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蘇東坡》| 官員東坡⑭:潁州揚州

2020-01-19     眉山東坡文化

文/劉寅

蘇軾初知潁州,日子比較愜意。潁州地平無山,只一條潁水穿城而過,蘇軾愛乘一小舟,泛於湖上,一待就是大半天。百姓們笑眯眯地盯著可愛的老太守,把他並這西湖也作了風景。百姓為何高興呢?蘇軾不太清楚,「我性喜臨水,得潁意甚奇怪。到官十日來,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語,使君老而痴。使君實不痴,流水有令姿……」

當地有傳說,「世亂潁水濁,世治潁水清。」蘇軾倚在船頭,俯看明鏡的湖面,偶泛微波,自己的倒影隨水紋散成各種形狀,他看入神了:「畫船俯明鏡,笑問汝為誰?忽然生鱗甲,亂我須與眉。散為百東坡,頃刻復在茲……」遠離汴京,也遠離煩惱,他這會兒五十六歲了,細水長流的日子最是珍貴。他揣著還鄉的夢,不時也會念起家鄉的荔枝樹,那紅紅的小果,應當熟過許多次了吧。

潁州朋友多,有趙令疇(時為潁州通判)、劉季孫、陳師道,還有歐陽子孫一家。蘇門訪客勤,堂前賓朋飲。蘇軾悠哉游哉,沉於幾分微醉,偶爾懶散一下也未嘗不可。十月,他舊病復發,索性向朝廷請了假,躲在家裡偷懶,或有點還鄉的感覺了:「公退清閒如致仕,酒餘歡適似還鄉。不妨更有安心病,臥看縈簾一炷香。」安心真好,病也舒坦。

潁州事閒,但也不至於無事可做。蘇軾知潁州不過半年,仍舊辦了幾件大事。當時,開封附近常有水災,當官的毫不細究,只挖溝排水,使下游的陳州無故受災。陳州也不幹了,又要挖溝把水注入潁水,試圖從潁水排往淮河。這種「以鄰為壑」的狗屁法子,朝廷居然准了,拉開手腳就要動工。蘇軾覺著不對頭,帶一撥人仔細勘察,詳細記錄各個地勢高低,結論很明確:淮河水線高於溝渠一丈,注水淮河必將倒灌,陳州與開封遭得更慘。蘇軾上《論八丈溝利害,不可開狀》,及時給攔了下來,阻止了一場大災難。

冬季,與潁州相鄰的廬州、蒙州、壽州等地遭遇大饑荒。百姓啃樹皮,賊盜風四起,大批難民離鄉避難,潁州是首選的去處。難民未至時,蘇軾先有預見,他給朝廷上札子,求些錢物購儲糧食,更有通判趙令疇建議,可以義倉積穀數千石、作院酒炭數萬稱,全部低價供給難民,蘇軾大喜。寒冬臘月,風霜刺骨,難民有積穀得以充飢,有酒炭得以取暖,蘇軾與趙令疇登台俯望,心裡終於寬慰下來。臥病在床的蘇門弟子陳師道聞之,感動極了,拖著病體,為蘇軾濟民之事寫下一首《雪中》。災荒與賊盜並行,蘇軾配合汝陰縣尉李直方,打黑除惡,一如既往毫不留情。

元祐六年(1091)十二月,張方平在南都去世,享年八十五歲。八日,訃告傳至潁州,蘇軾驚聞,慟哭,當即披了喪服,於薦福禪院奠祭。張方平是蘇家的大恩人,是最早識拔蘇軾兄弟的,也是二人最為敬重的恩師。自成都初識,邇來已近40年了。當日烏台詩案,兄弟二人均被貶,蘇轍半途謁見恩師,臨行時,方平口占別詩一首,話音未起,雙淚長流。這位剛毅、倔強的老人,一生未向任何人掉淚,唯向蘇軾兄弟灑涕而已。幾個月後,蘇軾在揚州,為恩師撰寫了七千餘字的墓志銘。

元祐七年(1092)二月,朝廷調令至,蘇軾以龍圖閣學士充淮南東路兵馬鈐轄,知揚州軍州事。不過半年時間,一家人又得換地方了。官船向揚州,蘇軾起鄉愁。輾轉這麼些年,何時能歸鄉呢?他有過自揚州還鄉的計劃,並付於紙上,但這與現實終究沾不上邊。蘇軾到揚州,始和淵明詩,關於這個,我們後面再談。

