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在四川各地吃喝總能看到許多大小食店掛著類似於「四川電視台XX推薦」、「成都XX頻道推薦」這樣的招牌。
按理應該見怪不怪了,可是,上周去元通古鎮時居然一間食店掛著「中央電視台XXX」,心想真是天高皇帝遠,大爺(老闆)的道行硬是更高些啊......
誰成想,門外廊柱上掛了一張褪色照片,大爺站中間,旁邊一名攝影師以及一群人明顯外地打扮站他身邊。
心想著:大爺果然厲害...... 大爺的聲音就飄來了:「我的涼拌白肉好吃的很!你們不要怕消費,我店在這兒開了三十多年了,不得整你們冤枉,正兒八經好吃的很!」
大爺店門柱上的照片
大爺家的白肉我終究沒點,因為十年前的李莊白肉已是我心中絕版,如今想來仍是感慨!
這世上再也不會有那麼好吃的白肉了,記憶里那羊脂玉般瑩亮亮比巴掌還大的一片一片,切的「非薄非薄「,蘸一點醬油,一整片送進口中,那味道真的,不擺了!跟李劼人在書中記錄上個世紀四川白肉的味道簡直一模一樣,入口脆嫩,小嚼幾下,口齒間居然能嚼出夏日嫩核桃般的汁香,完全沒有肥肉的不適膩感,一盤白肉能就下去幾大碗米飯。
而這段記憶,因為去年再次到李莊古鎮吃白肉的經歷,成了再也不能複製的絕版,可能就像李劼人老先生描述的那樣,當年四川的豬何嘗是如今這般飼養的。
想來,過去的人,在物質上沒有今人富裕,可吃這方面,真是足夠講究的。
昨日驅車50多公里,為得就是一嘗紀錄片里介紹「懷遠三絕」中的:「豆腐帘子」。
為了找「豆腐帘子」,頂著烈日在不大的懷遠古鎮來來回回穿梭了好幾公里,明明是當地一絕,卻找不到一家以「豆腐帘子」做招牌的館子。
走在修葺一新的街道上,看著零零倆倆趿著拖鞋的人,趴在豬肉攤上睡覺的老闆娘,過了午點忙著幫老兒子收拾攤位的太婆,我忽然也莫名的感覺悵然......
懷遠鎮(作者攝)
來得路上,懷遠古鎮連個路標都沒,在現代建築的路口,導航的手機已被太陽曬的極燙,無論我怎麼搜,只是拚命的告訴我「您已到達目的地!您已到達目的地!」。
懷遠鎮(作者攝)
記錄片里,那清澈泉水製作的「豆腐帘子」到底在哪裡啊?
來來回回幾趟,終究天不負我吧!後來跟路邊賣藤編的大姐聊天,才知道自己陰差陽錯的進了吃「豆腐帘子」最地道的老館子。
可是,不知為何,掌勺的廚師大哥簡直不相信我要吃「豆腐帘子」,一再與我確認,是要吃「豆腐帘子」還是「豆腐絲」,我說長毛那種「豆腐帘子」。
懷遠鎮(作者攝)
大哥拿出「帘子」時,我驚詫於第一次看到這東西真實的樣子,就像看到明星的生圖一般。因為紀錄片里它是這個樣子:
而在廚師大哥的案板上,它居然長這個樣子:
豆腐帘子(作者攝)
最終出鍋,它又是這個樣子:
炒好後的豆腐帘子(作者攝)
回來後細想,估摸著再過幾年,昨日吃的「豆腐帘子」也會同當年的李莊白肉成了絕版吧!
說真心話,第一筷子吃著很怪,但回來後,記憶的味覺會向大腦傳輸「想念」,是真的有再想吃的衝動,也因此理解了,為什麼那麼麻煩的工藝會傳承下來。
取專門的山泉水泡豆子:
手工石磨豆子:
過濾,熬漿:
加鹽滷濃凝:
然後一層紗布一層漿:
無數層後,在箱中壓製成薄片豆腐:
然後一張張捲起來:
放置於特定的空間密封:
四五天後取出,能長出這樣漂亮白毛的才算製作成功:
最重要的是:這白毛,離了當地的水是生不出的。
這麼費時費力的工藝,又特殊奇怪的口感,廚師大哥說外地人大都吃不慣,一盤加肉炒出的「豆腐帘子」在當地也只賣十多塊,可它在這人口至今也只有6萬多的小鎮傳承了500多年。
很明顯,這份食物工藝的初衷並不是為商業而來,它就是這座古鎮當年的老祖宗們對吃的那份講究和食物的珍愛。
如今,看樣子,這份工藝也估計保不了多久了。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看著時光走啊走,也看著人變啊變,初心難保,可能真的不是因為不想保,而是時光不讓啊!那趴在豬肉攤上午睡的老闆娘;那動作緩慢卻依然固執得要幫老兒子洗碗的太婆;那皺著眉說:「我50歲了,但依然想努力」的賣藤編家具的大姐。我明白,是時光不讓......
有些東西註定要慢慢失去,有些記憶只能珍藏在回憶里,有回憶的我們,其實已很幸運......
▏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