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的母親86歲,為了給她一個幸福的晚年,我們兄妹是這樣做的

2019-12-01   愚伯的自留地

文:吳德林

圖:來自網絡


我是農村長大的人,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兄妹四人養大成人,非常非常不容易,在我十五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那時母親才36歲,當時不少人都勸母親改嫁,但母親卻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記憶里,當別人休息的時候,母親依然還在田裡忙碌,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一天閒著。


後來我們慢慢長大,我們看著母親太勞累,想下學為母親減輕一些生活壓力,但倔強的母親說啥也不同意,一定要我們好好讀書。好在,我和弟弟妹妹都很爭氣,一個個都考上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我畢業後,分配到南京物價局,弟弟分配到安徽蚌埠審計部門,大妹妹到了上海從事財務工作,後來又到了深圳,小妹妹在濟南一所中學教書。


我們一個個像出巢的燕子一樣,飛離了老家的鄉村,但母親卻老了,後來,大妹妹提議,母親日益年邁,要不讓她老人家輪流到我們各自家生活,每家三個月,這樣,母親既可以感受不同的城市生活,也可以給大家孝順母親的機會。


我們感覺這個意見不錯,但當我把這個想法的時候,母親卻委婉拒絕了。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母親,已經習慣了鄉下的生活,在城裡生活,不接地氣。



母親雖然一生勞苦,但上天卻賜給了一個好的身板,在80歲那年,母親依然還種著家裡的一畝多地,家前院後,都種滿了各種蔬菜。


但畢竟這樣的年紀,還是讓人不放心的,於是,在2014年的春節,我們兄妹再次商議,決定採取這樣一種方式照顧母親——每個人回老家照顧母親一個月,這樣彼此輪流,如果誰有什麼特殊情況,可以事先告知,予以調換。


大家都沒有任何反對意見,因為母親在我們身上付出的,我們哪怕用什麼方式來回應,都無法回報母親那博大的愛。再者,就連年齡最小的妹妹,正好也退休了。


於是,我們兄妹四人集資48萬元,給母親在農村的老地基上,造了一幢漂亮的兩層樓,房間裡裝上空調,太陽能和熱水器,也給母親買了舒適的大床,冰箱裡,總裝滿母親愛吃的東西。


母親喜歡勞動,家裡的地依然還種著,不過,改成了果園,我們每個人回家,就和母親一道除草,剪枝,種菜,喂雞喂鴨,這使在城市生活多年生活的我們,可以再次近距離的感受鄉味鄉情。



母親和我們種的菜和水果,吃不了就送給同村的鄉親們,因為,在我們當年最困難的日子很多鄉親都無償的幫過我們。另外我們兄妹回去的時候,也帶上一些,讓城市的家人,也可以領受到來自鄉村母親的溫暖。


弟弟和妹妹都說,這樣每年在老家的農村「鍛鍊」三個月,母親晚年幸福不說,自己在果園裡勞動,身體素質也變好了。尤其是小妹妹,先前是典型的「三高」,經常去醫院,如今幾年下來,身體棒的不得了。行孝和健康一舉兩得。

記得我在聖經上看到這樣一句話:當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


兄妹們都比著孝順,所以母親無論在何處,都對自己的四個子女,讚不絕口,與此同時,村裡的鄰居也對母親的晚年生活,以及子女的孝敬交口稱頌。


因為我們對母親的做法,也給村裡的一些年輕人提供了孝敬的一種新途徑,先前,那些在外工作忙碌的兒女,雖然不能常年陪伴爹娘,但回家的次數也明顯增多了。有個別的,在外面賺到錢,直接回家創業,這樣既可以有收入的保障,也可以和父母在一起。


孝心的漣漪,一層層輻射,如今,我和弟弟妹妹的孩子們,也效法我們的作為,給家庭帶來了別樣的溫馨。



娘在家就在,母親的愛,使家庭的每一個角落都灑滿陽光,再漂泊的心也會安頓下來,再大的陰霾也將隨之散去,人生路上,遇到的波折和困惑,又算得了什麼?我們感謝母親,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老娘伺候好,讓她安度餘生,頤養百年,是我們做兒女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