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有茯苓與洋參,秋有麥冬和玉竹,冬季呵護血管宜吃它

2020-01-04   廣東衛視健康有道

本期專家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種地播種講究遵循自然之道,四季養生亦是如此。遵循天時化、調養精神、飲食與起居以適應變化,達到補益臟腑、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目的。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

《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以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告誡世人季節不同,臟器的養生側重各不相同。

春借補脾以養肝

春季在五行中屬木,肝臟與之相應,因而春氣通肝。

此時是肝氣旺盛生髮之時,趁勢養肝可避免暑期陰虛,但易導致肝火更旺損傷肝臟。因此不妨以補脾、補腎來養肝。

中醫認為春天濕氣易入侵脾胃,脾濕帶來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和身體沉重等症狀。而脾虛濕困應健脾祛濕,選用茯苓溫補健脾祛濕更適宜。

溫補健脾:茯苓

茯苓的應用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約40幾個方劑中含有茯苓。

《本草綱目》中記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茯苓又稱「四時之寶」,是一味食藥兩用的食材,且渾身是寶。

茯神(茯苓中間抱有松根者)有寧心安神功效,茯皮(茯苓皮)健脾止瀉,加工好的茯苓(白色小方塊狀),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腫,改善食欲不振以及失眠多夢。

茯苓健脾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了健脾的經典方劑《四君子湯》和《參苓白朮散》。

《四君子湯》有補氣、益氣健脾的調理功效。

《參苓白朮散》尤其適用於濕困脾導致的腹脹、反酸噯氣、食欲不振、困重乏力等症狀。

夏宜益氣養心

夏季氣候炎熱,陽氣旺盛,是萬物生長、長育萬物的時期;采足陽氣,進行冬病夏治的季節。

《養生論》:夏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如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為熱矣。《黃帝內經》: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此時人體消耗增大,陽氣外發,且愛飲冷飲、喜怒,不僅加重心臟負擔,還易出現氣虛、陰虛等症,冷飲導致積寒體內,散發陽氣,秋冬更易生病了。

因此可用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西洋參斂肺生津、補腎養心的五味子調理夏虛症。

調理夏虛:西洋參

西洋參是夏季不上火的好補藥,其味苦微甘,性涼。歸心、肺、腎經,有補氣養陰、補肺養胃、降火消暑功效。

具備固護脾胃之氣,沒有人參的燥熱,適宜老年人或消耗過大的人群,以及氣陰兩虛兼有虛熱患者調補食用。

氣虛: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少氣懶言,乏力,食欲不振,頭暈,喜歡躺臥,動後喘氣。陰虛症狀:頭暈目眩,潮熱盜汗,耳鳴健忘,煩躁失眠。

有以上症狀,可飲用夏季補虛茶:10g西洋參+10g五味子+10g麥冬煎飲用。

懶得動手也可用西洋參泡水飲用,同理可調理夏季虛症。

(中藥使用效果因人而異,使用請遵醫囑!)

秋宜收斂神氣以養肺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秋與肺相通,此時膳食以養陰防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

《黃帝內經》: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秋季有利於調養生機,去舊更新,但秋燥橫生要警惕疾病多發或加重病情。

不妨巧用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麥冬和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玉竹調理,達到潤燥止渴、調理脾胃、清心安神的目的。

養陰生津:麥冬、玉竹

麥冬味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功效。

適於肺燥乾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症狀;但不宜因脾虛引起水濕、寒濕、痰濁及氣虛明顯的人群食用。

玉竹味甘、微寒、性平,歸肺、胃經,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功效。

適於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干口渴,乾咳少痰等症狀,多與沙參、麥冬等藥材搭配。

冬季養生知多少

冬天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期,而本有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是心腦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

此時氣溫低,血管易收縮,血液流速變慢,更容易產生血栓堵塞血管的問題。因此心血管患者在冬季要做好血管的保護工作!

血管存在一點小問題都可能致使心血管病反覆復發,而血瘀體質更是心血管疾病的溫床!

這時巧用三七可活血化瘀,但三七應該如何使用?

如何辨別自己是否為血瘀體質?

不同體質如何用活血化瘀的三七?

三七有哪些服用禁忌?

精彩節目預告

本周六 23:45 廣東衛視播出《健康有道之廣東名醫大講堂》

廣東省中醫院

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

胸痛中心主任 鄒 旭

將教大家如何巧用三七調理血管問題。

轉載請聯繫我們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