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com
前些年我就和朋友開玩笑說,對我來說,許多微信群的意義幾乎等價於澡堂子:平時根本當它不存在,不爽的時候進去沖兩把涼,然後再出來。玩笑歸玩笑,不少人也贊同——確實,大多數群都沒什麼意義,不需要去刷存在感。
不過最近我確實退了不少群,有朋友說:你看著不爽,不看就是了,何必退呢?退了「信息繭」不是越厲害?我想了想,不是的。
細數該退掉的群,大致有兩類。
第一類我稱之為「SOP型」。SOP就是「標準操作規程」,如果你去看過工廠的流水線就知道,每個工位上都貼有SOP,告訴你上一個工序的結果是什麼,你要交出的結果是什麼,每種情況應當怎麼辦,然後你不用動腦子照章辦事就可以。
「SOP群」的反應也與之類似,我總結如下:
雖然老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如果真的半點新鮮也沒有,日復一日都是機械的「照章辦事」,是個人都會厭煩的——去問問生產線上的工人就會知道這點。社交本是疏解煩悶、提供新鮮感的手段之一,若也成了SOP,那真是再悲哀也沒有了。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在複雜世界中,SOP式反應很可能完全偏離「實事求是」,甚至簡直是大錯特錯。
比如廣受好評的,美國作家何偉寫的《江城》,講述了他上世紀90年代在長江邊的一座小城涪陵生活的感受。其中反覆提到當地有很多古蹟,隨著三峽工程的修建,水位的上漲,古蹟將會沉入水下,再也看不到。他總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如果按照SOP,看到這裡要如何想?雖然水位上漲古蹟被淹雖然是事實,但「可惜」表達了洋人的優越感,完全是在惡毒攻擊。所以,我們應當抵制這本書,抵制這個作者,對嗎?
但是如果你耐心繼續接著讀,冬天,作者感受到刻骨的寒冷,不得不打開電暖器讓屋子變得暖和點。「那一刻,我終於理解了古蹟被淹沒的意義(大意如此,未查原文)」。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感到了某種複雜的矛盾?一種超越了簡單「對」和「錯」的無奈和反思?許多時候,正是因為能感受和理解這種無奈,觀點不同的人方才可以交流。
再比如,這幾天熱傳的《美國工廠》,各種看法很多。最近被某些小報描述為「一貫反華」的《紐約客》前幾天也發表了一篇文章,在介紹導演的過往一直在關注美國普通人的生活等等影片背景信息之後,在作者觀影的放映現場,導演接受採訪時說出了非常「大逆不道」的言論。
(中國)確實存在很強的使命感,一種民族性質的使命感。他們(中國人)正在崛起,在美國,大部分工人卻在從穩定的中產衰落到底線——中產的下層。感覺就是,如果你回頭去看自己的上一輩或者上兩輩,他們都比你要過得好。我們越來越糟糕,文化、國家、社會都在變糟糕。這樣的未來看不到希望,中國卻恰恰相反。「American Factory,」 a New Netflix Film from the Obamas,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of a Globalized Economy, New Yorker
這還不是最奇怪的。如果你縱覽全文,發現它很難用「陰謀唱衰美國」或者「惡意捧殺中國」來概括,更多是描述一種複雜的困境,展示不同的側面。在文章的結尾,一名現場觀眾表達的是對紀錄片導演的感謝:我們出生在典型的工人家庭,很少在大螢幕上看到自己。感謝你們,我們的聲音才能被聽到……
這複雜的一切,完全不能簡單以SOP來應對。
不要以為這種例子很少,如果你認真去看,會發現這種例子俯拾皆是。前幾周Wired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西方人如何誤解了中國的社會信用積分系統》,開篇就諷刺說:「許多人詬病中國的信用積分制度。但奇怪的是,對於中國的這套系統,他們自己還沒有西方人了解得多……」
如今許多人都念叨的一個詞是「降維打擊」,我想這就是活生生的「降維打擊」的例子,SOP被複雜世界降維打擊了。當然,這並不妨礙「不知道自己被打擊了」或者「假裝自己不知道自己被打擊了」。
SOP流行的群,不入也罷。
第二類我稱為「抬槓型」。抬槓這種行為很好識別,他不以給出更多信息,引發更多思考為目的,而是以「你錯了,我對了」、「你又錯了,我又對了」為目的。所以它既不能存在於個人的反思,也不能存在於良性的對話,群,是抬槓的最佳生存場所。
下面列舉幾種典型的抬槓,並說明他們為何不能提供更多信息,引發更多思考。
第一種抬槓是「你不要以為你多看了東西就了不起」。
這種抬槓是最沒有水平的,因為它首先暴露了「自己看得不夠多」,而且搞錯了目標:多看資料並不是為了「了不起」,而是加深對世界的認知。
毛澤東同志在遵義會議上,就遇到過這種抬槓:「你不要以為你讀了點《孫子兵法》就了不起」。當然,他的反問也很有力:「那你倒是說說看,你讀過多少《孫子兵法》,你懂得多少《孫子兵法》?」
第二種抬槓是「對錯都是相對的」或者「沒有十全十美」之類相對主義說辭。
這種說辭不能說它錯了,但幾乎可以用在任何話題上,所以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無法聚焦到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一個人當然不可能能永遠做好事,但具體到他做的這一件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如果不能簡單下「好」或者「壞」的結論,那到底可以列出哪些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呢?
