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衡山,作為自然的山脈橫亘在縣境的中間,以南嶽為界,衡山縣方言可分為前山話、後山話與夾山腔。前山話以城關開雲鎮為據點,緊依湘江;後山話以白果鎮為據點,緊依涓水;而這兩條流域之間的分水嶺,大概就是夾山腔的過渡區。
衡山作為自然界線,從湘中平原上隆起,自然切割了山前山後的口音。山前區的南嶽鎮、開雲鎮、長江鎮、店門鎮等講前山話,這也是衡山縣的主力方言。這塊山前稍微平坦之地裸露在湘江左岸,歷來為湘、贛地區進香拜廟的重要通道,在陸路交通不甚發達的明清時期,沿湘江以碼頭鋪為落腳點,所以現在的城關鎮,緊依湘江,成為前山話的集中據點。流經前山區的眾多河流,如龍蔭港、烏石浦港、清涼港,皆注入湘江。
而後山,指南嶽衡山背後西北片區域,包括岳林鄉、拜殿鄉、東湖鎮、馬跡鎮、新橋鎮、白果鎮等講後山話。
因衡山阻絕,後山區以向北流淌的涓水為出行、灌溉通道。這條發源於雙峰九峰山的內陸河流,在流經雙峰、衡山兩地後在湘潭注入湘江。也許是發源於雙峰的原因,流過來的水就帶著雙峰古湘語的口音,讓後山話比前山話聽起來,聲調更加抑揚頓挫,尾音也夾雜著雙峰、湘潭的尾子。
這兩種口音的界線,在沿著037縣道翻越衡山時最為明顯。南嶽鎮與岳林鄉相隔8公里,各為前後山腳,而前者說前山話,後者則說後山口音。
這種明顯的界線在繞經衡山東麓時又是另一種境況,東麓山體垂降緩慢,下了祝融峰後向龍鳳鄉、望峰鄉、嶺坡鄉眺望,山體連綿,在前山與後山之間形成一低矮丘陵通道。這片丘陵地帶即為夾山腔區域,即混雜著後山話與前山話的過渡口音之地,也就是相夾於上述兩片區之間的龍鳳鄉、望峰鄉、嶺坡鄉地界。
有趣的是,即使這一狹窄的陸路孔道內,也是一條涓水的支流桃花溪的主要流域。這樣,根據湘江、涓水、桃花溪的主次關係,衡山縣方言的口音也逐次可以用「喝哪個地方的水,就說哪個地方的話」簡單概括了。
在衡山縣,有句老話「喝哪個地方的水,就說哪個地方的話」。照此講,被南嶽衡山一分為二的衡山縣,山前講前山話,喝湘江水;山後講後山話,喝涓水;而兩者之間的緩衝地帶,亦是山脈起伏的低矮區,講一種夾山腔,是以後山話為主體,前山話緩慢滲透的過渡區,而桃花溪正從此地流過。
山與水自然劃出了這塊湘中地區的口音,在鄉民的認知中也深以為然。那麼,語言到底有沒有這些界線?如果有它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