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礙護理指導

2020-08-01     合民言語康復

原標題:吞咽障礙護理指導

正常吞咽過程

一、前言

食物經口腔咀嚼後,由食道到胃的過程叫吞咽動作。正常吞咽動作分為四個階段,即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食道期。本手冊在介紹病人吞咽困難原因及訓練病人的吞咽能力。

二、什麼是吞咽障礙

指吃東西時食團經過口、咽、食道等任何一個部位發生問題,而導致無法順利的進食,如:圖一。

圖一、吞咽過程解剖圖

三、造成吞咽障礙原因

凡是腦部及神經肌肉疾病,口、咽、食道局部缺陷或腫瘤等疾病,都有可能造成吞咽困難,如:腦癱、肌無力症、腦中風、頭部外傷、腦部手術後、帕金森氏症、唇顎裂、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下咽癌、食道硬化症及病人認知功能不佳,如:老人痴呆症、腦傷後認知不佳等。

四、如何發現吞咽障礙問題

吞咽困難的病人常會出現流口水、舌頭動作不靈活、食物常粘在硬顎或留在兩邊的牙齒附近,進食時會覺得喉嚨好像有東西卡住,需吞咽好幾次才能把東西吞下,吃東西或喝水後容易咳嗽或半夜常因咳嗽而醒來,說話口齒不清,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口腔有異味及進食耗時超過30 分鐘等現象。

五、臨床症狀

一、咀嚼或吞咽需過多的口腔動作。

二、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嗆咳幾乎喘不過氣來或痰很多。

三、每口食物需吞咽兩三回。

四、進餐後舌面上仍殘留許多食物。

五、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而不自覺。

六、咀嚼中食物往外掉。

七、平時有流口水情形。

八、進食後講話時,會有濡濕音 (發音不清晰、混濁)。

九、不明原因發燒。

十、每餐進食耗時過長。

十一、體重減輕。

六、合併症

若吞咽困難的問題未獲改善,而仍由口進食時,則易讓食物進入肺部造成肺炎,另外因吞咽困難使得食物及水分攝取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足。

七、康復計劃

一、康復訓練目的:在醫護人員及語言治療師的評估下,了解病人在吞咽過程中,那個階段發生問題,依照病人的需要給予適當的康復治療,以改善其吞咽障礙情形。

二、康復訓練內容:訓練期間醫師及治療師會依病人不同的階段與不同的症狀,給予不同的吞咽訓練,需要家屬協助病人一起做康復,才能達最佳效果。

三、訓練注意事項

(一)請先與語言治療師討論,病人能否由口進食。

(二)此部分的執行請先與病人的醫護人員及語言治療師討論後,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四、訓練方式

(一)口腔準備期及口腔期

1.症狀:因口腔器官缺損或口腔動作不靈活導致的咀嚼困難,食物從口鼻流出,無法形成食糜或形成食糜時間過長等現象;食物常含於口中無法咀嚼食物,病人嘴巴無法緊閉,導致食物直接流出來或容易流口水;唾液不足無法形成食糜,舌頭動作不靈活,食物常落在不適當位置。

2.治療方法及頻率

(1)目的:針對口腔肌肉力量不足者,加強肌肉力量及口腔動作協調。

(2)方法:運動方法包括:嘴唇、臉部、舌頭等運動,方法說明如圖2-12。

(3)頻率:每個動作每次做5-10秒,重複5遍,每天做 4次,可由病人自行執行或家屬協助執行。

Ⅰ嘴唇運動(如圖2-5)

Ⅱ臉部運動(如圖6-8)

Ⅲ舌頭運動(如圖9-12)

(二)口腔期

1.症狀:舌頭活動不良或缺損、動作不協調使得食團無法往後推送,以致於食團常留在兩邊的牙齒附近,或粘在軟、硬顎、舌面上,甚至會有食物由鼻孔嗆出的現象,或啟動吞咽反射時間過長等。

2.口腔運動:除了加強口腔準備期的動作外,更須加強口腔的協調動作,可做發聲練習。

(三)咽部期

1.症狀:食團無法引發吞咽反射或時間超過一秒,以致病人在吞咽前、吞咽時或吞咽之後,發生嗆到咳嗽的症狀或抱怨好像有東西卡在喉嚨等,需由放射線吞咽螢光攝影,以確切評估咽部期的吞咽困難。