這些問題答不上來,相對主義說辭就沒有現實意義。
第三種抬槓高級一點,可以舉出一些例子來。
比如你一說《人民日報》的報道,他必然要提「畝產萬斤」。深入談談就會發現,這種人大概僅僅知道「畝產萬斤」這麼四個字,報道原文大概都沒讀過,也不知道當時的社會環境,更不太可能看過各個年代的《人民日報》,不知道比如上世紀80年代,這份報紙曾經充滿了朝氣和理想。他能依據的,永遠只有那麼一兩個簡單的例子。
這種抬槓,時常讓人想起「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
第四種抬槓更高級一點,有一點邏輯,雖然是斷裂的邏輯。
這種抬槓的典型例子,比如本來在討論一個問題,你問他「某人說的這幾段話有什麼問題?」 他就要說:你看歷史上這個作者就說過不靠譜的話嘛;既然這個作者歷史上說幾句不靠譜的話,那麼他就是一個不靠譜的作者;既然他是一個不靠譜的作者,那麼他所有的話必然不靠譜;既然他所有的話都不靠譜,那麼眼下這幾段,不管是否事實清楚、邏輯流暢、觀點清晰,總之就是「不靠譜」。
這種抬槓就像毛毛蟲一樣,來回來去也只有不斷收縮-擴張,不過,外人還真容易看得眼花繚亂。
說到底,如果你所在的群強烈表現出上面兩種特徵,那麼我勸你立刻乾脆退出——相信我,這樣退群基本不會有任何損失,反而避免了信息污染,也避免了浪費口舌。要知道,成年人如果沒有反省的習慣和求真的意識,想要被說服幾乎是不可能的。不信你去看看科學史,即便在天文學大發展之後,還有那麼多人不相信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而且幾乎都可以拿出一套套雄辯的邏輯。
說實在的,如今社會高度發達,只要你有一份收入,經濟能自立,不管你是相信「天圓地方」之類的古老信條,還是相信「人是猴子變的」這樣歪曲的進化論,都不怎麼影響生活。既然如此,何必非要冒難堪也好惱怒也好的代價,去被他人說服呢?
如果你認同上面這些觀點,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退群了怎麼辦?會不會出現「信息繭」、「迴音壁」,只跟自己觀點相同的人交流,越來越狹隘,越來越極端?
答案是:不會。
除了上面說的類型,如果你呆的群僅僅是有不同意見,但大家基本可以做到言之成理,而且不斷有高質量的參考信息冒出來,那麼繼續呆著很可能會受啟發。若大家的面子觀點不那麼重,被人指出錯了能坦然面對,而不是放縱自己的惱火,勃然大怒要「把面子找補回來」,那麼大家都可能受益更多。
有人問,不少群友確實做不到「言之成理」,但是退了群,該上哪打發時間?
我的答案是:脫離社交媒體,認真多看點嚴肅的東西,絲毫不會有「疏離感」。
就拿大眾話題來說吧,前段朋友們都在討論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我也能參與幾下,只是電視劇太長沒時間看,但前兩年書剛出來我就看完了。想起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原著《大江東去》十年前我就看過了而且寫了篇書評大力推薦。今年上半年熱播的《都挺好》,原著《回家》我買的是一版一印,扉頁還有作者簽章……
有朋友覺得很神奇,其實一點不神奇。我所做的無非是控制花在社交媒體和「個性化推薦」的時間,定期去掃描若干嚴肅媒體的報道,堅持看看不熱門但質量很高的專欄或公眾號,每天留出足夠的時間來讀書。無論你之前有沒有積累,這樣做個三五個月,絕對可以看出效果,尤其是在周圍人普遍被社交媒體和「個性化推薦」壟斷的今天。
最後,經常有人問我有沒有粉絲群、小密圈之類。我在這裡統一回答:沒有,實在沒有那些精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