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咖啡界霸主,不是星巴克竟是它?

2020-10-26     咖啡文化

原標題:未來咖啡界霸主,不是星巴克竟是它?

只有形成大眾消費,咖啡在中國才有千億市場。

如這個市場果真會到來,那麼真正的市占率的老大,或許不是星巴克。

在台灣,

它是7-Eleven便利店裡每杯6元、

一年賣出2.5億杯的

City Café

一、星巴克在中國的「倒行逆施

說到咖啡,必須要提的就是星巴克。咖啡有3個特別的屬性:生理性、社會性、文化性。

星巴克帝國的建立過程,也是這3個屬性的展現過程。

首先,二戰時期戰場上的「咖啡歇」,讓工廠主們看到了咖啡的神奇功效,並推廣開來,讓很多美國人有了咖啡的生理性依賴;

1952年登在報紙上的麥斯威爾廣告

然後,七十年代開始的星巴克,用分享式服務理念,標準化操作流程,裝修相對精良的門店以及不算昂貴的單價,打造了一個「第三空間」,滿足消費者的社交需要;

最後,它逐步成為行業龍頭。在此過程產生的品牌效益和品牌文化,進一步奠定星巴克的業界地位。

然而,這個過程在中國,是完全相反的。

霍華德·舒爾茨一開始就知道,1999年來到中國的星巴克,面對的是幾乎完全沒有咖啡概念的消費者。

於是,星巴克順勢「倒行逆施」:

先是用品牌和文化,滿足消費者的身份認同,即俗稱的逼格需求;

然後,利用「第三空間」滿足消費者的社會性需求,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它是個不錯的聊天場所;

最後,才慢慢培養真正的咖啡消費者,並讓他們慢慢對咖啡產生生理性依賴。

最後這個階段,到現在還在繼續。

二、瞄準生理性,才更有未來?

星巴克用品牌文化開路,在中國的利潤率非常漂亮。它用品牌溢價抵消了很多成本,比如高單價和低房租。另外,不可否認的是,星巴克幫中國培養了極大的咖啡市場潛力。

能賺錢的生意誰都喜歡。因為星巴克,無數的咖啡館開始沖入市場。在我看來,這些闖入者基本分為三類:

一是瞄準品牌和文化的。大投入,快開店,韓式的,歐式的,東西混合式的;

二是瞄準社會性的。在環境上各種文藝、各種獨立氣質,各種比拼咖啡豆和拉花的;

三是瞄準生理性的。用好的咖啡豆和咖啡機,但把價格拉下來,利潤降低提高消費頻次。

在這三種模式里,都有活的好的,也都有死的快的。但如果從商業價值的維度說,咖啡未來果真是一個幾千億大市場的話,拼未來的市占率,我更看好第三類。

三、形成大眾消費,才有千億市場

在歐美、日韓、台灣和香港,咖啡人均杯數超過100杯,就意味著,這個市場是大眾消費市場。年均100杯,平均3天一杯。如果這個消費超過人均收入的5%,就不可能成為大眾消費市場。

美國星巴克均價4美元,英國3英鎊,台灣120新台幣,中國30人民幣。美國普通人大概月收入3000美金,英國2000多磅,台灣30000新台幣,中國我們按全國來看,3000人民幣左右吧。

如果同樣是人均百杯,美國咖啡消費占收入的1.3%,英國1.5%,台灣4%,中國10%。

事實上,台灣不應該用星巴克的價格來算。因為台灣現在的咖啡霸主是711便利店的City Cafe,均價30新台幣。如果這樣算,台灣應該是1%左右。

也就是說,未來中國咖啡市場的增大,是人均咖啡杯數和咖啡利潤讓渡的博弈。滿足人均百杯的市場空間,就目前來說,咖啡在中國的合理售價應該是10-15塊。

在整個大咖啡市場裡,應該有至少60%的市占來自於這個價格區間的品牌,才會形成專家們所預言的千億大市場。

四、未來市場老大,會是它?

未來千億大眾市場,一定是屬於平價咖啡的天下。到那個時候,開一家咖啡館或許就不會這麼艱難。

如果非要說一個品牌的話,什麼樣的品牌能夠占領這個大市場的大份額呢?

首先,不太可能星巴克。

作為國際上市集團,財報才是王道,降低利潤空間所帶來的災難不可能被忽視,更何況主打一線城市,一個品牌占領三成市占,定位精確,完全沒有必要降價。

其次,不太可能是那些走文化和社會性的大型咖啡店。

因為大面積所帶來的高額租金以及人員成本,不可能讓渡出太多的咖啡利潤,而且大咖啡廳餐飲化一定是主流,只是迪歐、上島的升級變形而已。

我覺得最有可能的模式,就像麥當勞、肯德基、COCO等將咖啡導入目前已有產品線,而不是讓渡已有咖啡利潤來拉高來客數。

未來的大眾市場占有率第一品牌,必須有合理的價格區間、不輸於星巴克的品質、以及足夠多的門店。

在台灣,它是5000多家7-Eleven 便利店裡,均價6元、一年賣出2.5億杯的City Café。

文源自優亦YOCA(yoyicar),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yg9Y3UBeElxlkkaS1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