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護國院士,這個和鍾南山齊名的女人有多厲害

2020-04-08   魚羊秘史

2020年1月23日,武漢開始封城,整座城市被按下了暫停鍵,經過了漫長的76天,武漢今天迎來解封。如約而至的不只是春天,還是一座城市的生機勃發。

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重啟,再現四通八達、煙火阜盛。從冰冷寒冬等到春暖花開,在武漢的櫻花樹下看花開爛漫,也不再是美好願景,而是現實可期。

原來幸福就是想出門就出門,想去哪就去哪。原來國泰民安就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願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武漢醒來的樣子真好看,那些幫助武漢甦醒的英雄們,歡迎回家!

3月31日,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武漢凱旋,在抵達機場後,偶遇同期撤離的浙江省援漢醫療隊,浙江醫療隊的隊員們在現場齊聲高喊「女神」。而李蘭娟院士只是默默地表示,全國7萬多名醫護人員在武漢並肩作戰,能看到患者們一個個的好轉出院,就是對她們團隊以及廣大醫務人員最大的安慰。

有這樣一張照片,在前段時間也刷爆了屏,剛從重症監護病房出來的李蘭娟院士,摘下了護目鏡後,臉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眼睛裡也布滿了血絲。但是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們很多人對李蘭娟院士都不很熟悉。

甚至疑惑,她到底是一個什麼人,竟然向政府建議武漢封城。當熱搜上出現「李蘭娟回應新型肺炎6大疑問」時,我們還是不知道她到底是誰,但之後,她對於疫情說的每一句話,她的每一次回應,我們幾乎都奉若信條。

01

貧寒交加童年苦困,棄師從醫行其所行

1947年,李蘭娟出生在紹興縣夏履橋村,她的家境並不好,父親也患有嚴重的眼疾,沒有辦法勞作,所以養家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母親為了維持一家的生計,每天都要挑著山貨走30公里做買賣。李蘭娟從小成績優異,被保送到了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但當讀書學習成了奢侈品,生存比生活更重要的時候,李蘭娟迫不得已選擇放棄學業。

班主任看得出李蘭娟十分渴望讀書,在她準備離開學校的那一天,班主任建議她不要輟學,可以嘗試請假在家自學。果然,李蘭娟憑藉優異的期末成績,為自己爭取到繼續學習的機會。在老師的幫助下,李蘭娟靠著助學金念完了初中和高中。

好不容易熬到高中畢業,心想著終於要踏入大學校門,從此改變人生,卻碰上了1966年,與大學失之交臂。沒有辦法,她只能回老家做一名代課老師。

回到老家工作之前的李蘭娟,想到鄉親們因為常年勞作而飽受腰背疼痛的困擾。她不忍心看到鄉親們受苦,總是想著,自己能為鄉親們做些什麼。於是,在回鄉前,李蘭娟用自己僅有的生活費購買了針灸和其他醫學方面的書籍。而且,她還到浙江省中醫院學習針灸。

雖然在為鄉親們治病這一方面,她表現得非常出色,但畢竟家裡的情況也很困苦,如果安安分分地做一名代課老師,每個月能領到24塊的工資,這在當時的農村來說已經算是一筆不錯的收入。而做一名赤腳醫生,每個月的工資只有3塊。李蘭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

但很快,她就做出了選擇:做赤腳醫生!

因為上學時的知識已經都在她的腦海里了,只要有知識,什麼時候都能做一名老師。但如果成為一名赤腳醫生,說不定還有機會繼續參加培訓學習,學到更多的醫學知識。於是,她就留在村裡,當起了赤腳醫生。全村400多戶人家,每一家每一戶她都留下過腳印,為了給村民們治病,每天風雨無阻。李蘭娟為了節省開支,還經常一個人跑到山上采草藥。在這些過程中,她對藥材的認識更深了,業務水平也越來越好。

02

醫學夢圓,憑實力闖出一片天

後來,她終於能實現自己讀書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大學生。因為李蘭娟在當赤腳醫生時醫術精湛,並且廣受好評,在1970年的時候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深造。大學畢業後,李蘭娟就被分配到浙江醫科大一附院擔任主治醫生。

那個時候,中國被稱作是「肝炎大國」,中國病毒性肝炎病例占全球的7.8%,而肝炎的病死率更是高達80%。曾經有一名重度肝炎患者的家屬懇求李蘭娟,讓她一定要救救自己的家人,但李蘭娟有心無力。為了不讓悲劇繼續上演,李蘭娟一邊繼續治病救人,一邊投身到肝炎的課題研究,她決心一定要攻克這個醫學界的世紀難題。

1986年,李蘭娟申請了3000元的科研基金,開始了採用「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尖端技術的鑽研。終於,李蘭娟和團隊經過了十年的努力,創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統,使重型肝炎的治癒率從11.9%上升到78.9%。

李蘭娟成為了人工肝技術的開創者,獲得了不少獎項,她開始名震中華。但無論她的名氣有多大,她的地位有多高,在李蘭娟的心裡,自己始終只是一名普通的「李醫生」。

03

創「非典奇蹟」,H7N9的狙擊手

這次的新冠疫情最早在武漢集中爆發,李蘭娟調查後當機立斷向政府提議武漢封城,但她早在這次挽大局於狂瀾之前,就曾經在2003年創造過「非典奇蹟」。

當時,非典肆虐中華大地,疫情擴散嚴重,李蘭娟時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而在她收到彙報電話,得知浙江出現了3位非典疑似患者後,馬上組織專家會診,並在當晚10點確診,隨後火速下達了三道指令:

一、立即將確診病人轉移到專業的傳染病醫院進行隔離治療;

二、調查並找到所有與患者接觸過的人並予以隔離;

三、研究人員連夜採樣,對SARS進行深入的細菌分析和研究。

很多人都覺得李蘭娟這是在小題大做,但時間緊迫,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她完全不顧這些外界的非議,頂著巨大的壓力連夜給衛生部長、省委書記、市委書記打電話說明情況。得到領導的支持後,只用了一個晚上,和3位患者接觸過的1000多人被找到並且進行隔離。

而這為抵抗非典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本來可能會大規模蔓延的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將浙江的感染病例控制在了三例。但僅僅把傳染源隔離是不足夠的,在確診的48小時內,李蘭娟就率團隊開始對SARS病毒進行攻克。開展病毒檢測、發病機理及有效防止等研究,研製出了診斷試劑,助力國家成功抗擊非典。

而且,李蘭娟在對浙江的3位確診病例患者的救治過程中沒有濫用抗生素,3位患者都沒有出現股骨頭壞死等嚴重後遺症。李蘭娟的一系列措施,為浙江創造了「零嚴重後遺症、無醫務人員感染、無二代感染」的「非典奇蹟」。

2013年,H7N9來勢洶洶,李蘭娟再次為抗擊禽流感作出了巨大貢獻。

她用短短5天的時間就鎖定了病毒來源,讓各地關閉活禽市場以有效切斷傳播源,阻止H7N9繼續蔓延乃至在全球爆發。首創了「四抗二平衡」療法,還成功自主研發了H7N9的流感疫苗種子株,打破了流感疫苗種子株靠進口的局面,將主動權緊緊地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李蘭娟院士在去年上過央視節目《開講啦》做嘉賓,主持人撒貝寧提到,李院士來錄製節目,都是當天來回。當時,李院士說了一句,「我上午還在看門診。」時間就是生命,相信這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座右銘,對於李蘭娟來說,這句話更是被她體現得淋漓盡致。

05

73歲再戰抗疫一線

作為國家衛建委高級別專家成員,李蘭娟早在1月18日就和鍾南山院士等專家奔赴武漢,對疫情做深入調查。之後又馬上趕往北京參加國務院常務會議,向國家進行彙報。

在1月20日,李蘭娟就在記者會上提出「武漢應該採取『不進不出』措施」,也就是建議武漢封城。但封城並不是一個小動作,這個建議並沒有馬上被政府採納。回到杭州後的李蘭娟,發現一天之內,武漢就新增了一百多例確診病例,「封城」勢在必行。1月22日,李蘭娟再次向國家提議武漢封城,這一次,她的意見被採納了,向更大範圍擴散蔓延病毒的渠道一夜之間被切斷。

1月24日正是除夕之夜,但李蘭娟卻在北京和杭州之間穿梭,晚上9點多才在北京參加完新冠病毒的研究會議回杭州,而她的年夜飯,只是在機場的一頓餃子。李蘭娟院士的丈夫鄭樹森院士,曾打趣妻子「不是一個賢妻良母」,因為她從不做家務,一年到頭也就是做一頓年夜飯。然而今年因為新冠疫情,李蘭娟一年一度為家人做飯的機會也「被剝奪」了。

73歲的老人了,本應頤養天年,但李蘭娟院士卻為了全國人民的安全,在各個城市、各個研究會議上奔波。剛從北京開完會回杭州,又義不容辭地主動向上級部門申請帶隊支援武漢。

2月2日,李蘭娟和團隊再次出發,馳援武漢。到了武漢後,對於李蘭娟來說,再無日夜。白天在醫院裡觀察患者,和團隊討論救治方案,還要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進行遠程問診;晚上則要繼續和團隊討論攻關抗疫難題,為國家疫情防控建言獻策。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但李蘭娟卻和兒子交換了角色,李蘭娟院士的兒子提到過,自從母親去一線抗疫之後,沒有一天不是2點之後睡的。

央視記者在採訪李蘭娟的時候,得知她每天只睡3小時,想要跟她說注意休息,但記者話沒說完,李蘭娟就轉頭向旁邊的醫生強調有關檢測試劑的問題。在那一刻,在李蘭娟的心裡,應該只有一個想法,「和時間賽跑,和病毒賽跑」,她再沒有別的心思去思考別的事情了。心裡只有國家和人民,只希望早日打贏這場戰疫。

終於,我們即將迎來勝利,李蘭娟院士的團隊也已經從武漢凱旋。

06

路上沒有燈火的時候,她便化作照亮前路的光

李蘭娟院士,從躬身鄉野的一名小小赤腳醫生,再到十年磨一劍,苦心鑽研首創「人工肝」,挽救無數肝炎重症患者的性命,之後更成功抗擊非典和禽流感。現在已是古稀之年,仍然站在了新冠疫情的最前線,為14億國人構建安全屏障。

在全民抗疫的這兩個多月里,很痛苦,也很難熬,中國像是被無邊的黑暗所包圍,而李蘭娟等的這些專家和醫護,包括所有的一線人員,就是這黑暗中的光。因為有他們,才幫助我們撐過來了,我們終於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我們向所有的「逆行者」們致敬,謝謝你們的守護,因為你們,我們安全了,中國在慢慢好起來了,你們就是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你們就是我們的光。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花噴噴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