唐有「揚一益二」之說,形容揚州之富饒華貴。這兒也確實如此,但時下顯得華而不實,熙寧年間的各種亂象,揚州也難以倖免。蘇軾於三月十二日抵揚州,立馬就做了件大事。揚州有萬花會,是模仿當時的洛陽。洛陽牡丹,揚州芍藥,均名聞天下。臭名昭著的蔡京任揚州太守時,開了萬花會的頭,離任後,後繼者悉數效仿。表面上看著轟轟烈烈,一派富貴之景,私底下也暗含著藉此剝削老百姓的種種手段。官府命令百姓種花,再以低價收購,百姓為之受累,官府藉此得利,太簡單不過了。《東坡志林》記載:「余始至,問民疾苦,以此為首,遂罷之。」蘇軾很明白:「以一笑樂,為窮民之害。」到任僅4天,就罷了萬花會。

消息傳到蔡京耳朵里,這傢伙恨得牙痒痒,蘇軾毫不理會,再對揚州官員說:今後不論誰來為官,一律不准搞萬花會。官吏們相顧無言,唯有點頭諾諾。

罷了萬花會,再罷「豐收舞」,蘇軾的動作來得極快。舞,實為群狼亂舞。這一年正逢豐年,然而百姓臉上卻見不著半點喜悅。逢凶年,百姓節衣縮食,日子尚能維繫,若是豐年,則要交積欠,酷吏催逼,反倒活不下去。州官試圖用「豐收舞」迷惑蘇軾,忽悠蘇軾,怎想來揚州路上,蘇軾已差人實地調查。有時他自個兒去,不帶任何隨從,他只相信老百姓,並不信當地什麼官員。

所謂積欠的舊帳,其實一多半朝廷早就赦免了。當地官員瞞著下面,照樣催收,全為那一點漁利。蘇軾給朝廷上了奏狀,迅速得到回應,許多欠帳就此一筆勾銷。蘇軾心情大好,「詔書寬積欠,父老顏色好。再拜賀吾君,獲此不貪寶。」

揚州一帶多漕運,即以水路運輸朝廷每年發放的六百萬石糧食。蘇軾調查國家漕運,發現官糧短缺竟然高達百分之八,各處官員從中撈一把已成慣例。稅官以「超收為功」,設「稅務歲終獎格」,濫發獎金,年底看誰撈得多。蘇軾大喊:「運法之壞,一至於此!」他上《乞罷稅務歲終賞格狀》,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呼號,感人,也令人沮喪,一朝之傾覆,僅憑一顆赤子之心,實難扭轉。

蘇軾在揚州,幾乎轉眼就忙過去了,絲毫沒有潁州那般閒情逸志。國之安危,民之生計,於他而言,仍需先行。然而九月朝廷下詔,蘇軾以兵部尚書召還,揚州之任也不過半年時間,許多事情才開個頭,就得落下了。

這是蘇軾最後一次進京,身份也最為顯赫,待的時間不長,但經歷了他仕途生涯最大的轉折。

作者簡介:

劉寅,現為眉山市作協會員,眉山日報社編輯,有多篇新聞、散文、紀實文學作品獲四川新聞獎、副刊類一等獎、眉山市東坡文藝獎等。《探秘蘇東坡》為作者首部紀傳體小說。

《探秘蘇東坡》

該書從印象東坡、學子東坡、情感東坡、官員東坡、行走東坡、美食東坡和神秘東坡七個角度,探索蘇東坡的生命軌跡的真善美的本質和精神。

購書請留言!

坤維上腴 岷峨奧區——眉山:歷史人文薈萃之地

行攝眉山 | 從這個視角看眉山,實在太美了!

蔣藍:張獻忠身世及形象演變史

蘇東坡:人生浮沉,最在意的還是一個「情」

人物 | 李俊賢:眉山走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秘眉山碼頭•岷江篇| 從岷江說開去

探秘眉山碼頭•岷江篇| 眉山老城的碼頭記憶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劉寅

編輯:熊莉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HeSvm8B3uTiws8KBF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