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流行五服喪服制度,難怪有人披麻戴孝,有人只頭上纏著白布

2020-03-13   農俗俱樂部

不知道大家所在的農村辦喪事是怎樣的,在我老家有人去世後,參加葬禮的人有的會披麻戴孝,就是身上穿著很大片的白色衣服,當地稱「孝衣」頭上還要帶著白色的帽子。

但有的人卻只是頭上纏著白布(我老家叫「孝帕」),卻沒有穿孝衣,還有的手腕上帶著紅布條,那為何同樣是參加葬禮的人,卻有不同的打扮呢?

這其實與農村流行的喪服制度——五服有關。

今天就簡單來和大家說說這種喪服制度吧!

五服制度

「五服」是很多農村地區都比較流行的一種喪服制度,最開始的意思指的就是五種孝服。

五種孝服有不同顏色和布料,不同的顏色和布料代表不同的身份。

比如穿白色孝服的是與去世之人同輩、外親。

而穿黃布則是玄孫輩, 穿紅布的是直系玄孫(因玄孫為五代子孫,用紅色隱含笑喪之義),成年人頭上要配上喪布改成的草箍,小孩要戴帽子,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

而布料的區別上,麻布代指子女兒媳,披麻戴孝也是這個意思,與逝者是最直系的關係,而孫侄甥則穿宣布,曾孫輩穿淺布。

還有一種說法,孝服是有等級的。

最高等的是斬衰(zhuan cui)服,這是五等喪服中的最高等級,用很粗的麻布製作二層,衣角是不縫邊的。

這種孝服的服期是3年,是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穿的。

其次是齊衰(zi cui)服,根據親疏關係分為杖期(ji)、不杖期、五月、三月,與斬衰相反,這是需要縫衣邊的。

「杖期」是一種服喪禮制,杖就是居喪時拿的孝棒,而期就是一年之喪,所以「杖期」的意思就是期服用杖,就是說,一年內要用喪棒。

而「不杖期」自然就是不用杖。

這種孝服也稱「齊期孫」,一般是曾孫為曾祖父母穿的,但時間是5個月,祖父母的話是1年,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的話,就是3個月。

第三等則是大功,在大功及以下都不用杖。

大功的服期是9個月,一般是堂兄弟之間,成為「大功兄」。

有大功,就有小功。

第四等小功的服期是5個月,是曾孫為曾祖父母穿的,稱「小功曾孫」,侄孫為伯叔祖父母服的,也叫「小功孫」。

此外還有「小功侄」、「小功兄」等。

最後一等就是緦麻,這種孝服的服期是3個月,一般是玄孫為高祖父母服的,也稱「緦麻玄孫」,曾侄孫為曾伯叔祖祖父母穿的,也叫「緦服孫」,有的也是堂侄為族伯叔父母服的。

而就不了材質來說,緦麻的質地是最精細的。

此外五服之外還有袒免(tan wen),這是來孫為高祖之父服的,也叫「袒免來孫」。

農村對於孝服這件事上的講究會比較多,喪服的不同,取決於自身與逝者的關係,親的人服喪重,一般關係就服輕。

一些地方有「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就是說,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係在五代之內的就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正好是五代,就稱為「五服」。

所以「五服」既可以指喪服,也可以代指農村的一些親屬關係。

五服之外不親,家裡有婚喪嫁娶,五服之人大多是要參加的,不然很容易落人口實。

出五服

農村也有「出五服」的習俗,就是說,如果與逝者的關係不在五服之內,那麼就可以不再為其服喪,也叫「出服」。

在農村看來,只要出五服就可以通婚,很多人以為出五服就是超過五代,但其實,五代算一服,所以出五服應該是二十五代才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按照以前農村的服喪制度,越是關係親密的,服喪時間越長,所穿的喪服質量越差,越粗糙,穿起來越不舒服。

可能人們覺得通過這種方式來銘記住逝去的親人,用身體上的不舒服來與去世親人同在。

比起城裡人辦葬禮的安靜簡易,農村對於身後事真的是大辦特辦,這點非常不值得提倡。

本身失去親人就是件疼痛的事,所以如果去農村參加葬禮,最好別穿有顏色的衣服,白色、黑色、灰色比較適合。

有的小年輕不懂,人家辦葬禮她穿的花枝招展的,不被說才怪。

但農村這些年也有些奇怪的習俗,比如喜喪和哭喪,在老人的葬禮上看那些奇奇怪怪的節目本就不合適,為了顯得自己孝順還找哭喪人來幫忙演戲,這些都是傷財又不好的習俗。

其實農村的喪事習俗也一直在更變,也根除了一些繁瑣不必要的習俗,但個人覺得喪服是一種農村文化,可以保留簡單的作為傳承,本身也是一種孝道的延續。

至於說守孝的時間,我覺得這是每個人的自由。

就像有人說,人一輩子會死三次,第一次是心臟停止跳動時,身體的消亡;第二次則是下葬時,人們宣告你離開世界;第三次則是世界上再也沒人記得你。

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閉眼的一天,守孝多久,如果只是一個形式,那麼強行記住的時間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延續。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那麼大家對於農村的五服制度還有哪些看法呢?此外對於農村喪服,你們那邊還有哪些值得補充的習俗呢?一起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