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古鎮·印象蘭溪

2019-09-27   心好懶人


蘭溪鎮位於益陽市東北部,距市區僅8公里。308省道穿鎮而過,蘭溪河依城而流,水陸交通極為方便,自古以來,商賈雲集,貿易發達,素有「小南京」的美稱。蘭溪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民俗文化之鄉,這裡有全國十大米市之一——蘭溪米市。

配合「一江三路」綜合整治,清除、清運雜草、雜物1000餘噸,整治鎮區主次幹道兩側亂堆亂放220多處,拆除亂搭亂建380餘處。通過綜合治理蘭溪河,蘭溪河由「死水」變「活水」,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古鎮畫卷正徐徐展開。

民俗文化



蘭溪是著名的民俗文化之鄉。蘭溪是益陽花鼓戲的發源地之一。一到春節,賽花鼓、耍流星、舞龍燈、觀彩燈、放河燈,目不暇接。益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楓林橋是蘭溪民俗文化的交匯點,每年的端午節都要划龍舟、吃粽子、對山歌。蘭溪的龍舟又有其獨特之處,龍舟是兩層人劃漿,坐著劃的叫坐橈,站著劃的叫插橈,還有扯閃篙的、吹嗩吶的、擊鼓鳴鑼的、放銃的、掌舵的,一條大的龍舟可容納156人。1995年中國湖南嶽陽第一屆世界龍舟錦標賽上,蘭溪兩艘雙橈龍舟表演大出風頭,雙層划槳獲得表演賽一等獎,單層划槳獲得競技優秀獎。楓林橋兩岸對山歌的風俗沿襲於該橋建成通行時,工匠與當地農民齊唱山歌慶賀,後發展為對歌,其內容如同《詩經》里的「風」,群眾自編自唱,主要反映勞動生活,也有娛樂、打情罵俏等,兩岸觀眾多時逾萬人,群眾喝彩聲響徹兩岸。1956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製作的反映楓林橋習俗的山歌《綠鳥咀綠肚皮》風靡全國。

蘭溪美食


「吃在蘭溪」,這是益陽人的口頭禪,蘭溪人吃東西,「天上飛的除飛機不吃,有腳的除板凳不吃」。蘭溪的飲食文化聞名全市。平時不顯眼的小菜,在家加工一下,變成卜黃瓜皮、卜豆角、卜辣椒、卜芋頭絲、卜茄子、卜扁豆絲等,這些都是席面中最開胃的土菜,其中以林結巴土菜公司的土菜最為出名,其產品遠銷廣東等地。宰牛殺豬後的「下水」(鞭、腸、肚、肺)一經加工,便成了美味可口的「牛雜火鍋」、「豬雜火鍋」,一時間各地人士慕名而至,好不熱鬧。陳多喜的甲魚、張老倌的牛雜、卜長青的黃鱔、陳卓才的豬手、躍老倌的河蟹、陳氏的蚌殼肉,真是應有盡有,眾口能調,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