2.治療目的:加強吞咽反射及咽部相關機能。

3.治療方法及頻率

(1)溫度刺激法

對於吞咽反射超過一秒或沒有吞咽反射者,此時語言治療師會教導家屬用冰棉棒輕輕的接觸病患的口腔兩側前咽門弓處 ,左右各輕觸5次後,請病人吞口水,以上動作重複做5遍。在病人進食前半小時或進食後至少間隔一小時進行,一天做4次(在語言治療師示範之後才執行,以免不當的治療方法,造成病人不適或傷害),如圖十三。

圖十三、溫度刺激法

(2)聲門內收運動(推提運動)

雙手伸直,閉氣推牆或提起重物,再從喉頭髮出」哈克」的聲音延長,每次做5遍,每天做4次。

(3)安全吞咽法

深呼吸一次後,閉氣吞下一口食物,頭部稍前傾,連吞兩次後,用力咳嗽清喉嚨,再正常呼吸。

(4)姿勢擺位法

不同吞咽時期的功能缺損,以及不同病因有不同的姿勢擺位法,必須由專業的語言治療師經過完整的評估後,再進行訓練。

(5)食道期:食道本身為運送的角色,若有食道問題,由醫療小組成員會診其他相關部門。

八、注意事項:

必須由醫師評估後,再依病人情況選擇適當的食物。

一、喂食前

(一)了解病人的吞咽困難處及吞咽治療計劃。

(二)鼓勵病人參與吞咽治療並依計劃配合治療。

(三)可由語言治療師教導合適的吞咽姿勢。

(四)可由語言治療師教導口中食物放置位置。

(五)適當的食物性質與食器選擇。

(六)強化口部肌肉運動能提高咀嚼能力。

二、喂食時

(一)喂食時,除非某些特殊病人,否則皆應采坐立90度頭部微傾向前的喂食姿勢。

(二)只給病人進食治療師允許的食物,並選擇適合病人口部或吞咽功能的食物質地,如:糊狀食物:米糊、麥糊、果泥。

(三)給予病人充裕的時間及安靜環境,減少進食的環境刺激,讓病人專心進食。

(四)確定病人已吞乾淨前一口後,再給下一口。

(五)若病人有嗆咳情形,應立刻停止進餐。

(六)為避免說話時,吸入及保持口腔衛生,進餐後應以棉棒清潔口腔確定無殘留食物在口中,為避免食物逆流或打嗝哽嗆,於餐後維持直立坐姿20~30分鐘。

(七)避免在精神混亂時進食,如:病人注意力無法集中、想睡覺時或剛睡醒時。

(八)選擇高營養食物以獲取足夠養分。

(九)記錄病人的每日飲食量。

(十)每周至少測量1-2次體重。

三、進食注意事項

(一)進餐中每口食量的控制:小口進食,每次應以一茶匙為準,待病人完全吞咽無食物殘渣堆積在咽喉時,再繼續吃下一茶匙。

(二)安全由口進食,不論何種食物,一秒以內吞一口,避免嗆到。

(三)鼻胃管灌食時,食物量一次不可大於500ML,每餐應間隔2-3小時。

(四)進食姿勢:千萬不要躺著進食,大部分的吞咽障礙者,最佳的進餐姿勢是上半身坐直,使臀部與軀幹成90度角。若吃或喝有咳嗽時,頭向前傾。

(五)提供病人充裕的時間進餐,每餐至少 30分鐘。

(六)進餐後,切勿很快躺下,讓病人繼續維持直坐姿勢 30-40分鐘,可助消化和吸收,避免食物逆流到喉嚨。

(七)進食完後,幫助病人清潔口腔並洗手。

九、結論

讓吞咽困難者經過吞咽訓練後,能安全的由口進食,是醫療小組成員及病人家屬共同期望。若發現病人在進食過程中,不論是進食何種食物,吞咽過程過長,或吞食過程中常發生嗆到的情形,則表示病人不能安全的進食,此時需暫時使用鼻胃管灌食且同時予以吞咽訓練,讓病人得到適當營養。整個治療過程中,醫師會視病人情況安排至語言治療室執行吞咽訓練。

編輯:vincent

口肌訓練工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980q3MBeElxlkkaZN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