發展,到1957年,人口死亡率已下降至10.8‰,自然增長率升至23.2‰,人均預期壽命升至57歲。伴隨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較快實現了第一次轉變,進入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過渡型階段。

進入20世紀70年代,生育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產類型開始出現以出生率下降為主的第二次轉變。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一直保持較高的生育率水平,1949—1969年,婦女總和生育率平均為5.8,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平均為33.9‰和20.8‰。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生育水平迅速下降,至1977年,總和生育率下降到3.0以下,上世紀末,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出生率降至15‰以下,自然增長率降至8‰左右,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7歲。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階段,與現代經濟發達和較已開發國家類似。

報告指出,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導致了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200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7.0%,0—14歲人口比重為22.9%,老年型年齡結構初步形成,中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1.9%,0—14歲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將加大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壓力,減弱人口紅利,持續影響社會活力、創新動力和經濟潛在增長率,是進入新時代人口發展面臨的重要風險和挑戰。(記者 林火燦;原標題:國家統計局:中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

(消息來源:經濟日報)

養老 健康 閱讀 娛樂

《社區新報》

打造養老綜合服務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77gv2wBJleJMoPMlw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