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大熊貓已不再是稀有動物?不,只是從瀕危級調整成了易危級

2019-12-15     溫晨動物園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我們國家的象徵,這種天生黑白雙色的動物雖然屬於熊科Ursidae的物種,是戰力高強的猛獸,但由於它們外表呆萌可愛、行為憨態可掬,而且沒什麼作為熊科猛獸的覺悟和架子,所以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它的一舉一動,都是教科書般的賣萌。

眾所周知,直到上個世紀末的時候野生大熊貓還是處境非常危險的稀有動物,已經接近功能性滅絕,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全國各地開始出現呼籲保護大熊貓的口號,各種帶有大熊貓形象的商標和周邊物品層出不窮,也是從那個年代開始,大熊貓開始走進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家裡。

我還記得小時候農村老家雖然條件不好,但牆上還有印著大熊貓的掛曆,跟86版西遊記的海報緊挨著,左邊是大聖,右邊是大熊貓。

從瀕危到易危

2016年9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調整了大熊貓的瀕危等級,從「瀕危級(EN)」調整成了「易危級(VU)」

也就是說,大熊貓這一物種已經不是狹義上的瀕危動物了,但是這條新聞一出,很多網上的媒體給搞錯了,他們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探索慾望,於是大張旗鼓地散播大熊貓已經不再是稀有動物了,然後再誇讚一番保護工作的成效。

但是實際上紅皮書里的「瀕危」是一個狹義上的等級劃分,而我們平時口語化的「瀕危動物」其實可以涵蓋紅皮書里的近危、易危、瀕危、極危等多個不同等級,大熊貓不是瀕危物種了,但還是屬於易危物種。

這固然是大熊貓保護工作的卓越成績,可是野生大熊貓仍然沒有脫離受威脅的程度,IUCN下次調查和調整紅皮書時,大熊貓的瀕危等級有可能不變,但也有可能會變成「近危(NT)」,還有可能再次回到「瀕危」,雖然最後這條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

竹子大規模開花事件

時間回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岷山、邛崍山等地發生了兩次竹子大規模開花的事件,這件事轟動全國,在科學界、政界和民間引起了巨大反響。

由於竹子開完花就會死掉,而大熊貓的主食是竹子,所以「搶救大熊貓」活動也立刻開展起來。

官方組織了救援隊進山搜尋野生大熊貓,並且建立了臨時收容站和監測點,同時使用食物引誘等方法吸引野生大熊貓下山接受救助,而且從那時起,保護和搶救大熊貓在老百姓之間也成為了熱門話題。

直到1988年2月,工作人員報告稱「大熊貓渡過了最嚴峻的難關」,此次持續數年的宣傳、救助大熊貓的活動才接近了尾聲。

雖然當時的事件在全世界都很轟動,但在學界卻有著不同的聲音。

許多科學家經過研究後認為搶救大熊貓的活動過於誇張,竹子開花也並沒有對野生大熊貓造成滅頂之災,他們稱此前報道的事件中並沒有確切證據表明有「很多餓死的大熊貓」,而且當地竹子也不只有一種。

此外,1983年到1988年期間統計出的野生大熊貓死亡個體數量也不比往年多,所以這些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真正對大熊貓造成威脅,使其數量下降的除了地震等天災之外,主要是人類的盜獵和對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的破壞,而這次持續數年、聲勢浩大的搶救大熊貓活動,其在國際上的符號意義要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人們對大熊貓的保護,經歷了很多階段。

1958年,中國成立了第一個大熊貓保護區,即著名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但是當時人們對大熊貓的了解程度還是很欠缺,也沒什麼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當時最主要的辦法就是捕獲野生大熊貓來進行人工飼養和繁殖。

但是最初的飼養環境比較差,也缺乏針對大熊貓的專業研究人員、飼養人員和醫護人員,所有工作人員只能摸黑前行,逐漸積累和增加經驗

1992年,自然保護區內的居民被陸續遷出,大熊貓的自然棲息地得到了妥善保護,狀況才越來越好。

熊貓外交

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成立,基金會的標誌定為了大熊貓形象,其原型是1958年中國贈出的大熊貓「姬姬」。1986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更名為「世界自然基金會」,但是標誌沒有變,仍然是憨態可掬的大熊貓。

其實從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就開始了「熊貓外交」,1941年中國向美國救濟中國難民聯合委員會贈送了一對名為「潘達」和「潘弟」的大熊貓,1946年又向英國贈送了一隻名為「聯合」的大熊貓,開創了中國直接向其他國家贈送大熊貓的先河。

新中國成立後,這種「熊貓外交」也並沒有廢除,但一直到80年代之前,熊貓外交都是直接贈送,或者用來交換動物。

1982年,中國宣布停止贈送大熊貓,「熊貓外交」看似到此為止了。

但是實際上熊貓外交還沒有結束,只是更換了形式。

80年代起,中國開始對外「租借」大熊貓,包括進行大熊貓的共同研究,和在世界各地進行巡展。再到後來,中國宣布了新的舉措,也就是長期租借大熊貓——

中國可以將一對擁有繁殖能力的大熊貓租借給其他國家,為期10年,期間如果繁衍出後代,大熊貓的幼崽歸屬於中國,若期間大熊貓死亡,其遺體和所有器官也都歸屬於中國。不但如此,中國還會派遣專業人士前去租借方與其共同學習和研究大熊貓,租借方需要向中國交付每年100萬美元的費用。

沒錯,十年就是一千萬美元,租借方還要提供專業的、優質的飼養環境,還要維持十年間大熊貓的所有花銷,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國家對租借大熊貓趨之若鶩

荷蘭為了迎接租借來的大熊貓,斥資700萬歐元(約5400萬人民幣),為大熊貓修建了一座占地9000平方米的豪華宮殿。

保護之路繼續前行

除了熊貓外交之外,中國本身也沒有停止對大熊貓的保護。

2017年,中國圈定了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其核心區域覆蓋了超過60個原有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包括了甘肅、陝西、四川等多個省份,努力把大熊貓的棲息地變成它們真正的樂土。

可以說是沾了大熊貓的光,國家公園內有8000多種其他野生動植物也一起得到了妥善保護,其中包括了藏酋猴、小熊貓、毛冠鹿、羚牛、金絲猴等大家耳熟能詳的野生動物。

期待IUCN下次進行等級調整時,能將大熊貓的瀕危等級再次下調,早日達到無危級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rU9HG8BMH2_cNUgK4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