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劃
20世紀40年代,是一個關乎民族命運與國家存亡的緊要時期,一位愛國將軍在當時的眉山縣曾舉辦過抗日募捐活動,而一位眉山青年捐出了自己所繪的200本漫畫,深受將軍賞識,也激發了眉山人的愛國熱情,將募捐活動推向了高潮。
這位愛國將軍,便是馮玉祥,而這位眉山青年就是杜重劃。杜重劃是原眉山縣永壽鎮(今東坡區永壽鎮)人,他年輕時曾經歷了一段坎坷的歲月,但鍾情於繪畫,此後一生歲月皆與繪畫有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其勤奮好學的精神,更是激勵著無數人努力向上。
男兒窮身不窮心
杜重劃(右四)在西雙版納。
「生失父愛幼失母,至今不識慈嚴身。英年四方求一飽,男兒窮身不窮心。坎坷生涯恨與淚,潑灑成畫流亡人。自頭始悟馬列理,筆禿猶壯龍虎軍。人生之樂安所在,風雨寒暑育春英。」正如杜重劃的自序詩《苦行樂》所述,他年輕時度過了一段坎坷的歲月。1919年,他出生於清末秀才之家,在他5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寄養在外祖母家,後來跟隨四姨母生活。這樣的經歷讓杜重劃生性沉默寡言,好在他從小聰明好學,尤其喜歡繪畫,小學畢業後考入西南美專成都分校西畫組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在族親資助下,他考入成都南虹藝術高級職業學校專習美工,畢業後進入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印染組修業4年。
然而,迫於生計,杜重劃不得不輟學去找工作。1942年,杜重劃回到原眉山縣女中擔任美術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之餘,繼續心愛的繪畫事業,他將看到的社會各階層生活情景,以漫畫的形式描繪下來,其中有掙扎在飢餓線上的老百姓,也有剝削者的形象,由於他對貧苦老百姓懷有極大的同情,對剝削者有極大的憤怒,這些漫畫都極具感染力。後來,杜重劃將這些漫畫編輯成冊;自費出版了《社會漫畫選》,在書店寄賣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被稱為「眉山豐子愷」。
20世紀40年代初,愛國將軍馮玉祥來眉山為抗日募捐時,偶然間在書店看到了杜重劃的漫畫集《社會漫畫集》,大為賞識,一邊看畫一邊向書店營業員打聽杜重劃的情況,並派人通知杜重劃見面。馮玉祥將軍見到杜重劃後給予了高度評價:「藝術家,杜重劃,出了一本社會畫……張張寫真實,不虛假,題了詩,我為他。期盼同胞多學畫,個個知道愛國家。」
抗日募捐的第一天,杜重劃捐出了200本《社會漫畫選》義賣,馮玉祥當場宣布,他願每本畫集上寫上「馮玉祥」三個字,不一會兒,200本全部賣完了,將募捐的氣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
1945年,馮玉祥創作其回憶錄《我的生活》,邀請杜重劃為其畫插圖。「由於年紀小,只能憑藉想像去畫,所以,往往與原來的面目有很大的出入。馮將軍看了後耐心地給我指點,講解清朝士兵的服裝樣式,有時候還要畫給我看。」這些經歷讓他感悟頗深,也形成了藝術要來源於生活的理念。後來,馮玉祥推薦他到重慶璧山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系深造,並資助杜重劃完成學業。
為阿炳繪像
杜重劃筆下的三蘇祠。
20世紀50年代,杜重劃被分配到江蘇公立文化教育學院美術系任助教兼蘇州美專講師,先後在江蘇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學院任教,常利用業餘時間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創作了一大批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其中描繪蘇州郊區的農村婦女挑菜上街的人物畫《上市去》最具代表性,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影響,因此而被文化部收藏。
這段時間,杜重劃依然堅持寫生創作,即使在寒冬臘月,他的手凍得長滿了凍瘡,又疼又癢依然還在堅持繪畫。鍥而不捨的堅持,不僅提高了杜重劃的繪畫水平,也鍛鍊了他的觀察能力,最為傳奇的是他為已故音樂人華彥鈞(瞎子阿炳)繪畫像的經歷。
阿炳是中國傑出的一位民間音樂家,其創作存世的6首樂曲皆為民樂瑰寶,尤以二胡曲《二泉映月》最為出名。 阿炳逝世後,他的藝術成就愈來愈為人們所推崇,遺憾的是,阿炳存世僅一張黑白照片,於是阿炳生前的友人邀請杜重劃為他畫一幅畫像。
畫阿炳也許最好的捷徑就是按其遺像來畫,但杜重劃沒有遵循此途,而是採取了一種特殊的方法。杜重劃除了參考阿炳的遺像,還在南京新街口等熱鬧地段體察路人,請阿炳好友一一指認過路人臉上某部位與阿炳神似之處,再經過速寫、修正、組合,最後畫出了阿炳像。這幅阿炳像形似更神似,得到了見過阿炳的人們的一致認可,彌足珍貴,後被阿炳友人捐贈給了無錫書畫博物館收藏。
走出國門 享譽世界
杜重劃作品。
20世紀80年代,杜重劃加入了蘇州書畫界訪軍代表團,先後到雲、桂邊疆的法卡山、友誼關等地慰問戍邊戰士;獨自到雲、桂前線的邊防哨卡體驗戰士生活;到新疆訪問祖國西陲的邊防前哨——托雲邊防站;到浙江東海的大陳、洞頭、舟山等島體驗生活。一系列訪問和體驗生活,賦予杜重劃創作靈感,期間,他創作出表現英雄群體的《九小松圖》,長6.3米、寬1.8米的大型軍史畫《團結頌》等作品,深受好評。
杜重劃在致力於現實主義繪畫創作的同時,還進行古人物畫創作。他的畫作根據國情需要選材,落筆於愛國正直、品格高尚的古人物,造型上力求讓廣大群眾都能看懂和理解,創作技法上抽象和具體結合、現實與浪漫結合,將清淡醇厚筆墨與富麗工緻表現融為一體。不僅如此,杜重劃的畫表現古人詩意外,還以自己的詩意提煉畫意,融詩、書、畫於一體,予人啟迪,給人樂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被同行稱譽為「古人物具有吸引力,在筆墨技巧上已趨成熟。」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杜重劃古代人物作品相繼走出國門,深為國人和國際友人喜愛。1986年在保加利亞展出作品《屈原》《蘇東坡》,1987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市國際藝術節展出《張旭》,1988年在日本的「日本、中國藝術家百人畫展」展出《知音圖》《校經圖》。1989年,受美國舊金山市《中國畫廊》邀請,前往辦個人畫展,隨帶40幅以古代人物畫為主的作品,引起了巨大轟動。
成名後的杜重劃不忘故鄉,多次回鄉為眉山創作國畫,深受眉山人敬重。1990年4月15日,杜重劃在蘇州病逝,他的傳奇故事在眉山傳頌著,他的繪畫精神也在眉山發揚光大。
RECOMMEND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