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革命前的伊朗還是一個世俗化國家,巴列維王朝在美國支持下進行西方化改革,以美國為藍本進行現代化改造。巴列維王朝的「白色革命」非常成功,農業基本實現機械化,工業年增長率15%,國民生產總值從104億美元增加到了510億美元。然而,這些成果僅限於德黑蘭等大城市,德黑蘭以外的農村地區還是一片蠻荒,導致農村人口大量湧進城市,伊朗總人口3370萬,城市人口就有1590萬。
在農村地區,嬰兒死亡率達12%,農村人口消費總額僅占全國的19%,最窮的17%的人口只有1%的收入。所以,巴列維時代不是貧民的時代,而是德黑蘭富裕階層的時代,外界宣傳的巴列維王朝並不值得稱讚。霍梅尼振臂一呼,立刻有超過1000萬人舉行遊行示威,要求罷免國王,讓霍梅尼回國。
伊斯蘭革命發生得太突然,出乎所有國家的意料,連美國都沒有想到,一個現代化的政權為何會在一夜之間被一場不流血的革命徹底推翻。然而,伊斯蘭革命並沒有給伊朗帶來新的變化,底層民眾沒有得到霍梅尼承諾的土地和財富,依舊一貧如洗,只是統治階級從官僚階層變成了教士階層。
教士階層掌控了國家財富,他們以基金會的形式控制了伊朗各行各業,掌握的財富占伊朗GDP的80%,基金會的大權則掌握在伊朗教士家族手中。據統計,300個教士家族掌握著伊朗60%以上的財富,剩下的則被幾千個教士瓜分,底層百姓只占很少一部分。伊朗的經濟命脈石油,也被掌控在伊斯蘭革命衛隊手中,每年收益高達幾百億美元,最後也通過各種方式流轉到教士手中。
教士階層富得流油,底層階級卻一貧如洗,儘管伊朗政府利用宗教進行了精神麻痹,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神權並不能拯救這個國家。近些年,伊朗各地頻繁爆發遊行示威活動,內部矛盾激烈,如果不是美國突然發難,那麼光是內部矛盾就足以讓魯哈尼政府焦頭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