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蔣碧微
文|江徐
蔣碧微在成為國畫大師徐悲鴻妻子之前,是江蘇宜興大戶人家的女兒。
在《蔣碧微回憶錄》中,提到家境,她寫道:
「我家住在城南,提起南門大人巷蔣家,宜興人大概都曉得。蔣家住宅是宜興最大的一幢房子,是我曾祖父在江西做官多年,回鄉時一手建造的。」
蔣碧微的曾祖父蔣誠公在咸豐年間作戰有功,調任到江西做官。他剛正清廉,多辦實事,平日勤儉節約,樂善好施,還曾剜肉療親,《宜興縣誌》上有關於他生平事跡的所記載。
蔣碧微的祖父蔣萼從小喜愛詩詞,,光緒年間中過舉人,清廉自守,留下多卷詩集。祖母與祖父志趣相投,一生恩愛,也有詩集留存下來。祖母去世後,祖父寫了近一百首悼亡詩。
父親蔣梅笙自小勤奮讀書,每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得第一名。後來科舉制度被廢除,他斷了做官的念頭,興辦學校,擔任過復旦大學等高校的教授,畢生奉獻於教育工作。
母親戴清波同樣是出生名門。蔣碧微的外祖父戴裕源是咸豐年間的舉人,曾擔任廣東知縣,五十歲辭官回鄉,優遊林泉。
蔣萼與戴裕源都喜愛詩詞,兩人成為詩友,相互唱和,後來又聯姻。一代一代,開枝散葉,也就有了蔣碧微。
蔣碧微
1899年2月29日,蔣碧微出生在江蘇宜興。當時,書房內一株海棠正當盛放,蔣萼見之,給孫女取名棠珍。
七歲,她進家塾接受啟蒙,從小時讀的是《世說新語》、《虞初新志》一類的古籍。十二三歲,已讀便四大名著——《紅樓夢》除外,因為她對這部著作毫無興趣。
從所喜書籍,也可看出蔣碧微的個性——沒有脂粉氣,卻有豪俠義,後來復旦大學教務長孫寒冰給出這樣的評價:「蔣碧微似高山巨瀑。」
蔣碧微見到徐悲鴻之前先聽說他的軼事。那時,他在蔣梅笙設立的師範學校教授圖畫。他顯得獨立特行。
徐悲鴻
徐悲鴻登門拜訪蔣梅笙,英俊的外貌、落落大方的言行、擅長誇讚別人,這些優點深討蔣梅笙夫婦的歡欣。一來二去,慢慢熟悉。再到後來,他成為蔣家一員。
那一年,蔣碧微十八歲,生活局限在自己的家庭之內,徐悲鴻作為寒門子弟自力更生的故事,對她具有吸引力。他努力向上的毅力,又使她產生一種「欽佩和同情兼而有之的複雜感情」。
那時,蔣碧微已與蘇州的查紫含訂婚。查公子在求學道路犯下一個「小小的錯誤」,讓她對他產生不良印象,對婚事也有了抗拒心理。
恰在這個關鍵時刻,徐悲鴻發出共同出國留學的邀請。在這之前,蔣碧微其實已對徐悲鴻心生愛慕,加上想逃避不如意的婚事,她幾乎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
徐悲鴻與蔣碧微
有時候,愛情是一股衝動,憑著一腔孤勇,一意孤行。
他為她更名為「碧微」,還購買一對水晶戒指,一隻刻著有「悲鴻」,另一隻刻著「碧微」。
那廂,已訂婚的十八歲的女兒跟人私奔,鬧得滿城風雨,漫天流言。
這廂,蔣碧跟隨一個「極其熟悉卻又像是非常陌生」的男人,跨出家門,漂洋過海。
徐悲鴻與蔣碧微 在法國
徐悲鴻攜蔣碧微去往法國。兩個年輕人,走出國門,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同時也不斷結識藝術界同仁,大家相處非常愉悅,經常探討繪畫,有時結伴出遊,領略異國他鄉的風景。
空閒時候,其實也是為了驅趕寂寞,蔣碧微有學習演奏小提琴。徐悲鴻還以此為題材,創作了一張油畫。她拉琴,他畫畫,那應該是他倆婚戀中難得的靜好時光。
徐悲鴻為蔣碧微作的畫
除了浪漫與理想,現實生活有艱辛的一面。因為徐悲鴻忙於繪畫研究,家務的重擔落到蔣碧微一個人肩上。他們租住在六樓,電梯只通到五樓,有時候,蔣碧微為了一根火柴,就要來回爬一百多級樓梯。這樣的小事,即使多年過去,回想起來,依然讓她感到憤憤不平。
如果夫妻恩愛和諧,生活中的艱難也就不會太在意。可是,徐悲鴻好像並不懂體貼女人。書中寫有這樣一件小事:
一位同住旅館的朋友,注意他倆很久,發現徐悲鴻走路總是很快,總把蔣碧微拋在後面。單單從西方禮儀來講,這也不符規矩。即便朋友善意提醒,他最終還是沒有改過來,每一次和她同行,都是健步如飛。
那些被落下的時刻,蔣碧微是否感到失落,甚至心生悔意?
徐悲鴻畫作中的妻子與自己
更磨難人的是,海外生活經常陷入捉襟見肘、費用斷缺的困境。為此他們常常需要向朋友借錢。有一次,蔣碧微去向一位好友借錢,呆了大半天,飯也吃了,天也聊了,最終還是沒好意思開口。等她回到家,徐悲鴻已經睡覺,聽說妻子並未按計劃借到錢,他翻了個身,繼續睡覺。
「在巴黎的那些年,我始終沒有進過什麼學校,一方面固然由於生活困難,我要做家務;另一面方面也因為我一向是個不思進取的人,因為我所受的舊式家教,以及當時社會的環境,都不鼓勵一個女人去開創事業,所以我向來少有積極進取的計劃與決心。徐先生對我的學業 更是不聞不問,一切聽任我自己作主。」
後來兩人回過,是因為蔣碧微懷孕了。
她在回憶錄中嘆道:「去國八年,吃盡了千辛萬苦,如今總算可以返回國門了。」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