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個熱點最多持續一個禮拜。
從24日北京楊文醫生被害,到今天,剛好一周了,我們看到,熱度已開始消退。人們開始熱議新的話題:閒魚喊話騰訊、胖五飛天以及大洋彼岸的持刀傷人。
真相在哪裡?悲劇發生後,有人叫喊。
但真相其實有了,即使還不夠詳盡。
早上看到《新民晚報》披露了更多信息。在上篇文章之後,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再說一說。這些信息,很多並不是新聞,就埋藏在之前熱傳的鋪天蓋地的謠言之下。它們並不「刺激」,也便不引人關注。
首先關於兇手:這是個無業者,屬家中老小。之前人生中,幫高校打過工,之後又養豬喂牛,均不成功。行兇前,仍處無業狀態,在外租房。
從心理上來說,這樣的人最容易偏執,被負面情緒控制。而在治療母親過程中,想必其也無力出錢,一般情況下,只能更多的「出力」「出策」。
另一點是關於矛盾。
一位跟老太太曾在同一病房的患者家屬回憶:「當時說他母親發燒,大夫開的點滴不對,導致高燒不退。一晚上,一直在找值班大夫說這事。孫文斌說自己懂醫,就是大夫開錯了藥,導致這種情況。」
另一矛盾在於是否將母親從急診部轉向住院治療。主要是急診無法報銷,住院才能用醫保。
孫文斌姐姐說,在急診治療下去意味著要自費,但家裡的經濟情況不好。
孫文斌看到情況後不滿,認為「想住院又不讓咱們進,醫院就想置咱們於死地,讓咱們把錢都花在這兒,傾家蕩產。」
為什麼想住院卻不能?
據媒體報道及一部分醫生披露,存在這樣一種現實:醫院醫保是有額度的。如果超過了,醫院就要自己補,也要扣科室獎金。特別到下半年,很多醫院醫保額度都要嚴控,這也便出現了「想住院卻不讓住」的窘境,於是病人壓在急診,患者有情緒,醫生也難做,矛盾就極易激化。
與此相關,這兩天還有一條新聞《一位89歲老人的最後44天》。這位老人中風後,被迫44天輾轉4家醫院。因醫院為保營收,強調「床位周轉率」「人均創收」指標,所以大型公立醫院首先選擇急性疾病並有手術需求的住院病人,而在其好轉後,又要求儘快出院。至於平均住院花費少、醫保報銷比例較高的高齡病人,便不太「討喜」。
不能不說,這些制度上的不健全,在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痛感的同時,更造成社會對醫院「唯利是圖」的負面情緒。而這種情緒,極易釋放到醫護人員身上,令他們淪為背鍋俠。
任何職業都有好人壞人,也有才俊與庸徒。在前述制度問題上,如果再爆發一些不良醫生及醫療事故的負面新聞,通過輿論熱炒,就容易混合起來,形成對醫護人員的偏見和敵視。
目前無法判斷:孫家老人無法安排住院,有沒有這些因素。但從孫家人表現來看,他們的所有邏輯,其實都是對醫生「有罪推定」,帶有深深的社會偏見的烙印。
在非理性情緒之下,所有人都可能成為輸家。
比如,就有很多人看見醫生先判定「良心壞了」,於是暴力傷醫、辱醫事件不絕,讓更多從業者兩股戰戰,消減了從業願望。
楊文悲劇發生後,就有醫學顧問曝光,近兩年明顯感到願意轉行的醫生越來越多,甚至很多人還在讀書,就考慮轉行了。這種對醫護人員的惡劣環境不消除,臨床上一線醫生缺口會越來越大,實習和進修醫生也便承擔更多責任,而這就進一步加強他們逃離決心。這種惡性循環,只會讓我們未來就醫環境愈發惡劣。
再比如,很多醫護人員對患者產生「非理性」「無法溝通」「暴虐」的印象。當醫護人員和醫院需要把患者都當做暴徒來防範,這樣就醫體驗惡化,醫患之間的牆也必更加厚重,偏見、矛盾也便更加尖銳。
基於上述因素,我不同意:將楊文醫生的被害,僅當作普通刑事案件來應對。目前,已有很多醫院從領導出發,統一口徑,傳遞這種論調。
若如此,不過是將兇手繩之以法,到此為止。但更多的楊文醫生,在未來,能夠免於威脅和恐懼麼?
不能忘了,制度不健全的創口,就像一把雙刃劍,站在兩邊的醫護人員和患者,都是被切割的弱者。不希望,這樣的雙向切割,長久培養一種戾氣,只能在人與人之間揮舞。則終有捂不住的火苗,演變成災難。
社會不平的負能量、制度不健全的刀創、理性缺失的心理扭曲,這每一種可能造就惡與悲劇的病灶,都不容放過。
魯迅所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也正如前文所述,人類的遺忘是強大的。即使在楊文被害之後,也仍有很多人,對於慘劇並不關心,更遑論未來。我們曾經歷多少人禍,如今都視若雲淡風輕,甚至有人不怕它們重頭再來。正是針對這種容易麻木冷漠的人性,每當悲患發生之時,才更該及時反思、深刻反思。
我很擔心,隨著一句「刑事犯罪」被簡單蓋棺定論,於是整齊的譴責和悼念之後,這些並不刺激眼球的真相、楊文醫生的死,及潛藏在醫院中的危機,一起隨風飄散。
我看到它正在一點點變成現實。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秦鑒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