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熱播的《演員請就位》,讓80、90後熟知的陳凱歌導演,在如今00後稱霸的飯圈刷了波熱度。
也許是近幾年並無優異的票房成績。
從大眾對其執導的《無極》充滿批評的評價、到《趙氏孤兒》的無聊再到《妖貓傳》的看不大懂,都沒能使他在新生代飯圈留下深刻印象。
大家對他的印象可能暫停於和「大陸第一美人」陳紅的婚姻,或者更新於有著出眾的長相和「星二代」、「陳凱歌、陳紅兒子」標籤的00後小生陳飛宇。
最近《霸王別姬》重映的消息席捲了微博、知乎等各個現娛社交軟體,但導演陳凱歌卻沒能砸出水花。
說起名導陳凱歌的最近的電影,大家的印象可能就是當時兩極分化極嚴重的《妖貓傳》。
晦澀難懂的劇情和楊貴妃演員的顏值,讓這個曾經執導拍攝了紅遍亞洲的經典名作《霸王別姬》的名導演飽受「江郎才盡」的質疑。
在飯圈眼裡,仿佛除了「陳飛宇」,「陳紅的老公」和名導演這三個標籤,大家一點也不能將陳凱歌與好電影聯繫起來。
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演員請就位》中某一期。
陳凱歌帶領組內的新生代演員翻拍了仙俠劇經典《仙劍》,不僅受到了其他三位導師的一致差評,也使毛曉惠飾演的靈兒一度衝上了熱搜第二。
可是拍電影已經30餘年的陳凱歌,什麼差評沒有見過。
這並不會打擊他將自己獨有的電影美學和故事構造,展現在公眾面前的積極性。
如今,陳凱歌版《仙劍》差在哪兒早已隨著《演員》的熱度消逝而被人遺忘。
但他鼓勵演員們的那段話仍使許多人記憶深刻:「人應該越挫越勇,而不是相反。所以這個時候,我反而對你們產生了更大的信心。你們在這個瞬間,在聽到這麼多批評的時候,反而要相信,你們有大成的可能。」
這段鼓勵別人的話,不也恰恰是陳凱歌的人生信條嗎?自信和越挫越勇。
陳凱歌出生在「電影之家」,父親是《青春之歌》的導演陳懷皚,母親是編劇。
1966年文革的爆發,使想當紅衛兵的陳凱歌因為父親的原因而願望落空,年輕氣盛的陳凱歌也與父親多次衝突。
在1969年的下鄉運動中,陳凱歌主動插隊去雲南這件事更是使他與父親的關係降到了冰點。但也因為這下鄉經歷,使他的處女作《黃土地》取得了不俗成就——第38界銀豹獎。
1977年恢復高考,因著母親喜歡詩文的影響。
有著「文人情懷」陳凱歌自信作文寫的出眾,心儀的是北大中文系,但是落榜了,幾番打聽才得知考官沒看上他的文章。
1978年,因著數理化實在是太差了,但依舊認為自己作文水平不錯的陳凱歌,無奈之下報了不考數理化的北京電影學院。
可是北京電影學院是有面試的,17歲不到就去插隊,之後又當了五年兵的陳凱歌,怎麼會為了意料之外的電影學院面試而去學習電影知識呢?
