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萬軍人當群演,只為拍一部戰爭電影,血漿就用了100公斤

2019-11-05   春秋史館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拍攝了許多反映解放戰爭的影視作品。這些作品由官方出資,完全是不計成本拍攝的,但沒有哪一部能像《大決戰》這樣耗資巨大、動員規模大、影響力廣,直到今天還有許多鏡頭被引用,堪稱戰爭影片中的史詩級巨製。可以斷言,未來也不會有哪一部影視作品在製作場面上超過《大決戰》。

《大決戰》是一部電影合集,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還原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進程,總時長超過600分鐘。為了儘可能逼真,參演人員幾乎都是現役軍人,解放軍調動了瀋陽、北京、南京、濟南、蘭州五個軍區以及軍事院校、武警部隊共20多個軍級單位、30多個師、團單位,共13萬多名軍人參與拍攝,累計出動達330萬人次。

軍人參演的效果顯而易見。《淮海戰役》部分中,黃維兵團列陣過江的長鏡頭成為經典,其中有坦克三角進攻陣型、摩托化部隊四路行軍、五路步兵縱隊行軍,有浮橋、有騎兵和機械化部隊快速機動通道,多而不亂,縱隊在交叉時自動避讓,無人指揮卻井然有序。假如黃維兵團能走出這樣的陣列也不至於吃了敗仗,而我軍也是在打完韓戰後開展軍隊正規化建設才達到這個水平的。

除了參演人員,武器裝備和物資使用上也非常講究。當時沒有電影特效,八一電影廠動用了160噸炸藥、火炮百餘門、空包炮彈170多萬發、實彈1萬多發、解放軍棉衣5823套、國民黨棉衣4331套、血漿100公斤,以及坦克50輛、100輛可炸汽車、藥品120噸、老式電話100部。除此之外,還特地搭建了20間藥品倉庫,動用了20餘架初教-6戰鬥機扮演國民黨軍的P-51戰機。

值得一提的是,劇組特地邀請了三大戰役親歷者參與了拍攝,一位上將,一位中將、一位少將親自擔任顧問,張震上將還是淮海戰役總指揮粟裕將軍的得力助手。將軍都親自下場,戰士們的表演就更加賣力,抬著梯子渡河攻城,在寒冬中跳入冰冷的河水中,還忍受著實彈和火焰噴射器的非接觸攻擊,真實地還原了淮海大決戰中圍殲黃維兵團的真實天場景。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大決戰》這樣的巨製,再多的資金、再好的技術也拍不出第二部《大決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