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學說話的階段,有時會出現講話不流暢、疑似口吃的情形,語言治療師曾鳳菊表示,兒童口吃的改正機率高,約有7~8成孩童會復原,但其中家人的態度是關鍵,如果家人急著提醒孩子好好說話,反而會使孩子開始在意自己說話的連貫性,因而更加惡化,所以若家人對孩子說話不流暢開始出現焦慮感、或有口吃家族史、還有孩子自己想要改善說話,如有以上這3個條件,就建議接受語言治療。
曾鳳菊語言治療師表示,當孩子發展語言時,的確會出現言語不流暢的情形,大多是重複講同個字,而且孩子並不自覺,這樣的狀況大約半年後就會消失,如果還沒消失,而且家人已經開始感到焦慮,會提醒孩子:「慢慢講。」
依程度治療
這樣的態度就可能會影響孩子,讓孩子從「不自覺」變得「自覺」,於是可能會從字的重複變成音的重複,甚至因為太想要講得流暢,所以開始出現眨眼、跺腳的情形,這就是所謂的「次要行為」。
當孩子語言不流暢,超過半年未改善時,曾鳳菊語言治療師表示,這時就建議可接受語言治療,此時孩子不自覺,是採取間接治療,教導父母如何透過互動改善孩子不流暢的情形,例如父母應該說話速度放慢、字詞之間要拉長,透過說話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要慢慢說話,而不是直接開口提醒他。如果已經出現次要行為,孩子已經自覺說話不流暢的狀況,就要採取直接治療,語言治療師會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如何輕鬆說話,而家長仍要從旁協助,畢竟家長回家跟孩子相處時間更久。
如果孩子已經自覺說話不流暢,可能會出現擠眉弄眼等用力的表情。
提醒或指責孩子,可能會使口吃情形更惡化。
語言治療師會透過遊戲方式治療。
課程差異大
曾鳳菊語言治療師表示,醫院與私人診所都有語言治療課程,收費差異頗大,從健保到每小時幾百元都有,課程設計不太相同,她認為語言治療時最好家長要全程參與,而且也有回家作業,以便確認家長是否有與孩子練習說話,且她最後也會給一份完整的語言治療評估報告,讓家長了解孩子學習成果,家長可根據孩子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語言治療課程。
「回家作業」以確認家長跟孩子練習狀況。
家長要常和孩子一起練習說話。
語言治療時,家長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可讓語言治療成果更好。
【專家說】
雖然口吃有很大的比例會自然痊癒,但許多研究都顯示,透過語言治療,未來語言不流暢的比例較低,相反來說,若不積極治療就較可能無法痊癒,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