既沒時間,也沒想到。
可是陳凱歌自信呀,自小生活在文藝氛圍濃厚的家庭中的他有著一副好口才。
他的前妻洪晃曾說:「丫太能說了,再枯燥的事兒他也能給你說出花來。」
所以北影面試壓根也沒讓他感覺為難,即使他對老師提問的:電影節奏是什麼?而不知所云。
但是舌燦蓮花的陳凱歌還是硬著頭皮,一通胡謅,這自信的精氣神卻把老師「糊弄」傻了,這第二次報志願當然是又泡湯了。
可也許是註定陳凱歌要走上這條他曾看不上的導演之路,複試的時候他竟然過了,成為了北電78級導演班的一員。
因為父親是導演的緣故,陳凱歌對這個到處奔波,回家少的職業可謂是相當不待見。
即使註定要走上導演之路,他的寫作熱情和當文人的理想卻並沒有因此退卻。
因此陳凱歌早期的電影與文學聯繫緊密。
他的處女作《黃土地》便是改編自柯藍的散文《空谷回聲》。之後紅遍亞洲的《霸王別姬》和同樣獲獎無數的《風月》,也分別改編自李碧華和葉兆言的小說。
可是文學作品有時候又吐露出晦澀,面對愈加壯大的觀眾群體,只靠改編它並不吃香長久。
90年代是電影與經濟市場的磨合期,商業片成為了電影市場發展的必經轉型之路。
無獨有偶,剛在國際電影市場展露才華的陳凱歌,也面臨著如何將自己的電影風格與大眾口味相契合的問題。
但即便如此,陳凱歌也並未放棄自己的文學情懷。
紅遍亞洲的《霸王別姬》便是他的一次大膽嘗試:不再是文學氣息濃重的作品,而是大眾接受度高的通俗小說。
《霸王別姬》在當時拍攝技術並不高超的年代,絕對是長篇小說改編的最成功的案例。
長篇小說改編的難度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繁瑣的人物線和故事完整講述。
陳凱歌不僅做到了完美的改編和商業片的轉型,更是將自己的文學情懷和東方文學藝術的獨特魅力表現的淋漓盡致。
不容置疑的是,27年過去了,《霸王別姬》依舊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它是中國電影史上商業元素和文化內涵兼具的里程碑,更是唯一一部獲得坎城電影節金獎的華語電影。
哪怕是之後用相似手法拍攝的《風月》,即使獲獎無數,也難以再創輝煌。
正是這些凸顯文學情懷的電影,使陳凱歌在改革開放時期,想要引領中國電影走向世界,與世界電影交流的第五代導演中嶄露頭角。
陳凱歌早期的幾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幾乎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拿獎拿到手軟,這也成就了他名導的金招牌。
可是《霸王別姬》成就了陳凱歌,卻也局限了陳凱歌。
《霸王別姬》的成功助燃了陳凱歌心中熊熊燃燒的文學火焰,他逐漸膨脹的文化情懷表現欲愈加堅定了自己的藝術理想。
此後他的作品多了幾分文學的堆砌,少了幾分通情達理。
1998年堪稱史詩巨作的《荊軻刺秦王》,有著大投資,名演員和高宣傳。
但陳凱歌堅持自己「陳氏風格」的藝術修飾,使這部電影在首映後幾乎得到了每個觀眾的差評,不得已又做了修改。
2005年的《無極》也是如此。
俊男美女無疑是養眼的,可是劇情台詞卻充滿了觀眾難以理解的「文學」「哲學」感。比如: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見的。這彷佛講述物理的語句在電影中難免使人覺得突兀難懂。
陳凱歌在某次訪談中談及《無極》時說他想表達的是:自由。
可是觀眾不懂,那導演的表達就是失敗的,雖然有了高票房,但是名導的口碑卻輸得一塌糊塗。
陳凱歌的口碑崩塌之後,反而越挫越勇,依舊堅信傳統文化和現代電影可以碰撞出美麗的花火。
於是2010年的《趙氏孤兒》上映了。
《趙氏孤兒》改編了中國傳統戲劇中的「救孤獻子」,增添了陳氏獨有的「半吊子」哲學思考和人文關懷,同電影悲劇美學的風格相似,評論也是相當悲劇。
2015年的《道士下山》,在同期電影里競爭了並未激起大水花,觀眾們彷佛已經習慣了陳導通過「陳氏」文學哲學方式,去講述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的電影風格。
客觀評價《道士下山》,布景細緻,人物美感也是槓槓的。
但是人們對名導的高要求使它所表現出來的電影通病:主線混亂,劇情不清晰就顯得詬病頗深,因此被吐槽,被嘲諷的命運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2017年,《妖貓傳》上映前對劇中盛唐布景和人物服飾的宣傳,使不少觀眾對電影充滿信心。
畢竟是金獎傍身的陳凱歌,縱使前期口碑不佳,也不影響人們對他即將上映作品的期待。
原以為是場漂亮的翻身仗,可是上映後隔岸對立的好、差評卻讓人恍惚。
這部披著歷史外衣的聊齋故事,雖然有著悽美的愛情,但前後銜接並不連貫。許多觀眾看完後,仍會納悶:這想表達什麼?
不可否認,雖然故事有點晦澀,但陳凱歌對大唐盛世的描繪令人嘆為觀止,對唐玄宗荒淫懦弱的刻畫簡直入木三分。
整體來看,它比之前的《無極》好的不要太多。
其實,從陳導每部電影的布局美感中都可以感受到陳導的用心。
雖然傳統文化和現代電影,究竟能不能較好的融合尚未有定論,但是文學在電影中的體現也並不是以哲學的方式去講述晦澀的故事。
陳凱歌后期電影口碑的崩壞,與他對「陳氏風格」的文學哲學的堅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也可以說,是他對傳統文學的自信和堅持創作風格的勇氣,局限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